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联写作者的感受。“我欲因之梦寥廓”,作者要依凭上面所描写的那些情景把想象扩展到故乡辽阔的天地中去,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浓重的思念之情。“芙蓉国里尽朝晖”,描写了湖南境内万里芙蓉盛开,红霞万里的美丽境界。这既是作者对湖南家乡的赞美,也是对全中国的赞叹,是作者对全中国光辉灿烂的未来作出的英明的预见。
全诗以神话开篇,以梦想结尾,构思新颖,意境高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革命激情。整首诗浓墨重彩,壮丽辉煌,从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赞美了社会主义的现实,预示了湖南乃至全国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可以说是一首闪烁着革命浪漫主义光彩的诗篇。
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①。
僧②是愚氓③犹可训④,妖为鬼蜮⑤必成灾。
金猴⑥奋起千钧⑦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⑧,只缘妖雾⑨又重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附:郭沫若原诗
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万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题解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看了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一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看了这首诗后,不同意把被白骨精欺骗的唐僧作为打击对象,认为这种看法太偏激,于是他便给郭沫若写了这首“和诗”。1962年1月6日,郭沫若读了毛泽东这首诗之后深受启发,便步其原韵,又和了一首诗改正了自己的错误。郭的和诗说:“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香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几度来。”毛泽东看了这首和诗后,回信给郭沫若:“和诗好,不要‘千刀万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桢,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务。代表作有《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注释
①精生白骨堆:从白骨堆里生化出来的妖精。白骨精故事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遇白骨精。
②僧:指唐僧,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到印度去求取经文,历经磨难后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佛经论六百五十余部。明代吴承恩根据玄奘的故事创作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③愚氓:蠢人,这里指受迷惑的糊涂人。
④训:教育,争取。
⑤鬼蜮:相传蜮在古代是生于南方水域的怪物,能含沙射影,使人暗中受害。《诗经·小雅·何人斯》中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来泛指暗中伤人的东西为鬼蜮。
⑥金猴:孙悟空的美称。
⑦千钧: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公斤。“千钧”在这里不是实指,而是极言其重。
⑧孙大圣:指孙悟空,他在大闹天宫时曾自称齐天大圣。
⑨妖雾:妖精散发出来的迷惑人的烟雾。
赏析
这是一首唱和友人诗作的政论诗。作者采用借寓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神话故事和现实斗争结合在一起,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本质问题,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首联两句借用神话小说里的内容,从白骨精的产生说起,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一百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自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暴雷霆之后,就有背离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出现,他们像从一堆腐朽的白骨中生化出来的妖精一样,兴风作浪。这表现出作者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这两句诗是针对郭沫若诗中“千刀万剐唐僧肉”提出的不同看法。唐僧错误地惩罚了斩妖除魔的孙悟空,三次放走了白骨精,虽然可恶,但他只是属于辨不清敌友,误把变化成人形的白骨精当做朋友,受了欺骗和蒙蔽,而不是想与白骨精同谋陷害孙悟空。所以,作者用一个“愚”字简练地点出了这一点,并认为像唐僧这样的糊涂人“犹可训”,而白骨精却诡计多端,阴险狠毒,如果不早日除去,必然会酿成灾祸。在这两句里,僧与妖一是“犹可训”,一是“必成灾”,形象地说明在斗争中要区分“敌和我”,唐僧虽然愚蠢,但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可以教育,而类似白骨精这类的妖怪,则属于敌我矛盾,一定要坚决打击。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白骨精尽管诡计多端,但终究逃脱不了孙大圣的“火眼金睛”,在识别妖怪后,孙大圣奋力举起金箍棒,把妖怪打得粉身碎骨,使整个世界乃至广阔的宇宙空间里的妖气魔瘴都一扫而光,呈现出一片清新明朗的景象。作者借此比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一些背离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气焰嚣张,但只要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纯洁性,就会消除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从而改变乌烟瘴气的局面,迎来光明、美好的新世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胜的信念。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尾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由过去写到了现在。作者认为:今天,马克思主义者再一次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热烈拥护,伴随而来的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势力又开始兴风作浪,因此人民希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再一次把妖雾澄清,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前进。“今日”、“又重来”这两个词巧妙地和首联相呼应,再一次深刻地揭示出当前的这场斗争,实质上是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势力之间的斗争在新形势下的延续。
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用典得体,形象生动,与郭沫若的原诗相比,毛泽东的这首和诗不仅比原诗寓意更精当,而且在艺术上也更胜一筹,视野变得更广阔,意境也更加深远,同时也更富于历史感和哲理性。
扫除一切害人虫——《满江红①·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
小小寰球②,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③夸大国,
蚍蜉撼树④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⑤,
飞鸣镝⑥。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⑦。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⑧,
全无敌。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附:郭沫若原词
满江红·一九六三年元旦抒怀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题解
1962年,国际局势继续动荡,反华浪潮继续袭来。以此同时,我国在这一年里也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对于国际、国内种种的现状,郭沫若可以说是感慨颇深,因此写了一首《满江红·一九六三年元旦抒怀》送呈给毛泽东,这首词同时也发表在1963年1月1日的《光明日报》上。在词中他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国内外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以及取得的辉煌胜利。当时毛泽东正在广州,当他从《光明日报》上看到郭沫若的词作后,非常感动,当即做了这首和词。
注释
①满江红:词牌名,又名《念良游》、《伤春曲》等。双词九十三字,均用仄声韵。
②寰球:地球。
③蚂蚁缘槐: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记载:有一个叫淳于梦的人,一日醉卧,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做了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二十年中享尽荣华富贵。等到妻子死后,官被解除,槐安国用车子送他回家。醒来寻梦中之处,原是大槐树下一个大蚁窝。后人多用此典喻指美梦一场。
④蚍蜉撼树:唐代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里比喻自不量力。
⑤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长安即唐朝皇都,今西安市。唐代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⑥飞鸣镝:射出响箭。三国吴韦昭乐府《汉之季》:“飞鸣镝,接白刃。”
⑦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四海”、“五洲”在这里代指全世界。这两句原为“革命惊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改后气势磅礴,诗味显得更加浓郁。
⑧害人虫:苍蝇、蚂蚁等害虫,这里指敌对势力。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词,也可以说是一曲反对当时苏联修正主义和一切敌对势力的雄伟战歌。毛泽东面对强敌的嚣张气焰,表现出一种“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并号召革命人民共同奋起,冲破修正主义的重重迷雾,坚决把反帝反修的斗争进行到底。
词以“小小寰球”起笔,气势非凡,境界壮阔。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确实只是沧海之一粟,这种化大为小的写法,显示了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有的“要将宇宙看稊米”的雄伟气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宽广胸怀。地球尚且这样小,那么几个碰壁的苍蝇就显得更加渺小和微不足道了,并且作者说苍蝇并不多,只有“几只”,这说明了其孤立的处境;它们往墙壁上乱撞乱碰,进行垂死挣扎,并且还“嗡嗡叫”,带有歇斯底里的意味,接着是凄惨的尖叫、怪叫,然后又悲咽地哭泣几声。“嗡嗡叫”三句承“碰壁”而来,以声状神,以听觉形象充实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画出几只苍蝇喧嚣起哄,声嘶力竭,却处处碰壁,断股折翼,穷途末路,低声哭泣的无奈之状。在这里,作者将国际上那一小撮猖狂反华的小丑比喻成苍蝇,淋漓尽致地揭露、描绘了“苍蝇”的丑态,从而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对敌人的蔑视。
接着,作者又以“蚂蚁”、“蚍蜉”作比喻来深化描写,他化用典故,引申发挥,从而勾勒出霸权主义者可鄙、可惜、可厌、可笑的丑态。“蚂蚁缘槐夸大国”典出唐人李公佐所著的《南柯太守传》,故事的本意是讽刺窃据高位者,言其贵宠荣盛乃是借来之物,不可恃以傲物凌人,同时也宣扬了浮生若梦的思想。作者引用过来赋其新意,借以讽刺国外的反华势力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势力,他们企图搞霸权主义,让别的国家屈服,但到最后不过是“南柯一梦”而已,其下场也必然如同“大槐安国”里的蚂蚁一样,终被世界革命的风暴吞没。“蚍蜉撼树谈何易”则化用唐朝韩愈“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成句,赋予新意,嘲笑国际反华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诽谤、中伤、诋毁,企图动摇新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不可能得逞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都如同蚍蜉想摇撼大树一样不自量力,愚妄可笑,枉费心机。
苍蝇、蚂蚁、蚍蜉们虽也曾猖狂一时,但是秋风已起,枯叶飘飞,虫子们气数将尽,末日将临。“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化用贾岛“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成句,用凄凉、衰败的景象暗指那些反华势力、反马克思主义势力正走上灭亡。而这时,我方声讨他们的响箭已发出呼啸。“飞鸣镝”三字,简括遒劲,声形并茂,有力地告诫人们对敌对思潮和敌对势力要及时针锋相对地发起声讨和反击,同时也为上阙过渡到下阙作了有力的铺垫。
下阙开头六句,承接上阕“飞鸣镝”之意,节奏急促,一起而下,说明革命势力开始反击之后,形式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激励人们要抓住时机,与敌人斗争到底。作者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魄、一种义无反顾的决断、一种激昂奋进的斗志。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两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五洲四海风起云涌、革命风暴席卷全球的波澜壮阔的图景,从而也将这首词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终于引发出高亢激越、斩钉截铁的誓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作者在这里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向一切反动势力发起猛烈进攻,把他们统统消灭掉。
这首词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情感。上阕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挞,笔调冷峻而不失诙谐。下阙直抒胸臆,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两阙可谓是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毛泽东的这首词都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词作之一。
初稿对照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欲学鲲鹏无大翼(蚂蚁缘槐称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千万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革命精神翻四海,工农踊跃抽长戟。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