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巨商书架:世界商业巨子推荐的读书计划
19774700000033

第33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3)

勇气和体谅之心是双赢思维不可或缺的因素,两者间的平衡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有了这种平衡,我们就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时又能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柯维看来,这几个行为处方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双赢思维的障碍:

1.预想可能参与的谈判或协商,立下决心在勇气与关怀之间保持平衡。

2.列举双赢思维的障碍,对于在个人影响圈内的部分,设法清除。

3.选择一项有意改善的人际关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写下你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方法,再写下自己认可的办法。然后请教对方是否愿意沟通,共同研讨两全其美的对策。

4.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三种人际关系是什么?说明这三者的感情账户是结余还是透支,再记下有助于增加结余的方式。

5.彻底检讨自己的观念,“非赢即输”的思想是否已经牢不可破?为什么会这样?对目前的人际关系有什么影响?对个人是否有任何助益?

6.对身处艰困仍不忘利人利己的人,多加亲近并加以效法。

实现双赢的四种心灵品格

品格是实现双赢思维的基础。我们在实现双赢思维的过程中,有四种品格总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1.诚实正直

现代人文主义学者马斯洛认为,人若不能对自己诚实,就无法了解内心真正的需要,也无从得知如何才能利己。同理,对人没有诚信,就谈不上利人。因此,缺乏诚信作为基石,“利人利己”便成了骗人的口号。

2.自信

自信是实现双赢思维的重要思想条件。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很难想象地会实现双赢。没有自信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这样的人会经常觉得受到他人的威胁,难以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难以和大家分享荣誉和赞扬。当一个人学会增进与别人的关系,主动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并做好计划时,他的自信和安全感会增加,他也必将更乐于和别人在一起,而不会感到受到别人的威胁。

3.成熟

实现成熟既要有行动的勇气又要有宽容的体谅之心。既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与信念,又能体谅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有勇气追求利润,也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才是成熟的表现。

徒有勇气却缺少体谅的人,即使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己见,却无视他人的存在,难免会借助自己的地位、权势、资历或关系网,为私利而害人。但过分为他人着想而缺乏勇气维护立场,以致牺牲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也不足为训。

勇气和体谅之心是双赢思维不可或缺的因素。两者间的平衡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有了这种平衡,我们就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时又能勇敢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4.心灵的余裕

具有双赢思维的人要有一定的心灵余裕。一般人都会担心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些都是“匮乏心理”的恶果。

抱持这种心态的人,甚至希望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小灾小难不断,疲于应付,无法安心竞争。他们时时不忘与人比较,认定别人的成功等于自身的失败。纵使表面上虚情假意地赞许,内心却妒恨不已,唯独占有能够使他们肯定自己。他们又希望四周环境的都是唯命是从的人,不同的意见则被视为叛逆、异端。

在激烈的竞争中,双赢思维基于个人厚实的价值观和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才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这样就能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真正的成功并非压倒别人,而是追求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经由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使独立难成的事得以实现。这便是富足心态的自然结果。

要想潜移默化扭转损人利己者的观念,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他们和利人利己者交往。此外,还可阅读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与伟人传记,或观看励志电影。当然,正本清源之道还是要向自己的生命深处探寻。

移情沟通,才能知彼解己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史蒂芬·柯维

有效的沟通,胜过野蛮的命令

表达自己是谋求双赢之道不可缺少的,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高效能人士绝不会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相反应当是一个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充分理解对方、不针锋相对的对待他人的人,这其中就蕴含着沟通的艺术与技巧。

一个高效能的人士通常都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为此,他必须是一个“话题高手”,善于谈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

凡拜访过罗斯福的人,都很惊叹他知识的渊博。“无论是牧童、野骑者、纽约政客,或外交家”,布莱特福写道,“罗斯福都知道同他谈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答案极为简单。无论什么时候,罗斯福每接待一位来访者,他会在前一个晚上迟一点睡觉,以便阅读客人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因为罗斯福同所有的领袖一样,知道赢得人心的秘诀,就是与他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情。

所以,如果我们想在沟通中更好地影响他人,就应当养成谈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这个好习惯。

一个出色的沟通者还必然是一个主动的沟通者,相对于被动沟通者而言,前者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沟通时要注意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为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谈话对象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的。沟通中最佳的表达应该是信息充分而又无冗余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你一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那么一声“对不起”就足以表达你的歉意,如果你还继续说:“我实在不是有意的,别人挤了我一下,我又不知怎的就站不稳了……”这样啰唆反倒令人反感。

沟通对于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能十分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员工处于有序、和谐的状态之中,避免“既然我做不成,那么我也不让你做成”的团队内耗。

在人类社会中,沟通就好比是大雁的鸣叫声,有效沟通是建立高效团队的前提。在晴朗的天空中,一队大雁排成优美的V字形从远方飞来,队形如波浪在波动,那是大雁振翅时的现象。队伍中不时传来阵阵大雁的鸣叫声,叫声清脆、嘹亮。它们鸣叫是为了相互鼓励,提醒前面的大雁保持速度。

所以一个优秀的团队肯定是一个沟通良好、协调一致的团队,因为团队如果没有交流沟通,就不可能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就不可能协调一致,就不可能有默契;没有默契,就不能发挥团队绩效,也就失去了建立团队的基础。如果没有共识,团队成员就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为着不同的目的行动,这样的话,这个“团队”就很可能会分崩离析,失去存在的基础。

言不由衷,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瞻前顾后,会变成谨小慎微的懦夫;背后说闲话结果只能是破坏集体的团结。所以,在团队中,沟通应当遵循简单的原则,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以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减少沟通中的误会。

既需倾诉,更要聆听

[内容侧重聆听,很少“倾诉”,建议改标题或者协调内容]读、说、听、写是我们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是我们从小就在培养的能力,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倾听去了解他人,自认为不会说话的人很多,自认为会倾听的人也很多。这实在是很矛盾,因为说话和倾听两者之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自认为会倾听的人越多,相对的,会说话的人应当也会越多才对。不会说话的人越多,也一定会产生很多的不会倾听的人。

有效的聆听才能够保证有效的沟通,这是高效能人士的普遍共识。

有人曾说:“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这一点,从他本人的经历中也能够得到印证。

有一次,卡耐基应邀参加一场纸牌会。卡耐基不会打纸牌,另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也不会打。 他们正好坐下来聊聊天。她知道他在汤姆斯从事无线电事业之前,曾一度做过她的私人经理,当时卡耐基曾到欧洲各地去旅行,帮助她预备她要播发的讲解旅行的资料,所以她说:“啊,卡耐基先生,我想请你告诉我所有你到过的名胜及所见过的奇景。”

当他们在沙发上坐下的时候,她提到她同她的丈夫最近刚从非洲旅行回来。“非洲!”卡耐基说,“多么有趣!我总想去看看非洲,但除在爱尔裘士停过24小时外,其他地方还没到过。告诉我,你曾游历过遍布野兽的乡间,是吗?多么幸运!我羡慕你!告诉我关于非洲的情形吧。”

那次谈话谈了一个小时。她不再问卡耐基到过什么地方,看见过什么东西了。她不要听卡耐基谈论他的旅行,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专注的静听者,以使她能扩大她的自我,而讲述她所到过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位女子的人特殊而少见吗?不,许多人也是如此。

有一次在纽约书商的晚餐宴会上,卡耐基认识了一位知名的植物学家。卡耐基倾身细听他谈到的一些外国植物、植物新形态的实验,以及温室花园,等等。心想自己就有一座小小的温室,要解决那些问题,无疑他是绰绰有余的。

这一来,卡耐基几乎没有跟其他人谈话,只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那位植物学家身上,持续了好几个钟头。将近午夜时,卡耐基起身告辞。那位植物学家向主人说了许多赞赏卡耐基的话。说卡耐基是个最佳谈话者。

最佳谈话者?其实只不过是专注地聆听别人的谈论,并不时地称赞几句而已。

卡耐基是一个很善于倾听的人,这对他成功说服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了很大作用。 他彬彬有礼地倾听,时而以亲切的微笑对说者予以鼓励,还不时地附和着表示赞同的话。这 一切,都使说者感到了莫大的满足。

所以,用心聆听不仅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沟通效果,而且还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否则就算你费尽心机,对方也不能认同你在情感账户中的储蓄。有效沟通始于真正的聆听。擅长聆听的人其实少之又少,但成功的领导人却都是那些真正领略聆听价值的人。

统合综效,合作也需创造性

如果有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的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史蒂芬·柯维

团队的成功,是每个人的胜利

团队精神是高效能人士的一项重要习惯。团队精神在一个公司,在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中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对于一个高效能人士来说,在团队中创造的价值,往往比单纯依靠自己创造的价值更有分量。

微软公司在开发Windows2000系统时,动员了超过3000名研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写出了5000多万行代码。如果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微软公司所营造的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使其数以百计的“富翁员工”在赚取百万身价以后,却仍继续留在微软“卖命”工作。在某些人看来,这也许有点不可思议。但微软公司的“富翁员工”们却并不这样认为。

微软公司的工作条件并不安逸,相反,工作强度常常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要大得多。在这里,一周工作60个小时是常事。在主要产品推出的前几周,每周的工作时数还会过百。微软公司的津贴并不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高很多,甚至显得有点吝啬。据该公司的一位前任副总裁透露,多年以采,董事长比尔·盖茨因公出差时,总是自己开车去机场,而且坐的是二等舱。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吸引力,竟使这帮百万富翁在取得经济独立后仍然如此卖命地工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超越了自我的团体意识。这种团体意识,已在微软公司落地生根。微软人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而是从属于某种特别的东西——“微软”这个团体。比尔·盖茨在谈到这种团队意识时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种共创卓越的团队意识营造了一种刻苦向上的创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的开拓性思维不断涌现,员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软,你不但享有公司的全部资源,同时还拥有一个能使自己大显身手、发挥重要作用的小而精的班级或部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而能使这些主见变成现实的则是微软这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