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19776400000013

第13章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5)

珍惜时间的人,都是会挤时间的。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叫欧阳修,写一手很好的文章。他很会挤时间写文章,他说:“余(我)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文学家鲁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挤时间,拼命地工作。鲁迅先生写了杂文135万字,小说散文35万字,古典文学研究80万字,翻译310万字,书信90万字,日记80万字,散失的书信文章还不算,鲁迅先生就给我们留下了700多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十分珍惜时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午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休息,而到午夜又起床工作。”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巴尔扎克的写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他创作出像《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90多部中长篇小说,成为一位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之所以著作等身,与他珍惜时间、勤奋写作是分不开的。

生命的科学告诉我们,时光和空间才是恒定的主人,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正如陆机在《短歌行》中曰:“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的确,我们的生命就正如孔夫子脚下的流水一般“逝者如斯夫”,就像时钟每分每秒都在不停地嘀嘀嗒嗒地走着。甚至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这是一个无情的提示,它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数着。”

所以,当你每天被闹钟吵醒的时候,都要记得:活着,就要珍惜时间,并不是因为时间常被喻为金钱,而是因为它就是生命。

享受孤独,获得内心的宁静

佛门清静,为的是修身养性,也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品味到佛的大智慧。

尘世中,人都向往波澜万丈的生活,因为一切激荡人心,那么令人心驰神往,但在人生的河流中,更多的则是平静,每一个人总要学会一个人慢慢地享受人生,因为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是孤独无助的。但不要害怕,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生给你的最高馈赠,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人生,并且爱它。”那么,当孤独来临时,去体味它、享受它,在欣赏完夏花的绚烂之后,不妨沉下心来,品读秋叶的静美。

当小静垂头丧气地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大山很惊讶,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小静说别的小朋友都玩得很起劲,只有她一个人待在那儿,心里很难受。

大山知道了小静为什么不高兴,本想安慰她几句,但当时以至现在他都不知说什么好。如果告诉她,那很正常,最好的往往是最孤独的,她才十岁能理解吗?

大山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几年前,大山与几个朋友在乡下路过一个小水塘,几位朋友提议要下水去摸鱼。大山说,你看这是死水,全是积的雨水,水又清澈见底,根本就没有鱼。可是他们不听劝阻,纷纷卷起衣袖、挽起裤腿下了水,唯有大山默默地坐在岸上看着他们。不一会儿,鱼没有摸到一条,衣服上倒沾了不少泥水。可是他们在水里摸来摸去,欢声笑语不断,而大山越来越感到孤寂。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才两手空空地上来,嘴里不停地调侃着、咒骂着,但大山感到他们在这段时间过得很快活,而自己则独守着自己孤独的心。

此后,尽管在生活中大山又经历了不少类似的事,固执的他仍是一如既往地独守这份寂寞,因为他深知,最优秀的往往是最孤独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能够忍受孤独。

孤独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孤独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爱抚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正像作家纪伯伦所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更是精神优秀者所必然选择的一种命运。

布雷斯巴斯达曾经说过:“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是起始于无法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间里。”洗尽尘俗,褪去铅华,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学会享受孤独。孤独就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你静坐,虽然不会给你谆谆教导,但却会引领你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孤独时你可以回味一下过去的事情,以明得失;也可以计划一下未来,以未雨绸缪;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让书籍来滋养一下干枯的心田。

孤独,实在是内心一种难得的感受。当你想要躲避它时,表示你已经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虽然它静寂无声,却可以让你更好地透视生活,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前,保持一种洞若观火的清明和远观的睿智。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孤独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行人欲断魂”的街头,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你都能隐约感受到孤独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总会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里迟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好像“动物引导着自己”,“感到在众人中比在动物中更加危险”,又好像“独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哀诉”人间的不公正。总之,互相猜忌,彼此欺诈,黑暗笼罩着去路,危险隐藏在背后,这些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而保留一点孤独则可以使你“远看”事物,即“从事物远离”,对事物“作远景的透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你“可以倾诉一切”,“可以诚实坦率地向万物说话”,“人们彼此开诚布公,开门见山”。这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境界,它能“使事物美丽、诱人,令人渴慕”,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生获得意义和价值。

尘世中,无数人眷恋轰轰烈烈,以拜金主义为唯一原则而没头没脑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排挤、相互厮杀。而生活的智者却总能以孤独之心看孤独之事,自始至终都保持独立的人格,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这是孤独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它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营造出一种形胜独处的自得和孤高,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换取内心的宁静、博大致远的菩提梵境。

许多人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感到内心烦躁,不得清闲。于是,追求清静成了许多人的梦想。其实孤独才是人生中的一种大境界,它是一首诗,一道风景,是那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美丽。

众生是佛,真意自在你的本性中

在《金刚经》中,佛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并无差别。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样平等。

有一个故事这么说: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

“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

“这是个字。”小和尚说:“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宇,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遇到正写的‘我’ 字,你倒要说是写反了”,师父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夭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师父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在这个世界上,佛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佛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个人只要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和佛了无差别了,因此,如果要去度人,当然要度坏人,如果这世上都是好人,还需要你度什么呢?

有个人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20年侍者,慧忠国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慧忠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国师叫他,以为慧忠国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回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 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过了一会,国师又喊道:“侍者!”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回答。慧忠国师又回答他道:“没什么事要你做!”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国师喊道:“佛祖!佛祖!”侍者听到慧忠国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国师!您在叫谁呀?”国师看他心窍不开,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慧忠国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你太辜负我了呀!”侍者回答道:“国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你,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走,就不会想到自己的存在!难道他不能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真正的生命吗?慧忠国师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其实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慧忠国师一片苦心,可惜他的侍者却不明白。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佛和人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一切众生皆为佛,真意自在本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