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清华给青少年讲述的人生智慧
19780000000012

第12章 打造自强不息的英雄本色(1)

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做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为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清华人秉承着这种精神,战胜苦难、锐意创新、不断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实证明,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自强都是生存的硬道理,自强才有尊严,自强才能获得发展。

自强不息天行健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做了一篇题为《君子》的演讲,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进行了解释,并勉励清华学生:“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鼓励清华的同学“先从个人、朋友等少数人做起,诚诚恳恳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去做,一毫也不放松”,这样最终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即使做学问,也要“在学术界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他的演讲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演讲之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并将其做成图案并制成校徽,永久流传。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供瞻仰,使之广为流传。

点石成金: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将深入每一个清华人骨髓的自强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这“自强”二字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可贵,唯有自强自立,摆脱对父母、师长的依赖,才有可能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从工字厅到国立清华大学

如果说俄国圣彼得堡起源于一顶帐篷,那么,清华大学的起源就是这工字厅。彼得大帝在帐篷里开拓了一座城市,而清华大学则从工字厅开始,奋斗成了中华名校。

清华工字厅的大小房间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如果从天上看,它的主体是用一条游廊把前后两排房子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工”字,所以被称为“工字厅”。1909年夏天,清朝外交部在这里设置“游美学务处”,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就在这年深秋,47位少年远渡重洋。后来,工字厅扩展成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

工字厅西行1公里,是圆明园,清朝六代皇帝曾在那里生活。

186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当时火烧圆明园,大火一直烧过近春园,却在接近清华园时,渐渐熄灭。因此,清华园躲过一劫,依然是乾隆笔下的“水木清华”。

20世纪第一年,洋人们又来了,而且是“八国联军”。淳亲王的两个儿子气愤不过,便把义和团招进清华园,抵抗八国联军,因而一个被撤职查办,一个获重罪发配新疆,淳亲王留下的清华园也被慈禧没收,陷入荒芜。这一年是庚子年,战败赔偿便叫“庚子赔款”。正是这笔屈辱的赔款,造就了后来的清华。美国人把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的赔款退还中国,要清朝外交部设立“留美培训学校”。

一切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但清华仍是“清华学校”,而不是“清华大学”。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选中罗家伦,要他迅速北上,加强推行清华改制,建立“国立清华大学”。

就像蔡元培执掌北大时一样,罗家伦同样希望改造一所学校以改变全国学风,方法是开设《党义》和《军训》,这使北大的革命思想和清华的建设思想发生了强烈碰撞。凭借强悍的政治背景,罗家伦一改清华17年来从属外交部的畸形传统,使清华为教育部控制。1928年秋天,罗家伦宣布,清华学校从此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点石成金:

清华大学从一开始依附于外交部由“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留美培训学校”,到归属于教育部的独立自主的清华大学,正是清华精神中自强不息的最佳的阐释。清华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向着建立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直至今日,清华依然在自强的基础上继续自强,而这种自强的精神必将使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自信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崎岖道路上,只有那些不畏艰辛、决心最大、信心最强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有人曾问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李政道成功的原因,他深有体会地说:“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除了付出极大的努力,要刻苦奋斗之外,还必须有坚强的决心和信心。物质条件是次要的。”

李政道回顾他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日子时说:“在国内学习的时候,那时候的西南联大条件很差,十几个人住一间草房子,每两个星期还要煮一次臭虫,不然睡觉也睡不成。学校的实验设备就更差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放松学习,相反,大家对学习抓得很紧。不少著名学者像黄昆、朱光亚、杨振宁和我都是从西南联大出来的。后来到美国学习,也不因国内的条件差就低人一等。不过是一些仪器、设备在国内时没见过。没见过的,看见一次就知道了,用两次就掌握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李政道经常和研究生在一起交谈,告诉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并且要付诸行动。

的确,自信不是依靠任何的外物而得来的,它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内在的肯定。

点石成金:

自信作为自强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难实现自强自立的,因为他连迈开自强的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自强要求不依靠任何人,自力更生。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才敢于去丢掉所有的依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自强自立。

身残志不残的华罗庚

华罗庚19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病逝世,他不幸也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整整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医也对他父亲说:“不用开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

然而,奇迹发生了,华罗庚并没如医生断定的那样夭亡,在第二年端午节那天,他又能够起床了。这“奇迹”或许正是由于他那顽强的求生意志吧。但左腿髋关节骨膜粘连,变成了僵硬的直角。从此,华罗庚必须拄着拐杖走路。

对一个残废的人来说,谋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华罗庚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他在数学书籍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广阔天地。

但家境的贫寒让华罗庚不得不从中华职业学校退学,他随后在金坛中学谋得了一份工作。华罗庚从校长王维克的手中借了一些数学书籍,开始了自学之路。他白天勤奋工作,晚上不顾残腿钻心的疼痛,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遨游于数学王国中,他决心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他的自学,在当时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他的父亲看不懂数学书上那些古怪的符号,便对儿子大发脾气:“你看这些天书做什么?书又不能当饭吃。”——多年以后,西方一本数学杂志刊了一幅漫画,画中的华罗庚,抱着几本破书,被拿着烧火棍的父亲追得满屋子跑。父亲威胁儿子,要他把数学书扔到炉子里……

终于,华罗庚在当时中国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科学》上发表文章了,与李四光、竺可桢、翁文灏、苏家驹等名家站到了一起,后又被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华罗庚的勤奋得到了回报。

点石成金:

如果一个人的志向足够远大,那么,他身体上的残缺阻挡不了他进取的步伐。正如华罗庚,不健全的双腿并不能阻碍他靠健全的大脑摘取数学的桂冠。是的,无论自身有哪些难以改变的不利条件,只要我们拥有健全的头脑和一腔热血,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为了让中国人用电脑更方便

早期的电脑系统都是必须使用英文操作,这样很不利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为了让中国人用电脑更方便,我国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向微电子技术攻关,开始了1.5微米成套工艺开发及1兆汉字只读存储器的研制,这个重任落在了清华微电子研究所的肩上。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容易。

当时在任的高景德校长默默地听着微电子所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建设流水线所需的设备已完成了选型、谈判工作,有关的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一切将陷入停顿。

高校长一根接着一根地吸着烟,许久,他都一言不发。承担项目容易,但真正运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资金问题,已成为困扰全所的最大问题。但中国科技的发展已经容不得犹豫了,一时的拖延,对于技术的停滞可能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核能所二十年的举步不前就是前车之鉴。终于,高校长霍地站起来,两个握紧的拳头敲在桌上,抛出一句沉甸甸的话:“不能停顿!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支持!”

这句话在当时看来并不夸张,国家的资金不到位,学校自己又没钱,能拿出的只有职工们赖以糊口的工资。有了高校长的话,副校长张孝文立即冒着巨大的风险,硬着头皮从要发给教师的工资中拨出几百万,凑足了款项,买下了设备。

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楚,这是几千位靠工资吃饭的教职工的血汗钱,如果工资迟迟不发,即便到不了“当裤子”的境地,吃不上饭的危险还是有的。然而,最终这笔资金还是到位了,工资发了出去。但国家应给的5000万却削减成了3000万,资金的紧缺依然没有缓解。

为了节省,搞基建、搬运设备等工作全都是自己动手;去外地出差的人总是要在异地街头徘徊很久,寻找一家最便宜的旅馆;为了争取仪器进口的免税权,有关人员光是海关就跑了四十多趟——他们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仅仅用了4000万元就成功地完成了项目。

就是这样,一分一角,集腋成裘,在最为困难的关头,清华开创了又一座高校科研基地。

点石成金: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别人无法提供帮助,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依靠自己。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自己的事情就尽其所能去做好,这不仅仅是一种独立,更是一种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