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品评袁崇焕(1584—1630)
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西市一大早就挤满了北京市民,大家来此是为了观看传说中的千刀万剐,更是为了泄心头之恨,因为这一天受到凌迟的是那个曾经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那个通敌卖国的“汉奸”袁崇焕,老百姓们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
天已近正午,那个“卖国贼”的囚车缓缓驶来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却是一副淡然的面孔,嘴中还念念有词。当然这话围观的人是听不见的,那却是袁崇焕最后的一腔碧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
当年金庸写武侠小说《碧血剑》,塑造出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这一人物形象,金庸先生自己对袁承志这一人物的评价是他在性格上只是一个平凡人物,没有抗拒艰难时世的勇气,最后远遁海外,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当然袁承志只是金庸的杜撰,袁崇焕一生并无子嗣。而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对明朝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说袁崇焕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确实,袁崇焕的一生就像一柄宝剑,如蛟龙出世,气贯长虹。他生则生得豪迈奔放,气吞山河;死也死得悲壮万分,轰轰烈烈。
袁崇焕,广东东莞水南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读兵书。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但他依然坚持,直到明朝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在北京参加廷试,中进士,开始了一段文弱书生带兵战无不胜的不朽传奇。
从东莞到北京这漫长的旅途中,袁崇焕也许就在想,国已如此,况乎己身?在做过几年知县之后,他终于迎来了第一个保卫家国的机会。朝廷指派他负责镇守山海关。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乃是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直入北京了。
袁崇焕抵达山海关的第一个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虽是口出狂言,但这番胆识和勇气,也着实让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后有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持,袁崇焕在辽东筑宁远城,恢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他又采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还注意整肃军队,号令严明,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由于治边有方,天启三年,袁崇焕被提拔为兵备副使,不久又升为右参政。事实证明,他是继班超之后从笔杆子转业当军人的又一成功案例。
无能的天启皇帝、祸国殃民的魏忠贤、饥饿羸弱的兵马、奇缺的粮饷,加上号称军事天才的努尔哈赤。上天给了袁崇焕一个昏暗的时政背景,一个军事烂摊子,一个强大到令人闻风丧胆的对手。而宁远一战最终证明:袁崇焕是好样的!
宁远大捷!袁崇焕以一万守兵挡住了自起事以来百战不殆的努尔哈赤13万骁勇大军。努尔哈赤输了,他一生只输过这一次,然而这也是他最后的一次战斗,他以后连输的机会都没有了。不久,努尔哈赤因战疮不治而亡。袁崇焕一战成名,文官掌军制度在生产出大批劣质的军事指挥官后,总算得到了一个能文能武,文采与韬略兼具、含金量很高的文人,这是制度的一个偶然。
在熬过魏阉乱政,等来崇祯图治之后,袁崇焕以为自己得到了明主的信任,岂料,千秋家国梦瞬间便支离破碎。明朝面临内忧外患、积贫瘠弱、危机四伏、百官昏聩和党争之烈,袁崇焕在多年的官场生涯中深切感受到这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不可救药的地步,尽管在崇祯初年,朱由检的政治才能曾昙花一现般光彩夺目,尽管明朝的灭亡的责任不能全算在他头上,但他的刚愎自用、急功近利使得一个足以改写历史的大将蒙受冤屈。
正如金庸先生所感叹的: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是啊,他有巨大的勇气,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他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且一枝独秀……这样的性格,和他所处的那个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古希腊英雄拼命挣扎奋斗,终于敌不过命运的力量而垮了下来。打击袁崇焕的不是命运,而是时势。
袁崇焕不能扭转时局,挽救明朝的命运,却用自己的功劳与忠心换来了崇祯帝的怀疑以及最最惨烈的结局——凌迟。正如他在自己的诗中所说:功到雄奇即罪名。他在卖国的谣言中被自己忠心效命的朝廷千刀万剐。关于袁崇焕行刑的细节,已经有很多震撼人心的描写,这里简单地引用一下明末史家张岱的记录: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
这里要纠正一点,袁崇焕的头颅并没有传视九边,当天夜里,一个黑影悄悄地爬上悬挂英雄头颅的旗杆……第二天清晨,两个锦衣卫的校尉惊骇地发现他们看守的头颅不见了。尽管全城都遭到了秘密且彻底的搜查,官兵们却没有注意到,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里,悄然出现了一座小小的新坟。一户姓佘的奇怪人家在那附近住了下来,从此一住就是几百年。而这佘姓之人便是袁崇焕忠心耿耿的仆人。
庄周曰: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而北京那一场碧血潇潇,历几百年,终将化作一柄精刚无俦的碧血宝剑,其啸声响彻天地,震撼人心。
【名家巡礼】
金庸,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镛,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其中庸平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