书城养生病由心生2:不生病的心理健康训练法
19781200000004

第4章 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从心理训练开始 (3)

3糟糕至极

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那么此时此刻便是最坏、最可怕、糟糕至极的时候的想法。例如,失业了,就觉得跌入了命运的深渊,认为生活再也没有意义了。又如考试中出现了一个失误,立刻觉得无比的沮丧、内疚和耻辱,认为做错的事情再也不能挽回了,以往的成绩都因此而被全部否定了。

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物并未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认为事情已经糟到极点,从而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面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要改变这些不良认知,认知心理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理性情绪法

理性情绪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埃利斯创立的。他认为:人可能具有理性的、合理的与非理性的、不合理的想法,按照理性去思维和行动,就会愉快和行有成效;情绪是伴随着人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的困扰源于不合理的、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不合理的想法;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进行,不断思考某种不合理的想法,将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理性情绪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解释和分析基于信念,不合理的信念使人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的人,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会导致情绪障碍。

理性情绪法训练的原则是使用理性的思考来对抗或消除非理性的思考及其情绪困扰。

理性情绪法训练的步骤如下:

(1)明白自己这种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并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目前这样了,搞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2)要明白我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3)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来帮助我们自己认清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4)从改变我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2认知转变法

认知转变是以认识转变技术改变人们认知的方式,使之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它是专门用于训练自信和抑郁的人们的方法。

在认知转变法看来,缺乏自信和抑郁是由于对客观经验的一种过分的消极性否定的结果。在信念形成过程中,由于认知否定而导致自卑和抑郁性障碍。认知转变训练有以下5个步骤:

(1)弄清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关系,消极的情绪,不适当的行为来自错误的认知。因此,要做出适度的情绪、恰当的行为,首先应矫正错误的认知或思维方式。

(2)识别消极的自动思想。自动性思想就是那些表现出消极情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消极认知。这些自动性思想的反复出现,会表现出对自己、周围环境和未来三方面的消极评价,如“我是一个差等生”,“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我将来会一事无成”,等等。识别自动性思想可采用交流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等。

(3)检验不正确的自动思维的真实性。人们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你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是否有偏颇?”“你能提出相反的结论?”直到自己认识到这种自动性思想不是真实的(仅是推测、预想等),因此必须放弃这种认识。

(4)用更接近现实的解释来代替消极的认识。如果人们认识了一种歪曲的信念,可训练自己按以下程序进行严格检验:证据何在?对那个问题是否还有别的认识存在?假如那是真的,结果是否会那么糟?

(5)学会自己认识和改变导致不正确的情感的错误信念,可以通过制定一个日程表,记录一定时间内完成事件的数目,以现实的数据来证明自动性思想的错误,并以新的、更接近现实的信念取代之。久而久之,这种看法就会转化为信念,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

3自我指导训练法

自我指导训练法是一种干预策略,主要用于训练那些有特殊心理问题的人。自我指导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认知要求。

自我指导训练的理论基础是:把来自他人的言语评价转变为自我评价是我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行为失当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将外界影响转变为自我控制,也就是没有学会用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是先改变认识,然后使外部言语控制转变为内部言语控制。自我指导训练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示范。辅导者(可以是教师、家长、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大声说出有关自我表述的语句,为受训者作示范,并注意其中每一步的技巧。例如:确定问题,“我想要做什么”;接近问题,“如果由我来做这件事”;注意问题的关键,“做这件事时要注意什么”;说明和修正错误,“这一点我做错了,我应纠正,我再做一遍,做得好些”和“我做好了,这件事我干得很漂亮”。然后,让受训者看着辅导者做一遍。

第二阶段是练习自我指导。在这一阶段由受训者指导受训者大声讲一遍,以后声音逐渐放松,变得自然,最后默念。

在实际训练时,除了上述辅导者的示范和受训者的自我指导练习外,还应加上对受训者的行为矫正。将认知技术与行为矫正技术结合起来,其效果要比单用知识技术好。具体来说,当受训者出现适当行为或正确反应时,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个性心理学家的训练方法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的个性更是如此。人的个性是发展变化的,个性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在平时的训练或教学中应针对个体的个性差异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引导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因类施教

根据有关个性类型的研究,在开展个性训练时应针对个体不同的人格类型,因类施教。例如,对明显外倾的人,应多为他们提供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事可做,发挥他们活泼、开朗、喜欢与人相处等积极的个性品质;对于比较内倾的人,不宜向他们施加过多的压力,而应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发挥他们的优点;对于抑郁的人,要尽量为他们创造与别人相处及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同别人交往。

一个人的个性类型在一生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儿童体质较弱、同伴少或家庭不幸福,很容易形成内倾型的个性,造成其行为退缩,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家长和教师能给予鼓励,并不断增强其体质,也能使其变得乐观进取、勇敢自信,从而转变成外倾型的人。例如,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内倾的个性特点,在一次野营活动中,老师发现他具有丰富的航行知识和划船技能,就有意安排他担任了水上活动的指挥者,结果他在水上变得活跃,表现出了良好的指挥才能。老师抓住这个转机,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对他加以鼓励和训练,逐渐树立其自信心,后来他就发展了许多外倾的个性特征。

二、因势利导

根据有关个性特质的研究,在训练中还应该注意发现个体身上的优缺点,因势利导。

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三好生与后进生在自制力、缜密性和显示性三项人格特质上有很大差异,这突出表现在:三好生一般行为较温顺,循规蹈矩,不惹是生非,后进生通常自制力差,遇事易冲动,往往不顾舆论和规范,从而做出后果不良的事情来;三好生好强自信,谨小慎微,细心负责,踏实肯干,后进生做事粗枝大叶,丢三落四,不拘小节,缺乏责任心;三好生行为积极主动,勇敢果断,而后进生甘于默默无闻,消极被动,常有自卑感。

三好生与后进生的个性特征与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及人际关系有关。三好生通常地位较高,人际关系较好,容易形成自信、坦率、热情等积极的性格品质,但也容易产生虚荣、骄傲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后进生容易受到孤立和排挤,无法与大家融洽相处,容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形成孤僻、冷漠、退缩的性格特点。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来教育和训练学生,如不妨让三好生扮演一些处境不利的角色,使其设身处地体验一下后进后的心理感受,培养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品质;对于后进生,则不妨让他们经常扮演一些处境有利的角色,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的性格品质,以及关心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健全独生子女的个性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实施,独生子女在青少年中占了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独生子女大多成长在一个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异性。研究资料表明,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和学习动力比非独生子女强烈,在神经质上也优于非独生子女,而独立意识和团队精神却比非独生子女差。一般认为,独生子女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热情、思维和智力水平较高、求知欲强,但是任性、缺少礼貌、节约意识差、缺乏恒心、经不起困难和挫折、依赖性较强、独立性差。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有其客观成长环境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家长教育上的主观原因。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拥有比较优越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家长通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教育,在生活上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使他们从小就有安全感、焦虑少。但家长易对孩子过度溺爱,造成孩子不能承受压力,自立能力差,意志力差。因此,教育独生子女应有针对性,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有利条件,发扬独生子女求知欲强、聪明、热情、活泼等优良人格特征;另一方面要注意克服不利因素,不要溺爱孩子,防止他们产生任性、高傲、缺乏恒心、独立性差、不合作等消极人格特征,以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在活动中训练良好的个性品质

人们通过受教育习得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并不一定能真正内化为个人稳定的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如理想、信念、价值观、意志力、合作性等个性品质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培养起来的。培养人们健全个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组织参加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并内化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为了训练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人提出了一种“情景讨论法”,让受训者讨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这种讨论带有竞赛性质,要求受训者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这就可以使受训者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鉴别能力、是非观念得到训练,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提高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能力

训练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受训者行为的变化上。不被个体接受的训练不可能引起其行为的变化,所以,只有将外部的灌输转变为个体的内在要求的时候,个体才会通过自我教育主动积极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行为自觉性,使他们对自身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发展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认同对象,从而使他们自觉塑造自己的良好个性品质,克服自身存在的消极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