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清华给青少年讲述的人生智慧
19780000000018

第18章 耕耘人生的每一寸土地

勤奋是成功的硬道理。清华大学那些声名远播、流芳百世的大师们所取得的成绩不是靠天赋、侥幸或者所谓的“聪明”,而是旁人意想不到的艰苦学习和劳动。没有辛勤耕耘的精神,即使是在清华这片肥沃的土壤上,也无法结出丰硕的果实。

所谓的天才

龚自珍诗云:“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宝剑如此,人才也是一样的。华罗庚是数学天才,但他的“天才”也是经过磨炼才锋芒始显的。他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曾在数学考试时分数不及格。他说,并不是因为曾触犯那位老师、老师故意不给他及格,而是因为他“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逃学去看社戏。试卷写得非常潦草,怪不得老师。”

有了这次教训,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华罗庚就知道用功了。一用功便锋芒立显,数学老师每逢考试的时候,就把他拉过一边,小声对他说道:“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

无独有偶,在清华的历史上还有一位被称为天才的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清华时代“上课不听讲,考试总得第一”的故事流传甚广,使许多人误以为天才是可以不用功的。但谁又知道,这位目空一切的大才子,在英国牛津留学时曾为博览不易看到的图书而日夜埋首图书馆,由于用脑过度,归国后长期患头晕症,每到晚间只能闭目静思,几乎什么事都不能干。

点石成金:

在他人眼中具有“照相机”记忆力的天才钱钟书先生,背后的付出恐怕是难得有几个人知晓吧!我们往往习惯于去看别人成功的花环和光芒,而很少去研究鲜花和掌声背后的付出与努力。要知道,“天才”也是经过磨炼、努力和辛勤的付出才得以造就的。

从小心怀大志的杨振宁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早年也是清华大学的学子,在他成名归国后选择了任教清华。2001年4月26日下午,杨振宁被清华大学数百位学子用掌声“催”了出来。

杨振宁教授这天要在清华大学演讲,主持人在演讲正式开始之前话还未说完,急不可待的学子们已经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迎接心目中的大师。

面对热情的学生们,杨振宁教授愉快地在演讲前与大家唠起了家常。由此,这位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讲起了他与母校清华半个多世纪前的不解之缘。

杨振宁是在清华校园中长大的。他说:“我上的小学现在还在,它的建筑就在二校门的附近。当时我家住在清华西院的十一号。”不过,那时的物理大师还只是个调皮而淘气的孩子,“我爬过清华园里的每一棵树,甚至研究过里面的每一棵草。那时的清华比现在小多了。”

当有人问他在获诺贝尔奖之前是否想到过自己能获奖的时候,杨教授回答说:“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在学校里看到一本书叫《神秘的宇宙》,讲的都是当时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回到家以后,我便对我的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拿诺贝尔奖,那一年我12岁。”

点石成金: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青少年,如果你的志向仅仅是成为一名普通工人或职员,那么你就几乎很难取得惊人的成就。就像杨振宁一样,因为他梦想过拿诺贝尔奖,所以,他才有朝一日终于真的拿到了诺贝尔奖。将自己的理想和长远目标订得高一点,才能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卓越,成为佼佼者。

高标准打造出高品质

在老清华,违反校规,是要挂牌思过的。在严厉的管制下,清华学生从一开始就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纪律和秩序。不过,如果纪律太严了,即使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会免不了被记上一过。潘光旦就曾因为不敢外出上厕所而在宿舍门口方便,被查夜的斋务处主任擒获挂牌。10多年后,潘光旦成了大社会学家,第一个把优生学引进中国。

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钟会在清华园准时敲响,睡懒觉的人肯定要被罚。清华还规定,学生必须把钱存到清华银行,身上只带少量零用,但一角一分都要记账,而且要用新式账本,月底清算后抄送斋务处盖印。

到了西南联大时期,学校一直实行从老清华就开始的“高标准、严要求”的严谨作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对“两弹一星”研制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他谈起西南联大学习时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是教师一丝不苟、要求严格。每次考试,1/3左右的学生不及格是常事。有一次,机械零件课考试,他自己估计是六七十分,卷子发下来却是“零”分。这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刘仙洲教授的严格让人害怕,但这次未免过于苛刻。但后来他渐渐明白:在工程设计中,哪怕是1%的错误,带来的结果也是全部报废。“要么是100,要么是0。”这个零分使他终生都以此为教训。因此,他在从事导弹研究中以此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绝不允许出现哪怕1%、1‰的失误。

不仅如此,清华的严谨作风还贯穿于清华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中坚持的严谨学风也贯穿于他的教育工作中。他审阅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字逐句地修改,从内容到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为了培养学生有高水平的绘画本领,甚至从怎样用刀削铅笔讲起。他教会学生怎样用手握笔,怎样画线,画线时铅笔怎样在手中转动以保持线条粗细均匀。他不仅自己做到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能随手勾画出这些建筑的形状,和记住它们建筑的时期。有一次周恩来在怀仁堂开会时问到明清故宫建造于何时,梁思成当即回答:“开始兴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完成于1420年。”他不但培养学生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反对少数艺术家的所谓不修边幅的那种散漫习气。他强调一个建筑师要对一个工程负责,必须要有严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他要求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要制图清楚、尺寸准确,连字体大小都要按不同等级的规定进行书写,文字与图分布均匀,干净利索、一目了然。每天制图完毕后,仪器须擦洗干净,对文具归放在何处也都有要求。

点石成金:

不要以为花销、测验、习惯、削铅笔之类的事都是小事,无足轻重。要想做好大事,要想拿出高品质的成果,我们就必须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高标准、严要求,这一点,我们需要向清华的大师们看齐,学习他们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

刻苦学习的华罗庚

进了清华后,华罗庚如飞鸟投林,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地翱翔。因为,清华大学给他提供了更好的自学条件。有个记者写他这段期间勤学的情形:“清华的藏书比金坛中学自然丰富多了,对他来说有这个就足够了。他每天徘徊在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一个自学者对知识的巨大吞吐力,这时惊人地表现出来!他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令人不敢相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真好似:‘风入四蹄轻,踏尽落花去!’”

一年半过去了,华罗庚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德、法文。到1936年,他已先后在欧、美、日等国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数论方面的论文。

华罗庚刚到清华,只是个不起眼的助理,但这个助理员却非常不寻常。他的座位在熊庆来办公室隔壁,熊庆来遇上难解的题目时,也会朝着隔壁喊道:“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呀……”

华罗庚凭借自己的勤奋、才华和惊人成就,赢得了清华园师生的赞誉。1935年冬季,他被破格提升为助教。初中学历当助教,破了清华先例,但他却获得了教授会一致通过。过了一年半,他升为讲师。他每天勤奋地学习、工作,除了给学生们上课,至少读书十个小时以上。

点石成金: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从来都没有掉过馅饼,只有先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如果你想取得好成绩,想实现梦想,想成为不平凡的人,就必须从眼下的一道数学题、一个英语单词、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开始,踏踏实实地勤奋学习。

奖掖后学,不遗余力

1922年12月下旬,王国维就联绵字的问题,专门回信给何之兼、李沧萍、安文博、王盛英、郝立权等五位学生,指出“联绵字取材的范围,应先于隋以前的四部书中。类似联绵字的,也要记录下来,然后重复几遍,以免遗漏。分类时可按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等进行。汉魏人注释经文的文字、金石文字、古辞赋、子部书、集部书等也须按集。”

1923年1月,何之兼等人写信给王国维,称,“现已开始研阅,是否有当,立候裁答。”王国维接到信后,说:“联绵字研究知已著,甚为欣喜。先从集部入手,亦无不可。唯严氏《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所收,亦颇杂以伪作,可以参考,而不可据为典要,是在观其所引据者自何书分别之耳。”同时还说:“知五君均尚在校三四年级,既有听讲功课,则于此事自不能从速进行。”王国维此时已是著名的大学者,有许多事情必须亲自去做,但他能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指导没有见过面的大学生,其精神实在可嘉。

任何学生,只要是认真求学,无论是登门求教、还是致信询问,王国维都细致地给予指导、帮助。而对读书、学问之外的本职工作,也是尽心尽责、任劳任怨,从不敷衍马虎。

点石成金:

像王国维这样的著名学者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能不遗余力地指导和帮助以各种形式求学的年轻人,这种奖掖后学、乐于助人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其实,不必说大学者,即使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也应该热心地帮助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在他人向你虚心求教的时候,做到知无不答,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帮助,这样做,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做事之余勤学不辍

1907年3月,王国维携新婚妻子潘丽正北上,到北京清廷学部任职,并在宣武门内的新帘子胡同租下住宅,安顿了家人。这时,王国维读书、研究的兴趣已由哲学完全转移到了文学。与以前一样,为生计,王国维必须为他人做事,每天短则二三小时,长则三四小时,而用来读书做学问的时间,多则三四小时,少则一两个小时。由于身体原因,他伏案工作不能长久,时间长了,精神就会涣散,注意力便无法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者去找朋友聊天,或者是阅读杂书,来松弛神经,换换脑筋。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王国维的读书、研究极有规律,一般不会出现间断。一如他在《自序一》中所说,“夫以余境之贫薄,而体之纤弱也,又每日为学时间之寡也,持之以恒,尚能小有所就;况财力、精力之倍于余者,循序而进,其所造岂有量哉!”持之以恒、毫不懈怠、不急不躁、循序而进,正是王国维读书、研究的又一经验之谈。

点石成金:

也许你曾经困惑:自己被功课和习题压得喘不过气来,成绩却并不理想;而有的同学成绩很好,却学得很轻松,甚至还有时间读《堂吉珂德》之类的世界名著。这其中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其实,管理时间的方法就是其中的奥秘之一。如果你能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挤出自己的时间、把零散的时间集中起来坚持不懈地做你想做的事,你也能够像同学那样游刃有余。

智慧拓展:

一、名人故事

勤奋的比尔·盖茨

在许多人眼中,比尔·盖茨身上有不少形容词,技术天才、首富、预测者等,但是,在一些微软内部人士看来,盖茨的最大特点却是“勤奋”。哈佛商学院的案例这样描述盖茨:“盖茨好像就住在办公室,他每天上午大约9点钟来到办公室后,就一直待到半夜,休息时间似乎就是为晚饭要了个比萨饼外卖。”

据说,盖茨在中国的时间被计算到秒,日程安排得非常紧。有一次,盖茨在6个小时内被安排了十几个签字仪式,中间只有3分钟的上厕所时间,后来盖茨申请要求“10分钟的休息时间”。

思考:你是一个勤奋的人吗?如果不是,你打算怎样改掉懒惰的毛病?

二、自我管理训练

训练1:自己洗衣叠被

训练2:自己整理物品

(1)为自己准备一个专门放置物品地方,让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用好都要送回“家”去。

(2)要意识到收拾物品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

训练3: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1)每次出门,可以想想要带什么东西,有没有遗漏的东西。

(2)试着安排一下周末全家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和可能性。

(3)当忘记带东西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时,要克制自己发脾气,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