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何来:70位名中医给女人的健康提醒
19777900000034

第34章 四季养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2)

古代圣人能“法天则地,提挈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故尽其天年而度百岁。因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生活在天地间,必须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在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保全自己。天有寒暑之变,人有虚实之异,“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人们为了健康长寿,减少疾病,就得适应四时之变,“保持天人合一”,今就衣食起居和临证用药方面如何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及在防病治病上的意义讨论如下:

1.随着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地有寒热温凉四气,人有虚实表里四异。因此人必须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调寒温。《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基本,坏其真矣。”

俗言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也就是初春不宜脱棉衣太早,谨防风寒侵袭,损伤阳气,由于春季风高气凉,气候多变,若衣服单薄极易受风着凉,侵伤人体初升发之阳气,幼阳受损众病丛生,应当穿暖和些以保阳气;秋季不宜过早地裹棉而损伤阴气,由于秋季是收敛的季节,身穿太厚,汗出津津,势必阴虚不潜阳,发生阴虚阳抗的疾患。所以科学更衣,适调寒温,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结合四时特点,调整饮食起居

阴阳是化育万物的根本,有阳气万物才能生化,有阴气万物方能成形。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种阴阳变化是促进万物生长化育收藏的动力。因而养阳以助生长之本,养阴以助收藏之源,阴阳本是互根为用的,也即春夏养阳是为顺利渡过秋冬,秋冬养阴又利于安渡春夏。如果春夏之时不能维护阳气,造成风寒侵袭或恣食生冷,则损阳伤脾,至秋冬常患消化不良性腹泄,此乃脾胃阳虚之故也。若秋冬不能养育阴气,房劳纵欲或过食辛热,伤及阴气,到来年春夏多患火热之症。此阴虚阳旺之故也。

春夏之季自然界阳气渐盛,气候渐暖,到盛夏气候炎热,此时应早卧早起以避光,阴居以避暑,保持精神清爽,谨防大汗淋漓,汗后着风而伤阳气,食宜绿豆,西瓜之属以清暑益气。秋冬之季自然阴气渐盛,天气由凉转寒,尤其到隆冬,地冻冰裂,气候严寒,此时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深居简出,引火取暖,加强运动,宜吃一些大枣、羊肉之类补品御寒,适应收敛之势以保阴气,从而达到“正气血存,邪不可干”的目的。

3.根据四时季节,科学选药治病

中医治病非常重视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在不同的季节,选方用药很有讲究,此乃中医独具之特色。我们临床如何运用这个原则,必须掌握疾病的季节和患者阴阳气血的胜衰,顺从自然界的变化调整自身之阴阳,禀素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好转,遇秋冬加剧,治疗当在春夏之时给予温补,到秋冬时即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复发。对一些慢性病,如老年性气管炎、虚寒久痢等症,在夏季服用一些温阳补气之品,以培土生金,入冬发病必然减轻。凡属阳虚的诸类患者,若能采取“冬病夏治”之策,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春夏养阳的具体措施。同样对一些阴虚患者,每遇春夏多见头疼眩晕、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目疾等症。若于秋冬给以益阴养血、滋补肝肾之剂以壮水制火,往往会减少这些春夏火热之疾,所谓“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也。这便是秋冬养阴之法则。

健康小警示

适时更衣纳食,选方择药,补阴阳之不足,抑阴阳之有余,保阴阳之和平,是女性防病治病的关键。再者,阴阳本是矛盾的统一,两者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谓也。

朱丹溪:夏季养生要注重滋阴去火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朱丹溪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然而夏季也应该注意养生。

朱丹溪认为,夏季养生注重“滋阴去火”,那么如何能做到滋阴去火,达到养生的目的呢?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晚睡早起

夏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因此夏日午睡是夏季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更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并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重调精神

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张开,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要做到神气调养就必须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因此,应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3.要防晒护肤

夏季养生也应重视防晒护肤。夏季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

4.要巧运动

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到公园、河岸、湖边,或庭院,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广播操、慢跑、散步等。去江河湖海进行游泳锻炼,更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调节情志,增进健康。

5.防中毒

夏季养生要注意饮食卫生,防中毒,中暑。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6.要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这是中医养生中的精髓所在。“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健康小警示

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邱处机: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尝

“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水宜吃冷淘水雪、蜜冰、凉粉、冷粥、饱暖受寒,必起霍乱。”檐下过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也不要睡觉时吹电风扇,若风入腠理,其患最深。”

——《摄生消息论》

进入夏季以后,人们会因气温高、湿度大、体内的水分难以蒸发而感到炎热难耐,因此,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贪凉。其实,过于贪凉并不好,也极易招致疾病。

原代著名中医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水宜吃冷淘水雪、蜜冰、凉粉、冷粥、饱暖受寒,必起霍乱。”“檐下过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也不要睡觉时吹电风扇,若风入腠理,其患最深。”

1.贪食冷饮

有些人在夏季喜欢大量吃一些冷食冷饮,甚至是冰过的食物、饮料。吃冷饮过多,不仅会冲淡胃液,而且还会刺激胃黏膜,频繁地饮用冷饮,吃起来虽然凉爽可口,但其会影响食欲,不利消化,还会因过度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导致消化道缺血、缺氧,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如果原有慢性胃炎或胃癌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很可能引起急性发作,特别是在食用含气冷饮后,可能导致胃癌及十二指肠穿孔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此外,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的病人,夏日中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加重病情。再有胆道遇冷产生痉挛,所以炎热的天气,过于贪凉对于素有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会旧病复发。

所以,夏季炎热时,多喝些凉开水或吃些西瓜之类的瓜果就可以了,既可以消暑,又不伤害身体健康,吃瓜果还可以增加营养。

2.贪凉休息

进入夏季以后,有许多人晚间喜欢在室外席地而睡,有的躺在过道通风处,有的卧在树下、墙根或其他风口处睡觉,也有的在室内睡觉时两边门窗全部打开,吹过堂风。凉风吹拂身体当时觉得舒服痛快,也非常容易睡着,但醒来却常常会感到不适,全身肌肉发紧,关节酸痛,精神倦怠,甚至发生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更严重的是,有的人在大汗淋漓时躺在迎风处,就会发生面神经麻痹等疾病。就是平常休息,也不应在风道口,最好找一个比较凉快的地方休息。在空调房间待得时间过长,使得皮肤冰凉,导致体内水分大量耗损,次日醒来,头昏脑涨,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时还由于鼻腔过于干燥而发生鼻出血,或者发生感冒,甚至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肠胃炎等症,所以空调的温度不能过低。

健康小警示

夏季纳凉、喝冷饮、吹电风扇可谓人所共知,也是人们夏季生活中离不开的事,但必须有度,因为任何好事过度就有可能变成坏事,尤其人体难以承受过度的刺激,如果不加以控制,势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

汪绮石:长夏避免湿邪而发病

“长夏防湿。”

——《理虚元鉴》

中医称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所以《理虚元鉴》特别告诫说:“长夏防湿。”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气上升,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当热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而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大量水分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出胸闷、心悸、精神萎靡、全身乏力。长夏防湿,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居住环境,避免潮湿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意思是湿邪伤人,最容易伤人下部。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妇女带下、下肢关节疼痛等,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因此,在长夏季节,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