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翩翩风度,她们婷婷玉立。他们才气盎然,她们诗情敏捷。这些美丽的人儿就好像乱世中久远的尘埃,随着后人翻动起古书上久远的诗文,而跳跃出美丽的舞蹈。使人透过诗文,与这些佳人有约,倾诉不了情缘。
文苑图 周文矩 南唐
多情总被风吹雨打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但恐大义亏。(李)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贾)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李)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所知。(贾)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李)
《与妻李夫人联句》贾充
这是一首诉说离别之情的诗歌,缠缠绵绵又依依不舍,诗人和妻子仿佛都不晓得该如何安顿自己离别前的零乱心情,一人一语的表明各自的心迹。贾充首先领起全诗,道出室内悲叹,想来贾充口中的“室”应该就是二人日常所居住的卧室,藏匿了不少夫妻恩爱时的欢乐往事,此时,贾充却问这房间内是谁在悲伤的叹息呢?自然是指身旁的妻子李氏。
贾充的妻子李氏本事尚书仆射李丰之女,不但有才情,还贤良淑德,对贾充照顾有加,只是可惜后来因为朝纲变动,李丰被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师所杀,还连累的家人一同受到牵连,要发配边疆。早已嫁为他人妇的李氏也不能幸免。
眼看分别在即,感情一向融洽的贾充和李氏便免不了悲戚一番,这份意外来的仓促,令人始料未及,贾充问完,李氏作答,她说叹息只是担心夫妻情分就会到此终结,难怪李氏会这样想,古时的女子本就地位卑微,更何况如今成为了犯妇的李氏,今朝一走,他日恐怕就难得与贾充见上一面了。
贾充作为丈夫,自然不能在离别之时说出伤人的话,他一番海誓山盟的表白,说自己的心就如同磐石一样坚固无转移,让李氏放心。可李氏也明白月有阴晴圆缺,生离死别的事情古来有之,这是无法强求的。贾充依然对天起誓,他对李氏的爱不会改变,李氏才稍微放心,黯然离去。
这是典型的联句形式对诗,联句据记载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是两人或多人,一人一句共同完成的诗歌,所以才称之为联句。贾充和李氏通过这样的方式互表衷心,他们双方在对诗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份誓言有多么的脆弱可摧。
就在李氏离去不久后,贾充便再次娶妻,男人何患无妻,就在贾充的生活日益恢复平淡的时候,李氏却遭逢天下大赦而回归故土,这样的结果令两个人都始料未及,誓言依然,可惜物是人非。
贾充的现任妻子郭氏不许李氏入门,而贾充也因为惧怕郭氏而迟迟不肯将李氏接回家门,昔日的承诺而今华为了一纸空谈,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历经婚姻之后,在人生的道路上携手同行,贾充却急急的松开了李氏的手,想来他们不相守的原因是,那弄人的天命造化。
在与爱情邂逅的最初时刻,总是有着天长地久的许诺,只是,最终却往往花事了无痕。与其这样,还倒不如死了的干净,反而能留下长长久久的怀念,就好像潘岳对他的妻子一样,那份思念,无可释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悼亡诗三首其一》潘岳
潘岳悼念妻子杨氏的诗歌一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大概作于杨氏亡后第一年,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看来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减弱潘岳对妻子的深爱,反而因为时间的积淀,而更加的深厚。
潘岳在十二岁的时候和杨氏订婚,结婚之后,二人感情很好,可惜,上天偏偏嫉妒幸福的人,在他们婚后第二十四个年头里,杨氏因病去世,留下了潘岳独自一人饮泣,从诗作中可以看出潘岳在妻子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他本是想要留在家中陪伴妻子的亡魂,却因为朝廷的公事繁忙,不得不离家远去。
陪伴妻子的愿望难以实现,潘岳内心的悲戚从诗句中汩汩流淌出来,后世文人认为潘岳的悼亡诗有着“其情自深”的特点,十分感人。但贾充与李氏的离别诗也很感动,最后却依然还是劳燕分飞,就连他与李氏的一双儿女跪地请求贾充去看望一下李氏的时候,他都硬起心肠,没有答应。
在冰冷的事实面前,再情深的诗句也只能是空留墨香了,杨氏如果不死去,待到人老珠黄之时,潘岳是否还会对她怀有深深的眷恋,还是会像贾充一样另觅新欢,这都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杨氏的死亡留给了潘岳无尽的思念,而苟活的李氏却是令自己和贾充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潘岳想效仿庄周,冷淡对待妻子离世的事实,只是情深许许,他越是想要忘记,记忆便越是铭刻,令他愁锁眉心,不得展。唐朝诗人李商隐叹息道:“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能招魂。”潘岳成为了多情男人的代表,而贾充则背上了薄情寡义的恶名,其实谁是谁非,这各种缘由也不必多探究了,反倒是留下的这两首多情诗歌值得后人反复玩味。
爱情犹如冬季的雪花,大朵大朵的飞舞在寒空之中,以凛冽恣意的态势飘摇落下,与大地完成一次壮美的邂逅之后,便消融于内心的那道电光火石之间。留下的,只有昔日空空的情分而已。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西晋人苏伯玉前往蜀国,也就是现而今的四川服吏役,久不归家,妻子在长安思念不已,就将心中所思化为笔法,描绘在盘子之中,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王勃称它“藻丽反复,文字萦回,句读曲屈,韵谐高雅”。其实,抛开这些层层华丽的外衣,这只不过是一个妻子最为平常的恋想。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王。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情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科。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盘中诗》
此诗可见于《玉台新咏》的第九卷,《古诗源》中提到“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在深于情。似歌谣,似乐府,杂乱成文。而用意忠厚。千秋绝调。”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
《盘中诗》之所以能令无数后人欲罢不能的欣赏,奇妙之处便在于它的文字排列顺序,从中央到四周盘旋回转,好像珠走玉盘,屈曲成文。虽然最初的图片早已失传,但是从之后人们对于它的复原图片来看,苏伯玉的妻子所下心思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作为一首简单质朴的爱情诗歌来讲,《盘中诗》在诗歌的最初用三字比兴,将对丈夫的思念,通过山林高木,悲鸟啼鸣,泉水深深,鲤鱼肥硕表达出来,因为栖息在树林里的飞鸟饱受着寒风和凄苦的折磨,所以才悲鸣不断,而在泉水中游乐的鲤鱼,正是因为鱼水之欢,所以才能长的肥硕。
这位妻子巧妙的告诉丈夫,她就犹如那得不到滋润的飞鸟一样,在长安翘首以盼等待远方的丈夫,而日益消瘦,这份刻骨的相思在盘中回旋写下,那循环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妻子如海深的爱恋,经书上常常劝诫世间男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往往是恼人的烦心事,这番箴言对于俗尘中的男女却是空言,他们置若罔闻,因为但凡尝过爱情的滋味,谁还能够把持的住思念的心事。
苏伯玉的妻子并不是天生就长了一颗妖娆不安定的心,她不是那个前生被牧童所救的白蛇,今生为了报恩才来到苏伯玉身边。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需要平凡的呵护和温存,同样是凡心波动,苏伯玉的妻子将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她想让苏伯玉知道,她对他的思念,从来就没有改变和中断过,这个女子用自己的蕙质兰心,为她远在四川的丈夫绘制出了一副思恋图。
如果苏伯玉有心,定然会风尘仆仆的赶回,因为她的妻子和他尘缘未了,他们的姻缘不能因为他的久不归家就笼罩是行夭折的阴影。“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苏伯玉的妻子抱着强烈的思念,甚至于连路过门口的陌生男子都当作了丈夫的身影,由此可见她内心的纠结思念有多深。
然而在这难解难分的思念下面,隐藏的也有妻子无限的担忧,她害怕丈夫在外另有新欢,将她遗弃。所以,便先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她希望这样可以令丈夫放心,可见在那个不平等的年代,女子想要守候一份感情是多么的不容易。
而后苏伯玉的妻子便对丈夫展开了声声的呼唤,她知道丈夫人才出众,为了让丈夫早日回家,她便隐晦的提醒丈夫,不要爱惜马匹,须得快马加鞭的赶回长安来,因为这里有做妻子的为他早就准备好的酒肉和宴会。情感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而整首诗歌也就在此迈入尾声了。
“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指点人们该如何去读这首诗,不过考据下来,不像是女诗人填上的,反倒像是多事的后人写上的。想来女诗人如此热切的期盼丈夫的归来,不可能用如此轻蔑的语气来指点丈夫该如何读这首诗,所以,最佳的解释便是后人附加。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首巧妙的诗歌,是苏伯玉的妻子用智慧唱出来的诗歌。个中意味想来只有苏伯玉最能明了,据传这位才子在接到妻子的礼物后,当下快马加鞭,赶回了长安,与妻子团聚。可见夫妻情分,果然在这《盘中诗》中体现无疑。
古时候的男子多以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为荣,娶妻生子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所以,女人的地位大多被放置的很卑微。像苏伯玉妻子这样的女子不会在少数,丈夫出门寻求功名,妻子独守空房,等待中度日。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男人比爱上一个花心的男人更为凄凉,因为花心的男人总还是能日日见到,而不回家的男人便意味着只能在回忆中相见。女人天生的敏锐气质使得苏伯玉的妻子用这般婉转方式,督促苏伯玉回到家中,她这番决绝的心思,只怕是那个时代少有的。
这一首诗歌大多是三字成句,三个字独立成句,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语气急促,没有其他思恋诗歌那样温婉缓慢,反而表现出一种急躁和不安的情绪。这或许也与苏伯玉妻子的心境有所契合,正因为丈夫出门久不归来,所以,她的内心才从最初的缠绵委婉,转化成了躁动不安的激烈幽怨之情。
读起来,整首诗歌有着几分童谣的意味,这样的征妇诗并不多见。情趣之中透露着倔强,思念之中隐藏着深意。《盘中诗》不像是一首女人对男人祈求怜爱的诗歌,反倒像是一个倔强的手势,孤独的凝注在时间中。
花样男子华丽凋敝
卫玠,字叔宝,西晋武帝太康年间生人。姿色柔美,堪比沉鱼西施,落燕昭君。不但如此,他还才能出众,是当时著名的清谈名士和玄理学家。只是因为之后五胡乱华,很多名门世族为了保存门户,开始举家迁移到南方。而卫玠全家也是如此,兴师动众的南迁过江,但是路途遥远,本就身体孱弱的卫玠耐不住路途的艰辛,在半道上积劳成疾,卒于南昌。
这就是《世说新语》中提到的关于卫玠死亡的原因,有些不实,但也没有太过偏颇,可见这位才华横溢,容貌过人的男子,却是一个弱不禁风,体格精贵的公子哥。
卫玠始渡江,见王大将军。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玠见谢,甚悦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体素羸,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世说新语·文学》刘义庆
魏晋时期的人们喜好清谈,对于少年名士有着一种天生的,根深蒂固的喜爱。而那个时期爱好美男子的习惯更是风行一时,许多魏晋男子,都是容貌过人,才学过人,他们孱弱不禁风的体格,宽大不合体的衣衫,是后世人们对那个朝代最深刻的印象。
然而,这些男子身上同样也背负了铁血理想和深厚抱负。因为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和不安,人们的生活不稳定而且飘泊,士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过,许多没落的大族后裔,过着的只是讨笑生涯,他们出卖容貌和不断依附于更大家族的阴影下,才能取得一时的安身之所。因为魏晋时代的世袭制度,使得一些人天生就是金贵的贵族,而一些人即便挤破脑袋也是不值一提的小卒。
卫玠的成名得益于他的家族声势庞大,但也同样依赖于他自己的才思敏捷。在玄学中卫玠颇有建树,《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一段关于卫玠与人辩论“梦”的对话。
卫玠:“人为何要做梦?”
“因为想象。”
卫玠:“梦中的事情往往不见于思想,何来想象之说?”
“那时之前的想象。”
对于这样模棱两可的解释,卫玠并不满足,但自己又找不到更好的答案便苦思冥想,直到生病在床也不放弃思索,直到那人再次为他解释清楚,他才恢复健康。可见卫玠的身体一直都很羸弱。但这并不能妨碍他成就一些事业。在清谈和玄学上的建树使得这位男子饱受赞誉,大家除了对他的才学钦佩,更对他“半神秀异”的容貌有兴趣,纷纷想一睹为快,所以在《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一则故事。
卫玠在渡江南下之后,乘坐马车路经过市级,被众人围观,大家都想一睹为快,便蜂拥而至,使得这位才子受了惊吓,本就不好的身体更是病上加病,很快便病逝,后世也流传一个词语叫“看杀卫玠”。
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人生,这位花样男子的一生雍容华贵,不但容貌出众,更让人记住了他的才能,“卫君谈道,平子绝倒”。后人对于这位男子的敬仰的确很深,而《世说新语》中讲到的另一位美男子潘岳是“妙有姿容,好神情”。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陋,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文学》刘义庆
这则故事对比性的道出了潘岳的美貌,以滑稽的效果更加能烘托出他的容姿,和卫玠一样,潘岳的才华也很高,出身名门的他,从小受到严谨良好的文学熏陶和教育,“总角辩惠,摛藻清艳。”是名噪一时的神童。
可惜和卫玠所走的道路不同的时,潘岳依附于文人集团中以求发展,结果却是因为政治的翻覆而身败名裂,身首异处。那时的天空中布满的阴云,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奋进而散去,反而是越积越多,一个柔弱的文人无法改变时代的走向,他们最多只能追随这个时代的脚步,亦步亦趋的前行。
潘岳虽然也曾名噪一时,成为“二十四友”中的魁首,但他依然逃不脱的还是时代加在他身上的束缚,在最终的结果里,他悲惨绝伦的走完了这一生华美的路程。
卫玠和潘岳是那个时代最美最柔的身影,不论中国时代审美观念如何变化,卫玠和潘岳一直标准的美男子形象,《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便是形容美貌的男子是如何的亮眼。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怪诞时局中,他们二人身姿翩跹的留下遍地的美好,卫玠早逝,潘岳被诛,苍天注定过于美好的人不能过久的留在这个粗俗的世界上,所以他们的离去也为世间之人留下几许遗憾,几许向往。
虽然潘岳站错了政治队伍,最后没有善终,但这并不能妨碍人们铭记他出众的容貌和才华。在结发妻子去世后,潘岳写了许多诗文悼念,其中一首藏着深切情意的《离合诗》,更是让后人为之扼腕。
佃渔始化。人民穴处。意守醇朴。音应律吕。弃梓被源。卉木在野。锡鸾未设。金石拂举。害咎蠲消。吉德流普。溪谷可安。奚作栋宇。嫣然以憙。焉惧外悔。熙神委命。已求多祜。叹彼季末。口出择语。谁能墨识。言丧厥所。垄亩之谚。龙潜岩阻。尠义崇乱。少长失叙。
《离合诗》潘岳
这位男子出众的才华多用于诗文写作上,这一首潘岳所写的《离合诗》充分展示了这位花样男子内心的悸动和胸中的写意。他对妻子的爱和念,在这首诗中通过藏头减字的方式,汇集为了最后的六个字:思杨容姬难堪。
情何以堪,但可能天妒英才,所以,这样一个情深意重,才华横溢的美男子,最后的结局却过于凄凉。不过,不论如何,他和卫玠,都曾花样绽放过。
然而,他们曼妙的身姿,终于没有能撑起那个红尘颠倒的王朝,陨落也好,这样起码不会看到王朝覆灭后的满目酸楚。
做才女不如当贤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咏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学里埋。”
其中“咏絮才”便是引用了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相传这位女子出身名门,当时的宰相谢安便是她的叔父,谢道韫从小便颇有才情,才思敏捷,不让须眉。一日天降大雪,谢安看到后,随口咏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长谢朗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赶紧顺着谢安的诗句接着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最后,谢道韫缓缓而言:“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书》上记载,谢道韫的这番对白,不但得到了叔父谢安的夸奖,还获得了在场宾客一致的好评,纷纷赞叹谢道韫的才情之高。
谢家风范在谢道韫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谢安对这位侄女宠爱有加,眼看着谢道韫一天天长大,到了该出嫁的年纪,这位伯父便亲自出马,为谢道韫挑选乘龙快婿,最终目标便锁定在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身上。
古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可以决定一位女子的终身幸福,纵使她有千般才情,万种风韵,也只得披上红鸾,嫁做他人妇。谢道韫也不能例外。
虽然婚后她恪守妇道,受到人人称赞,但谢才女对于这桩婚姻始终是抱有怨言的,在一次回家探亲时,谢安问她:“王朗,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谢道韫只说:“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
想来外人是无法明白谢道韫的悲哀和不满,谢安只想为他才华横溢的侄女挑选一位门当户对的夫婿,却没有想到谢道韫到底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丈夫,在王家的岁月里,谢道韫依然是相夫教子,写诗作画,看起来好像逍遥自在的样子,但其实这位女子的内心深处却是充满了对这桩婚姻的不满。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宕斯宇,可以尽天年。
《泰山吟》谢道韫
谢道韫有着丈夫无法理解的才情,就算二人可以相敬如宾的安稳过一生,但两颗心之间深厚的隔膜却是他们永远无法消除掉的。
在清谈之风盛行之时,常是一杯茶,一杯酒便可以海阔天空畅谈许久,有时也允许女性加入,而嫁入王家的谢道韫就经常会置身轻纱幔帐之后,对客人阔谈不已,令人赞叹。试问这样一个女子如何能在平淡的婚姻生活中安然的走到最后呢?
《泰山吟》是谢道韫的一首诗作,虽比不得咏絮有名,可也能看出这名女子不同寻常的气势和胆魄,泰山在谢道韫的笔下雄伟壮丽,不但传神而且还动感十足,质朴之间带有美感,十分耐读,充净之余又有玄远,谢道韫的才情在这首诗歌中得到了彻底的发散。
古代才女的诗词多以阴柔为多见,可是谢道韫的这首诗歌却是阴柔少之,刚劲有余,可见谢道韫不满自己的婚姻,主要是因为丈夫的软弱和无能,作为一个强势而且能力卓越的女人,如何能甘愿屈居在一个不如自己的男人身边呢?
出身王家的王凝之也实在可怜,周围全是林立的强者,就连娶的老婆也要比自己高过一截,不过,女子有强也有弱,并不是所有的才女都一味的霸道的让自己的才情斩断了男人所有的退路。沈满愿就是一个例外。
她大约是吴兴武康人,是沈约的孙女,同样是出身名门之后的她自小便表现出超人的才情,与谢道韫一样,成年后嫁入望族,与门当户对的范靖成婚,婚后二人的感情生活,在历史上记述的并不详尽,但通过沈满愿留下的诗词可以看出一些大概的端倪。
绮筵日已暮,罗帷月未归。开花散鹄彩,含光出九微。风轩动丹焰,冰宇澹青辉。不吝轻蛾绕,帷恐晓蝇飞。
《咏灯》 沈满愿
借物抒情,这是历代诗人都惯用的写作方式,但却总因为描写的物体过于逼真而失去了高远的已经,而沈满愿的这首咏物诗,却能恰到好处的寄情于景,所以后世的人们争相抄颂,流传至今。
油灯在沈满愿的笔下散发出拟人的动感,从丰盛的宴席上回来的诗人进入家门,此时已经日暮西山,月朗星稀了,所以点上一盏油灯是必须的事情,利用火石点燃油灯,在火石相击的时候,火光四溅,在黑暗中犹如飞舞的火花,虽然不如烟花绚烂,但也足以让诗人在那片黑暗中看到美妙的一刻。
当烛火被点燃之后,顿时使得室内充满了温馨的微光,只不过是一盏小小的烛灯,却被诗人赋予了如此生动的描述,其实由此也可看出沈满愿的内心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在中国的古代,妇女的地位总是卑微,即便是在稍微自由的魏晋时期,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所以,即便女子再有才华,也只是男人用来游戏的工具而已,谢道韫这样的女人是无法容忍这一切的,所以她的种种表现虽然合乎礼教,但却时刻不潜伏着那不安分的血液,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也是后来,王家遭到灭门之后,谢道韫还能够率领余下众人,坚决的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而奋起反抗。
虽然,她最终赢得了一些让步,但那也只不过是男人透过权力的细缝漏下的一点同情,谢道韫最终孤老山野,她的才情除了让她有过一些盛赞之外,丝毫没有对她的人生起到过任何作用。
而沈满愿应当是中国传统的女性,从她的诗中可以看出,对于油灯微弱灯光的描述,就能看出这个女子内心对于自己的定位有多卑微,烛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女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沈满愿似乎是在以烛火自比,写出自己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女人生来就是要招惹男人的,而像谢道韫和沈满愿这样的女子,再多的才情,也只不过是男人们闲话家常的饭后话题罢了。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语成谶。
绝色王子的浴火涅槃
更始二年(公元386年),阿房宫中发生巨变,原皇帝慕容冲被左将军韩延所杀,新皇帝为将军段随,称之为燕王,而慕容冲则被谥为威皇帝。和所有王朝更替一样,那时候的皇朝依然是强者胜之。所有忠孝仁义的概念在那些权欲的面前都脆弱的不堪一击,那时候的人们用了一种更为直接,更为浅白的方式去获得他们心中所想要的东西。
慕容冲本是十六国时期的燕国皇子,因为燕国为前秦所灭,作为俘虏的他也被带入了关中,却因为容貌绝色而被前秦皇帝苻坚的娈童,供养在后宫之中。和他的姐姐清河公主一同被苻坚宠幸。
本是前燕国的皇子,有着似锦的前程,却因为绝色做了前秦皇帝的娈童,又因为复仇成为了西燕国的皇帝,最后因为忌惮叔父的实力而停滞异乡,被手下杀害。慕容冲的一生千丝万缕,理也理不清楚的因果命理,其实决定的因素都是因为他的性格。
历史从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叹息而改变,不管后人对于慕容冲是如何的悲悯,他的生命在那段乱纷纷的时代里,早已注定以悲剧收尾。就好像古人久远的文字一样,难懂晦涩,只有在突然的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今人才能看清其中蕴含的深意。
在适当的时机里,适当的人沿着各自的轨迹纷纷踏上历史的舞台,慕容冲却是一个走错了轨迹的人,在公元370年,他经历了人生最为屈辱的时光,苻坚的肆虐令慕容家族惨遭荼毒,但活下来的人更加不幸。
十六国不乏男宠之事,那时的人们伦理观念冲破禁锢,自然之风盛行的同时,人们开始无止尽的去寻觅那些令他们更为新奇的感觉。可是这只是对苻坚来说,是新奇而已,对于娈童慕容冲,却是无休止的折磨。
任谁也不愿意成为男人胯下的宠物,更何况这个人还是风华绝代的慕容冲,从皇子沦为娈童,期间的跨度仅仅是瞬间而已,亡国的耻辱还没有落下,新的悲愤再次涌起,实在无法想象,一个男人究竟该承受多少苦难,才能历练成凰。
生下来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慕容冲一朝之间竟然成为了人人耻笑的娈童,那时的长安城内尽是关于他的童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长安城内的上空盘旋着这样的歌谣,经久不息。在卑躬屈膝,谨小慎微的表面背后,是慕容冲极力遮掩的强烈仇恨和欲望,在内心深处,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经历了这样的艰难跋涉,足见他的内心被扭曲到了何种的程度。
虽然苻坚对慕容冲宠爱有加,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封他为中山王,官拜大司马,但再多的恩宠也抵不过这万千耻辱的一丝一毫,慕容冲不是汉朝的董贤,他无法安心与姐姐共侍一君,这位皇子的内心应当是高傲如霜,不然他也不会在被苻坚流放之后还念念不忘的想着要复国。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慕容氏的人多是英姿俊美,城府颇深,为了复国大业可以不择手段,最佳的例子便是王语嫣的表哥慕容复。想来也难怪,他们有着这样一位性情迥异的先祖,遗传基因自然也不会使得他们正常到哪里去。
慕容冲在卷土重来后将千里中原变为了坟场,他的屠杀似乎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过去已经无人能够记得,或者是为了洗刷掉数年的屈辱,总而言之,不管怎么说,慕容冲在离去之后又回来,已经变成了一个冷血的君王,他杀人无数,将长安城内所有记得那首童谣的人都杀光,似乎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那段儿时岁月的无辜。
昔日的后宫玩物,今日的铁血将军,慕容冲的转变皆是因为苻坚当日一时好色,所遗留下的心理阴影。当慕容冲兵临城下,苻坚送上锦袍,祈求宽恕的时候,慕容冲却是毫不心软,任哪个男人也不会接受这样的求饶,苻坚利用锦袍想勾起慕容冲当日与他床第之欢的旧情,但他如何能想到,那段日子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讲,都是耻辱,天大的耻辱。
所以,慕容冲疯狂的围追堵截,想要置苻坚于死地,而此时的苻坚也是盛怒难劝,将城内所有的鲜卑人都处死,双方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
慕容家族的俘虏还有那些族人倒在血泊中,城外的鲜卑人更是疯狂的要冲进城去,最终的惨剧无法避免,当流血成为了复仇的工具时,代价便是最后的自我牺牲。
慕容冲完成了蜕变,他从低位卑微,任人玩弄的娈童,成为了可以主宰他人生死的王者,在成为了西燕皇帝之后,慕容冲可算是历经波折,浴火重生,但这样似乎并没有彻底的拯救他那最初被沦陷的灵魂,苻坚害他不浅,竟是令慕容冲用了一生的时间去自我救赎,可惜生命悄无声息的便走到了尽头。
在那一夜,阿房宫内火光冲天,最终的宿命还是难以逃过一死,慕容冲高高在上的盘踞了一年之后,就因为无法满足将士们回归故里的心愿,而被残杀在皇位上,这一切究竟是错在了哪里?
凤皇儿,凤皇儿,何不高飞还故乡?无故在此取灭亡?
慕容冲也是想要回到故乡的吧,但可惜走到了这一步的他根本无法回头,自身的仇恨和国家的沦陷令慕容冲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他拼命的挣扎想要爬出那个深埋他的洞穴,岂料就在她刚看见光明的时候,一切却又铺天盖地的黑暗了下来。
他的灵魂在痛苦中痉挛,没人能看到,人们只知道这只前燕的凤皇儿,为了报复那几年的娈童生涯,而最终赔上的也是自己的性命。活着太难,倒不如死了清闲,杀戮之后唯一能够洗净手上鲜血的方法,大概便是用自己的血去清洗吧。
这个绝色容颜的小王子,在倾国倾城之后,最终,倾覆了他自己。
留守妻子只见悲离不见欢合
上古之人说:“死生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是彼此放不开的纠缠,纠结在对方的掌心中,延伸成条条的纹路,长的是生命线,短的是爱情线,要通过命运来见证的爱情,往往躲不开的,是那注定翻覆无常的宿命。所以,《牡丹亭》中才会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古人说的有道理,这世间的情爱皆是人们执意而为,他们无从想到百年之后,事情会如何终结。在命运强大的推力下,一些暗示性的情感盘踞人们心中,久久缠绕,指引他们完成在这世间必须要经过的路径,便是欢爱。
而其中,女子则更深的陷入了这个命运的陷阱之中,但她们往往还不自知,心甘情愿的在井底坐井观天,仰望头顶那个男人,自导自演的在井底上演独角戏。一场关于爱和等的独角戏。
孤燕
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
故人恩义重,不忍复双飞。
连理
墓前一株柏,连根复並枝。
妾心能感木,颓城何足奇。
据传这两首诗是南朝梁代卫敬瑜的妻子所做,《孤雁》和《连理》是后人为了辉映诗中咏叹的内容而加上去的题目,倒也算是切合内容,将王氏所要表达的生死不渝死生契阔的情感囊括其中。
王氏在《南史》中稍有记载,这个女子嫁于卫敬瑜,却还没有享尽夫妻之乐的时候,卫敬瑜便染病身亡,那年的王氏还正是芳华犹存,容貌佳丽。家人劝她再嫁,为自己谋求一个安稳的后半生依靠。却不料王氏断然拒绝,她要为丈夫守节,直到终老。
其实再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时的许多男女并不像之前的朝代那样,刻意的去遵循陈规陋俗,而王氏却甘愿为丈夫独守后半生的岁月,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传奇。也许,命运就是如此,当它将一些人引到固定的地方时,便不会让他们再轻易离开。无论岁月变迁,还是时空更改,这些人都甘愿停留,在原地看着情丝弥漫,而他们亦不愿出逃。
王氏的命运大概便是如此,她在凡间与一个男子相爱,之后被死亡带走爱情,接着她开始无止尽的等待,不关乎爱情,只关乎回忆。在记忆的轮盘中辗转,不知道王氏能否寻得最后的心之所安。
相传在寡居之后,王氏为卫敬瑜亲手栽种了树木百棵,就栽种在卫敬瑜的坟墓前,一年之后,这片成林的松柏竟然结成连理,不复分开,故而王氏做下诗歌,以作纪念。诗句很简单易懂,但实则需要读者悉心体会,才能真正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
王氏无意遵从旧时的成规,只是因为对丈夫绵密的爱,她甘愿在爱情萌芽之时,继续灌溉雨露,直到嫩芽成为参天大树。而她便可以在树下依靠,那盘根错节的回忆可以带她回到最初,最美的地方。
人间的一切事情就是如此,相爱的人不能长久,不爱的人偏偏纠缠。卫敬瑜墓前的树一定长的葱翠可人,因为那是王氏用心栽灌,悉心照料而长成的。王氏希望借助树木来传达她对丈夫的深情。纵使最后只有她一个人,但上天定能看到。
就好像她在诗中引用的典故,“颓城何足奇”,那位妻子伤心丈夫死去,在城下痛哭流涕,感动所有路人,而她也可以借助树木,将感人的情感传达出去。执着的爱情不知道耗掉了人间多少美容颜,这情感竟然有着这样尖锐,势不可挡的力量。令枯木逢春,令松柏成连理,令笑容可以长存心间。
情愫升起,如同湖畔的水草,缠住王氏的心,让她无法,也不愿离开。如同纠结的连理枝,王氏对丈夫的感情就是这样扯也扯不断,虽然她就好像孤雁一样无人照管,可她情愿守候最初的那份情感,独自思念。她自恃情深意厚,但在看到燕子失去配偶后,总是年复一年的孤身飞翔时,她才明白,世间真情,无论飞禽还是走兽,皆是生死不渝。
因为死亡的横刀夺爱,使得王氏只能抱着热切的向往,在回忆中苦苦度日,而生离有时候却是要比死别还难为人。女人在感情的游戏中总是显得蓄谋已久,她们好像矜持的公主,从不轻易吐露心声。然而却在一些小事面前,总是轻易的就暴露出了内心的好感,离别对女人是道考验,她们往往像未经世事的少女,不谙其道。
花庭丽景斜,兰牖轻风度。落日更新妆,开帘对春树。鸣鹂叶中响,戏蝶枝边骛。调瑟本要欢,心愁不成趣。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答外二首》其一 刘令娴
这是情诗,刘令娴写给丈夫的思念之书。一览无遗的展示了自己从爱上到嫁人这一路上的心事历程。丈夫出远门,久不归还。妻子内心无法按捺,只得寄情于诗词,希望可以缓解心中焦虑。
诗中呈现出一番庭院春景,绚烂多姿。诗人触景生情,随着春光的烂漫到日暮的落下,她的内心也渐渐沉静,春光容易逝去,好景不复长存。诗人感叹和丈夫共同相守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偏偏还要忍受这不断的别离,让她独自一人自怨自艾的在这无限好的春光中,苦苦悲切。
女子的心,六月的天,十分易变。随着诗句的婉转,可以看到诗人流动的心境,一个人在满目春光中,上演怨妇思春这出折子戏。
且悲且叹,全是女人无奈的心事。
若是,她们对人间情爱的法则多了解一些,就会明了,在这个游戏中,主动付出最多的那个,便是最后忍受伤害最惨重的一个。
表面上,她们情深意重,而丈夫们显得无知薄情,事实上无知的是她们,反而是那些男子懂得收放自如,在感情中游弋自如。女人容易被表面的温柔浪漫击倒,而自己也容易沉迷在浪漫中不可自拔,以至于,独角戏中,只见悲离,没有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