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菩萨消灾祛厄
一个人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他去寺庙里求观音菩萨帮助。
虔诚地叩头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非常吃惊,小心翼翼地问:“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迷惑了,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要自己求自己呢?”
观音菩萨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看了这个故事,你可能觉得啼笑皆非,菩萨都不能消灾祛厄,谁能来帮助人们走出厄运呢?
你自己。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们今世所受的灾难困苦,都是定业的作用。所谓定业,是指难以消除的重大业力。稀有世尊释迦牟尼法力广大,但仍然有三不能,其中有一个就是“定业不能转”。但是信众在读诵《地藏本愿经》的时候,会在经文后读到一个“灭定业真言”: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有人心生疑问:既然佛不能灭定业,为什么会有灭定业真言?
弘一法师解答说,“业之与报,皆是自心现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佛不能代替别人来灭业,佛与上帝不同。在天主教、基督教中,上帝决定一切,而在佛教中佛不是决定一切的,佛所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佛陀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和修行的办法,要想获得救赎还要亲自去修行。
对于定业,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不同的说法,就小乘的说法来说,定业不可灭,但是就大乘来说,因为具有菩提心等方便,所以在一些特殊的办法,比如灭定业真言等加持下可以消除定业。所以大小乘的主要差别是是否具有菩提心,在具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定业可灭,否则定业难转,只能减轻,但终当受报。
《大悲经》里讲“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佛问梵天是否有此能力转变,梵天回答,没有。同样佛也不能灭定业,很公平,公正,佛不以神通说服人,也不能以神通改变众生的业力,自己也得承受业力。
佛自己曾吃过九十天喂马的麦子。
佛在过去生的时候,有一生曾为出家修外道的人梵志,带着五百个童子在梵志山修道。那时也有佛在世,有一次,佛陀出去托钵化缘,因为道场有一位生病的比丘不能出去化缘,他就叫一个比丘在斋主那儿多乞一份斋饭回来给这位有病的比丘吃。
当这个化缘的比丘托着斋饭经过梵志山时,这位梵志闻到了饭菜的香气,当即生出一种嫉妒心,便说:“这些秃头和尚,怎么吃这么好的东西,他们只配吃喂马的麦子。”他的弟子听师父这么说,也随声附和说:“对的,他们应当吃喂马的麦子。”这位梵志在后来生修行成佛了,即释迦牟尼佛。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带着五百个弟子到一个国家去结夏安居,这个国王先是欢迎他来,可来到之后又不供养这些和尚了,这时有一个喂马的马师,看见佛和五百弟子没有饭吃,于是就用喂马的麦子来供养释迦牟尼佛和五百弟子。这五百弟子就是五百个罗汉,也就是过去跟着梵志修行的五百童子,虽然都证果了,但是因为过去生诽谤人家“这些秃头和尚只配吃马麦”,所以还要吃九十天喂马的麦子。将来就是修成了佛,也会像佛一样酬其宿债,但可以重报轻受。
佛经中讲这些故事,是一种示现,告诉我们佛力大不过业力,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只有真诚地忏悔才能消除今世的罪业,而无始宿债是要靠佛教诲的方法去彻底消除的,不要以为学佛了有佛保佑,就可以做了错事也不背因果而高枕无忧了。
佛对世人的慈悲和关爱,是用无上的大智慧告诉众人酬还宿债的方法,希望众人早成佛道。地藏菩萨说咒劝持,就是帮助人们减轻定业带来的痛苦。
滴水佛音
1、《地藏本愿经》又称《地藏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翻译者为唐朝高僧实叉难陀,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此经还通过诸位信徒的依次提问,以及地藏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介绍了地狱的状况,解释了众生解脱生死、忏悔业障、救拔亲人眷属苦难的种种方法。
2、业力业力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原素。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因此,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3、灭定业真言真言的发音为“唵,钵啰末邻陀宁,梭哈”。此咒实为藏经中《陀罗尼集经》所载之地藏菩萨法身印咒,因其梵文有摧伏、散灭、粉碎一切罪业、罪障、恶业之决,故自古称此咒为灭定业真言。
在家修行更要自律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每天早晚都要乘地铁上下班,地铁畅通无阻,很少发生事故。这是因为地铁的行车部门为了保障行运安全,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地铁在行驶过程中完全处于控制状态下。人们每天能安全地乘坐地铁到单位、回家,是地铁系统各个部门的员工紧密协作的结果。
在社会生活中,规章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有制度在,社会大机器才能按部就班的维持着自己的运转。地铁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如此全面完善,一方面与规章制度制定的严密合理有关,更大程度上,在于员工对这个制度的忠实执行,即执行者的“自律”。
规章制度虽然严密得近乎完美,但离开了人有力的执行,也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完美、严谨,但是如果信众不严格地恪守佛法的教诲,佛法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研习佛法,要有坚定的决心。严格自律,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让佛法的光辉真正照耀生活。
修行佛法的成果如何,与一个人自觉自律的态度有紧密关联。但是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意志不坚定之事常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居士有切身体会。修行就好比长跑,跑着跑着累了,觉得腿沉得像灌了铅,这时不由自主的就会停下来,休息一下。停下一分钟,就会想再休息两分钟、三分钟,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就此放弃。其实,只要咬咬牙挺过去,也就坚持了下来。
初发心的人,既受了三皈依,应该继续受五戒。如果认为自己亦是不能全部接受戒条,可以先接受四戒三戒,甚至只接受一二戒。弘一法师开示说:“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
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这些戒条,一般信众能保持不犯戒。在社会上讨生活的人就不然了。酒场上谈生意,酒不可避免要喝,肉少不了要吃,讨价还价假话不可避免要说,遇到难搞定的客人,还要配备一些特别服务,邪淫之戒也一起犯了。
五戒中相对容易触犯的是偷盗。大到与人合买地皮房产或合做生意,到分钱的时候以多报少,小到用公司的白纸写私信、把单位定的报纸拿回家,犯戒的机会无处不在。按照佛教观点,无论是有盗取之心还是有盗取之行为,都犯了偷盗的罪过。弘一法师教导信众说:“非但银钱出入上,当严净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纸尺线,必须先向物主明白请求,得彼允许,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许可而取用、不曾问明而擅动;皆有不与而取之心迹,皆犯盗取盗用之行为,皆结盗罪。”
弘一法师自己就非常自律。法师在光岩寺时李芳远居士曾经送来一只水仙头,他向寺里要了一只磁盆来装,后来法师移居南普陀山,专门起走水仙头,郑重其事地将磁盆交还给了寺院。
在家修行的信众,看似不用青灯长卷夜夜诵经,仿佛比出家的师父们轻松许多。其实,在家居士面临更多的诱惑、更多的考验,所以更应该自律,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果报。
滴水佛音
1、五戒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在家居士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
2、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3、庵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