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一点通
19775900000003

第3章 将中医养生进行到底(2)

第四,“已病防变”。《黄帝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就是要防治疾病的转变,要先安未受邪之脏,这样才能将致病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医学的系统理论已经跨进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是现代系统科学的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世界里担当重要角色。

7从庖丁解牛的故事认识养生的生理基础

“庖丁解牛”的故事众所周知,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真正地把握事物,解决问题,就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养生也是如此。养生的对象是人体,只有对人体的生理结构、生理活动具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才能根据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制定出合适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的生理基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脏腑

脏腑是人体生命延续必不可少的基础,认识脏腑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养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五脏,即肝、心、脾、胃、肾,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可以化生精、气、血液、津液,并储藏精、神、气、血液、津液等物质;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的功能是传运水谷,可以容纳食物,消化食物,输送营养,排泄糟粕。

肺腑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比如五脏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可以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在六腑中,只有首先经过胃对食物的腐熟,小肠才能对食物进行进一步的分化。五脏与六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脾胃往往不分家,只有脾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顺利实现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膀胱只有在肾的作用下,才能把身体内多余的水液转化为尿。

由此可见,养生要注意对脏腑的调养,还要注意促进脏腑之间的协调,纠偏荣和。

2.经络

经络是指经脉、络脉,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的作用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抵御外邪、反映疾病、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如果经络出现异常,气血运行就会受阻,阴阳出现失调,外邪也会入侵,这样人体就容易患病。所以,通常经络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可以通过打通任脉、督脉,运行大小周天以及运动养生等方法使经络畅通。

8养生的关键就是养精、气、神

养生养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养生者都不知道养的是什么,那又何谈养生呢?在医学看来,养生的关键是养精、气、神,知道了这一点,就能够避免盲目地养生,对“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错误做法也能有所纠正。

1.养精

《类经》中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少病,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存在与否的关键;后天之精为水谷所化,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如果精受到损害,则会导致身体疲惫、气血虚衰、外邪入侵,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养生不能忽略养精。

五脏为藏精化气之处,因此,要养精,需要调养五脏,保证精旺盛。常见的养精方法有起居养生、调摄七情等;节欲也是一种重要的养精方式,房事虽然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但过犹不及,纵欲过度也能伤精。

2.养气

气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元气、卫气、宗气等。元气是人的生命根基,如果元气充足,则人体富有生命力、气机运行顺畅;卫气能够抵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宗气是肺吸收的气体和水谷化成的精气的合成体,它负责调解人体内各个组织的生理活动。养气就是养元气、卫气、宗气等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情景,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由此可见,顺四时变化养生可以养元气。《类经·摄生类》曰:“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调息可以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另外,调节饮食可以调养脾胃,使水谷重组,有利于气旺盛。

3.养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协调着人自身各项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神受到损耗,则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养生要养神。

养神需以静养之,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所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养神的方法主要有:注意调摄七情,避免情绪波动太大,尤其不要过度思、虑;保持一颗平常心,摒弃各种私心杂念;在日常的生活中,顺应四时,调节睡眠。

9养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真正益寿延年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养生方式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目的,因此,养生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延年益寿。这就要求养生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1.终生养生

养生的持续性很重要,这是因为养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甚至在人出生之前,就开始间接地进行养生了,当然,这种养生是被动的,主要来自于其父母的作用。正如《类经》所告诫人们的那样:“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发展到现在就变成了时下流行的胎教。

幼儿、童年、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养生至关重要,此时人体应注意加强营养的补充、锻炼身体,以更好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到了成年期,虽然人的精力比较充沛、体质较好,但如果在这一时期不注意养生,不仅会损害健康,而且还会加快步入老年人行列的步伐。人到老年,老年斑频繁出现,白发也日益增多,老年人不仅在相貌上出现了衰老的特征,生理功能也开始退化,比如行走不便、呼吸功能衰退等,稍有不慎,便会患病,因此老年人需要养生,以尽享天年。

2.生活养生

养生贵在坚持,还表现在把养生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不能把养生看做一项任务,比如把每天早上起床后打拳看成是一项任务,打完拳,就是完成了任务。这种想法是万万要不得到。养生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保持良好的睡眠是养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是养生,每天保持快乐心情也是养生。真正懂得养生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坚持养生的人。

3.执著养生

“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再高明的厨师也无法完全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养生也是如此,没有任何具体的养生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人。人们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而且,一旦选定了,就不要随意更改,今天看张三打太极好就打太极,明天看李四游泳又扔了太极去学李四,这种见异思迁的做法根本不是养生。只有把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坚持下去,才能真正发挥养生的功效。

10现代人必须树立四大中医养生观

21世纪是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纪,是人人推崇保健养生的世纪,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专门从事医学养生的人那样去研读中医著作,但是,了解中医最基本的养生观还是十分必要的。

1.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春天气候温和,百花盛开,应早睡早起,迎接阳光;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万物生长,仍需早睡早起,多到户外走动,不可因天热而整日躲在空调房里吹冷气;秋天天气渐渐转凉,气候干燥,人的活动也必须收敛,渐渐减少;冬天时天寒地冻,应该晚睡晚起,避开严寒,最好躲在家里像动物冬眠,以保存阳气,这就是中医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2.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

3.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仅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的。

4.辨证论治的祛病观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经典。它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寒,以脏腑辨证治疗,使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辨别病“证”是不是准确,直接关系到用药处方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知,中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从诞生起,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时至今日,东方其他学科都已沉没在西方现代科学的海洋里,唯有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一样,在现代科学史上发挥出导航的作用,在国人健康史上矗立着不朽的丰碑。

11必须了解的七大中医养生术

各人的体质不同,生理和心理基础不同,每个人的都养生方法也不同,因此,养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养生者,不可不知以下七大中医养生术: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而的养生方法,所谓“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对任何人都施用同样的养生法,那就不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也必然不可能达到养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