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优秀女孩的100个细节
19778100000016

第16章 品质,造就完美的重量砝码(3)

晚上回家后我问女儿那天是怎么和同学说的,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谎言被发现了,显的有点不安,但并没有说出真话,只说自己忘了。

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开始了训斥,说实话,以前女儿也曾经说过谎因为怕简单粗暴的方式而令她不敢承认错误。

所以我都是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可是今天性质不同,我很严厉的批评了她,并且要求她明天分别向两个好朋友道歉。

今天早晨我火气消了以后问女儿为什么要和同学说谎,她说因为怕同学笑话她,所以才那么说。

我理解她的心情,因为女儿的自尊心比较强,爱面子,可是我告诉她,做错事就要勇敢地承担责任,否则这是一个比前一个错误还要严重的错误。

不知道女儿能否理解,慢慢来吧,她爸爸说这还需要不断地提醒和交流。我同意他的意见。

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孩子有时会说谎,但家长往往大声斥责、严厉批评,很少能心平气和地引导她们认识到错误。

其实孩子的所有谎言并非都与“品德不端”有关。许多时候,孩子说谎的最初原因可能在家长身上,也可能是无意中模仿大人的不实之词;或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或为了迎合家长的过高期望,满足某种虚荣心。

孩子说谎,作为家长要正确理解并加以引导,根据不同情况客观分析,对他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即使孩子犯错,只要说了真话,就应肯定他的表现,并引导他不断完善自己。

孩子说谎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一旦说谎成为孩子的习惯,那就很难戒除了。所以,面对孩子说谎的问题,父母们一定要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处理。教育说谎话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技巧,切不可一味地批评、打骂孩子。

当发现孩子说谎时,父母要弄清楚孩子说谎话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孩子说谎是模仿成人行为的结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应付某些特殊情况而不得不讲假话时,孩子不加分析、判断就会全盘模仿。

此外还有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免遭打骂和惩罚。孩子有时是在环境的压迫下才说谎的,而且只有发现说谎可以逃避责任、免遭打骂和惩罚时,才真正有意识说起谎来。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无意说谎,家长不必过于追究,因为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

而对于有意说谎的孩子,则要严肃对待。有意说谎通常带有明显的欺骗目的,当他们知道一旦讲出事实真相将要受到惩罚时,就可能用谎言来掩盖事实;或者,当孩子意识到不隐瞒事实将得不到社会承认或家长表扬时,也可能采用说谎的手法。

针对这一点,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说谎的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律意识,使孩子自觉地改变说谎的坏习惯。

在避免女孩撒谎方面,家长平时就应奖赏孩子的真话。教孩子适应社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技巧,但绝非谎言。家长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防止形成孩子的恐惧感。要在家庭中形成宽容的氛围。

让女儿为你洗一次脚

一个会爱父母的女孩,将来才会更好地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不懂得爱父母的女孩很难学会爱别人。这一点尤其值得家长重视,因为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也逐渐增加,这些孩子只懂得无止境地索取、接受父母、他人的爱,却吝啬得不肯付出一点。

一位妈妈给4岁的女儿买了盒新鲜的点心。

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爸爸走过来说:“什么好吃的?让我尝一尝。”

女儿马上按住盒子盖大叫:“不给,不给。”

“小东西,别这么自私,给一块。”爸爸故意从盒中抢了一块点心咬了一口。结果女儿大哭起来,非要爸爸吐出来不可。

妈妈连忙跑过来哄着:“宝贝别哭了。都是爸爸不好,咱们打爸爸。”

女儿大叫着:“坏爸爸!坏爸爸!”最后在爸爸连声的“认罪”中,女儿才破涕为笑。

善良和爱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后天培养教育中得不到很好的引导,日后孩子的爱心就有可能会逐渐消失。

某中学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其中一个女孩是这样写的:

一天晚上,我端着一杯温水走到正在看电视的妈妈身旁。

“妈妈,我帮你洗一次脚吧。”

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高兴地说:“好啊,我的女儿终于长大了知道孝顺妈妈了。”

我的心猛地颤动了一下,原来这么小的事情竟会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快乐!

我轻轻地把妈妈的脚抬起,慢慢地脱掉穿在她脚上的鞋子和袜子,然后缓缓地把她的脚放入水中。我拿起手巾在她的脚上擦了又擦。

妈妈连声说:“真舒服啊!我觉得自己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这时候,我却忍不信流泪了。若不是学校这样要求,我会想到帮妈妈洗一次脚吗?我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深深自责,感到非常愧疚。

“乖女儿,”妈妈喊了我一声,“行了吧?”

我这才回过袖来。“哦,行了,行了。”

我立即帮她用干手巾擦干了脚。看着这既粗糙又布满伤痕的脚,我的泪水又禁住淌下来。

妈妈为了这个家日夜操劳,岁月早已在她的脚上留下了无情的沧桑印记,而我这个粗心的女儿竟到今天才发现。

妈妈满足地看着我,帮我拭去眼角的泪水。

“别哭,好孩子。”她慈祥地安慰我。

“妈妈,我下次放假回来再帮你洗脚好吗?”

“好,好,再洗,再洗。”她的脸上露出了无限地喜悦。

让女孩为父母洗脚,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给女孩提供了一次孝道教育的机会,因为孩子的父母包办了一切家务事,把她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造成了她们只知道“享受”,并不懂得“给予”。

通女孩子为父母洗脚,角色换位,让女孩常怀一颗回报的心,将来更容易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

其实,在家中父母不应该把女孩当特殊人物对待,父母要让女孩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互爱互助。在平时就要循序渐进地教女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同时,家长还要适时地向孩子索要关爱,让女孩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从实际行动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和回报的。

和女孩乘出租车别忘了教她说“谢谢”

一个女孩时常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尊重他人、感激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父母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感恩心不够重视。

一些父母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只要学习好、有本事就行了。

这些父母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事业有成的人有几个不懂感激他人的?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感恩要求更高,因为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父母不会愿意孩子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一些父母认为,小女孩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自然懂得感恩别人了,这是误解。

在对女孩的教育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其感激之心。让你的女儿有才能的同时,也培养其做一个有修养、有涵养、有气质的人。对此,父母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持之以恒,反复培养训练。

曾有这样一位母亲:

一次她带着6岁的女儿坐出租车,等母亲付完钱下车后,女儿给母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你给他钱,为什么还说‘谢谢’呢?”

母亲微笑着告诉她:“叔叔把我们送回家,车跑这么远的路,他很辛苦,我们不仅要给他钱,而且还要表达我们对他的感谢。对人多一分感激、多一分尊重,没什么不好的。”

这个聪明的妈妈利用这个细节让女儿及时地受到了一次教育。女儿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从出租车下来,或别人帮他做事情都会说一声“谢谢”。

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培养女孩的感恩之心,对女孩的未来成长是有益的。

作为女孩的家长,平时可以从细小的事情上,教育女孩懂得感激别人。教育女孩要感激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并且自己以身作则。

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长辈的爱心,很多父母甚至叹息道:“现在的孩子太少感激之情,连一句谢谢都不会说。”

感激之心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培养女孩的感激之心,也应该从小事做起。比如用餐,用餐时间是教育女孩的最重要时机,也是沟通的好时机。

父母在用餐时,可以借此机会谈谈农民或厨师、服务员的辛苦,表示对他们的感激,不要让女孩误以为他们的劳动是理所当然的而心安理得。

在日本,一些家长在用餐时教育孩子,一定会双手合十,说声:“我领受了。”然后才动筷,吃完后,总说:“感谢妈妈,今天的饭菜真好吃。”才离开餐桌。

而我们的父亲常常边看报边吃饭,吃完饭就一声不吭地离开。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说出一句赞美母亲饭菜的话。

作为父母,不要过分屈从女孩的要求,有些父母满心希望女孩产生这样的想法:“爸妈真是太爱我了,我好感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爸妈。我真感激父母。”

女孩父母对女孩的关爱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女孩的感恩意识。一个不会感激的女孩,会对周围的人过度的爱心视为天经地义,总不知道心怀感激。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一个聪明的女孩,也要培养一个懂得感激的女孩。

父母要教会女孩真诚地对他人说:“谢谢!”让女孩学会感激他人,让孩子在谦虚和真诚中得到朋友的帮助,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