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以上这些话的人分别是微软的比尔·盖茨、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正是由于相同的危机意识,他们的企业都得以跻身本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行列。
其实,我们大可以将这种危机意识归结于佛教的无常观,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生无常。正因世事蹉跎,转眼白首,人们才常有被那莫测的人生捉弄的感觉。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佛说无常经》中所言:“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现实生活中,天上落陨石的几率比“掉馅饼”的几率高得多,即使真上演了“天上掉馅饼”的奇迹,那馅饼也可能是个发霉变质的劣质产品。所以,星云大师告诉我们,人生之中确实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危险,警惕之心不可或缺。
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将青蛙扔进沸水锅中,它会马上跳起来逃生,但如果把它放在凉水里然后逐渐加热,青蛙就会在不知不觉丧失从锅里跳出来的能力和意识,直到被热水烫死。这其中蕴涵着“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更是危机意识重要性的有力印证。这个实验证明了慢性腐蚀甚至比致命一击更令人无力反抗。所以,没有危机感的个人,等待他的将是灾难;没有危机意识的团队,最终面临的定是灭亡。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谨慎而坐失良机,就像盖茨、张瑞敏等人,虽一直“战战兢兢”,却从未畏缩不前,而是一直在为“过冬”准备着“棉衣”。这是星云大师对“危机”一词的第二重释义:危险之中的机遇。
对此,星云大师引用过一篇文言文来开释众人。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结尾处,原文作者慨叹:“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身无资财、沿门托钵、徒步而行的穷和尚倒比富和尚先到了南海,令人实在不得不叹!星云大师说,凡事不能久等,艰难险阻的后面很可能藏匿着良机。一个人若遇到机会之后,“不停地左顾右盼,无疑是在消耗生命”,最终只能像故事中的富僧一样错失机缘。
从贫富二僧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世人的两种生活状态:一种人追求可以主动选择的清醒的快乐,另一种人渴望随遇而安的糊涂的幸福。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争取而来,迎暴风冰雪前行;后者妥协而来,遇阻碍便消极被动。有人可能认为前者与佛教的随缘观背道而驰,但星云大师却清楚地告诉我们,随缘并非随便,佛教从来都是积极的宗教。
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台湾,佛教式微,远不像今天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许多佛门中人都面临着弘法受阻、行动受限等问题,一些僧人因此茫然无措,信徒们的愿心也不够坚定,脱下僧袍还俗的也大有人在。
那段时间,星云大师曾在新竹一所学校的国语补习班授课。他并没有因为经法不兴而失落、退缩,而是认真备课,认真授课。第一天,只有14人来上课,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因为当时就连派出所下达的听课传票也素来无人重视。面对课堂上稀稀拉拉散坐着的学生,星云大师只是淡淡一笑。由于他的课讲得非常精彩,第二次授课时学生增加到了80人,到第三次时竟达到了200人。派出所所长亲自登门道谢,并对他说:“以后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报备了。”
星云大师的弘法之路正是这样一步步走来,其中不乏坎坷,甚至充满危险,但是,大师有一颗坚定的愿心:那些具有未来性,能利己利人的良机,他都不忍错过,“只要是对大众有利、对世界文明发展有利的事,都应该及时把握,努力去创造,不要错失机缘,终生为憾”。
面对危险保持警醒,面对机遇冷静判断,面对良机果断出手,这才是处理“危机”时屡试不爽的法门。
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认为,平常心是一种透析世情、了悟人生的智能,能以平常心处世,自能“超然物外见真章”。而平常心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四点:第一,失意事来,治之以忍;第二,快心事来,处之以淡;第三,荣宠事来,置之以让;第四,怨恨事来,安之以退。
“对境无贪妄,是名平常心。”保持平常心,保持真我,也能成就脱俗的自我。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曾作《颂》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这种日日是好日的洒脱超逸,不正是星云大师所言的平常心吗?
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无为、无争、不贪、知足,保持对名利的淡泊心,对屈辱的忍耐心,对他人的仁爱心,做好每天当做之事,享受每一件事情带来的快乐,自然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挫折和痛苦,也自然能够获得更纯粹的幸福。
面对人生,我们要选择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选择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既要正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做到宠辱不惊,也要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做到自在随意。
曾会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介绍信给雪窦,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告诉他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云游去了。
这一别就是三年。一次,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3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大喜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他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雪窦禅师保持着这样的平常心: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不会被淹没,因而从未将自己置于某种特殊的位置。他保持着最本真的自我,也在这种平静与坦然中成就了非凡的人生价值。在雪窦禅师心中,自己只是一名云游僧,无欲也无求,挣脱世俗的诱惑,抛却名利的纷扰,虽默默无闻却终成正果。
这则禅门公案对职场中的年轻人有两点启示:一、不要一味寄希望于攀附贵人,“贵人”固然是成功的重要阶梯,但倘若自己不具备足够的能力,也终会从阶梯上跌下来;二、要沉得住气,才能发得了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雪窦禅师一样在一个无人赏识自己能力的地方固守三年,但是只要能耐得住等待的过程,就会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很多人在春风得意时都容易喜形于色,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能够始终保持低调的行事作风的人却总是少数,他们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却往往能在“不显不露中出头”,这才是智者的幸福哲学。
星云法语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能勤,时间自然比他人多;肯动,空间自然比他人广;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飞鸽千里传书,才有人豢养;骏马万里奔驰,才有人喜爱;海豚尽力演出,才有人喝彩;做人力争上游,才有人欣赏。
一个有用的人,即使是小事,也能做得轰轰烈烈;一个无用的人,大事交给他,最终必然偃旗息鼓。
世间上,懒惰与贫穷是难兄难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容易懒惰,这是互为因果的。
青年们有了幻想,接着就应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计划,然后身体力行,实际去工作,那么幻想就会成为理想。所以说有幻想好,有幻想而又落实更重要。
我主张人生一定要忙起来,分配一些时间为生活忙,一些时间为精神忙;一些为自己忙,一些为别人忙;甚至于不只要为现在忙,也要为未来忙。
禅说社交:人际探戈,你进我退
亲子、朋友、同窗、上下之间,何尝不是要用跳探戈的方式彼此相处,有进有退,才能恰到好处。总而言之,人我相处之道就是要彼此跳探戈。
——星云大师
将心比心就是佛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共享荣华富贵,不是同一思想同志,而是人与人之间要有一颗“将心比心”的互相体谅之心。
——星云大师
从东方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西方的“你们希望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对待他人”,讲得都是“将心比心”的道理。这条基本的道德教谕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下的人之间,产生着同样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有了将心比心,有了彼此体谅,就能相互包容,就能相互尊重,就像相互爱惜;如此,体谅不是比荣华富贵、思想同志更加美好吗?”星云大师眼中的“将心比心”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品质,它如催生蓓蕾的和风,又如滋润万物的春雨,总之,它能化解千般矛盾,平息万般纠纷,把这个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
有位病人到医院看病,年轻的小护士为她输液,连扎两针后不但没把针扎进血管里,反而令扎针处都肿了起来。病人手上吃痛,心里也有些不悦,正想抱怨几句,抬头却看见小护士满脸的歉意,还有额头挂满的细密的汗珠。
病人心中不忍,于是转而微笑起来,和颜悦色地对小护士说:“没关系,你再试一次吧!”
小护士不安地搓着手,抱歉地说:“阿姨,实在对不起。”
在病人的鼓励下,小护士又扎了一次,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她又感激又歉疚地说:“阿姨,非常感谢您!说实话,今天是我第一天实习的日子,我实在太紧张了,要不是您一直鼓励我,我真得不敢再继续了。”
病人说:“不用谢我。其实我也有私心,我有个年级和你差不多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我多么希望等她毕业之后遇到的第一个病人,也能体谅她的紧张,并能原谅她扎痛了自己。”
这位病人的“私心”是可贵的。不论她是出于何种目的,她最终还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了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原谅了对方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还温和地鼓励对方。这是一种体贴,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爱。
从佛教的观点看,佛教认为佛本多情,度天下众生。事实上,佛教僧侣为普度众生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无一不是将自己放在了众生的位置上。佛念天下众生之苦,所以甘愿舍身度人,用自己的慈悲化解他人的苦痛。
从世俗的角度看,这个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没有人会是孤岛。人与人就像一棵树上的这片叶子和那条枝桠,一片草原上的这棵小草和那株野花,我们要随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不会对他人过于苛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绕老绕去,最终还是会被“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规律束缚,所以我们要体谅他人,不要伤害他人,就像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手一样。
把“将心比心”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吧!当我们在公交车上见到年迈的老人时,不妨主动让出座位,那么,当我们的父母出行时,也会有人搀扶;当我们在路旁见到啼哭的孩子时,走上前去安慰几句,那么,当我们的孩子不慎迷路时,便会有好心人送他回家;当我们和朋友发生矛盾时,不妨站在他的角度上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当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时,朋友的关怀便会悄然而至;当我们受到上司的批评时,不妨以管理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犯下的错误,这样就能平心静气改正自己的缺点,端正自己的言行……
“将心比心就是佛心,体谅的心就是佛心。”对待工作,能将心比心的官员会得到民心;对待爱人,能将心比心的夫妻会得到真心;对待顾客,能将心比心的商人会得到信心;对待朋友,能将心比心的一方会得到诚心;对待陌路人,能将心比心的人会得到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