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行流程:越有操作性的流程,对执行越有利
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
拟订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将对执行具有指导作用。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会让执行者锲而不舍地去完成它,无视别人的说法和遭遇到的阻碍。没有实际有效的计划,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成功致富或做成其他任何事情。
组织是依靠各种各样的计划在运作的,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简化执行的环节、提高执行的速度、缩短执行的时间、降低执行中的摩擦和提升执行的效率。该公司营销部门的这份市场调查计划科学合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以有效地指导员工的执行。
制订一份合理可行的计划,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应当依据自己确定的目标,写出一份陈述,或在大脑里勾画出一份陈述。陈述要简单,但应当包括目标的一切重要方面,包括:
执行活动的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
如何做到这些事情?
第二步,计划制订完后,应当对计划进步评估,至少应在计划开始实施前评估一次,对计划作出必要的调整。在计划开始实施后,再进行阶段性的评估。看看阶段性计划是否奏效,目标是否完成,如果没有,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对计划作出调整;或是计划仍然是个好计划,可能是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是,在制订工作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计划的弹性。不能将计划制订在能力所能达到的100%,而应该制订在所能达到的80%。这是由商业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每个员工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以及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
优秀的执行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有计划永远比没计划好,合理可行的计划永远比不切实际的计划好。在工作中,我们制订计划还要避免好高骛远、计划模糊,或者制订计划时对实现目标缺乏勇气,导致没有信心去实施计划。
积极量化你的工作
量化目标对于执行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所处形势与自身实际,把具体目标定量化,从而明确到每个人身上。这样,就具有了可操作性,便于执行到位。
量化工作,将工作定量到细节,在执行过程中方便执行者各个击破,逼进最终目标。在落实工作任务,尤其是落实复杂艰巨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这种方法可以让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有益于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具有可操作性是量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将目标细化,具体到执行的过程是量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特别是在一些规章制度方面,简单的管理规章一般强调达成的总体目标要求,这固然是所有企业一直在追求的,但是如果是一看就比较明了的内容,对于员工来说,缺乏了可操作性。
因此,在制订目标计划的时候,应尽量定量到细节。这里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1)尽可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单句文字尽量控制在8个字以内。
(2)在面对原则性的条款时,要有解释,对原则性的范围进行相应的阐释。对有歧义的文字坚决不用,若非用不可,则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阐释清楚;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用口语解释。
(3)方案的篇幅尽可能地长些。这个长并非为了长而长,而是对于一些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危机,出现危机的解决方法,理解偏差造成的损失,对于各条例使用的范围和期限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4)在成熟型企业的管理中,最大问题是风险控制。降低内部效率损失,降低歧义和解释不清带来的经济效益损失,避免成为日后风险的集中地。
(5)对于下发的每一个命令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必要的阐述。对于新进员工,可多花两天的时间进行公司条款的详细培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告知原则性问题,而忽略概念阐释,否则就增加了执行出现偏差的风险。
让工作系统化和程序化
有人说:一家企业应该有两本书:一是红皮书,称为战略;二是蓝皮书,即战术,就是标准作业程序。战略是作战指导纲领、框架,可以大而全,高而玄,可是战术的每一个流程、动作、支持,都是一个细节,都需要系统化和程序化。
系统化和程序化,就是指要达成目标,有个完美的结果,那么执行的每个步骤、环节和细节所起到的作用,就必须确立执行的流程规范,并通过流程规范来协调关系,规范执行。
执行系统化和程序化告诉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这样看上去有些死板,但对于执行却是很有效的。而且,无论事情的大小,只有以认真的态度、规范的方法研究它、做好它,把它形成系统,才有可能做出成就。
将工作系统化和程序化作为强化执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1)系统化和程序化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系统思想,追求执行过程的简单化和高效化,员工的执行应尽量朝这个方向靠拢;
(2)系统化和程序化所关注的重点首先就是结果和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员工的行动要突出在执行的产出效果、执行效率上;
(3)系统化和程序化注重过程效率,流程是以时间为尺度来运行的,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在对每一个事件、过程的分解过程中,将时间作为关注的重要对象,并将执行具体到每一个时间点上;
(4)系统化和程序化将所有的业务、管理活动都视为一个流程,注重其连续性,因此应该注重系统的每个环节,它们中任何一个地方有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执行效果。
学会系统化、程序化的工作,才能让你忙而不乱,做事规范、有条理,才能力保每个环节不出问题,环环紧扣、有条不紊,有层次、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严格的制度与流程永不过分
很多人认为严格的制度和流程是对执行的约束,让员工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员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企业会乱成什么样?个人的执行何来自由?个人的利益又如何得到保障呢?
制度和流程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软件设施,也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因为每个组织是由各类人员组成的单元,而人复杂多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质,要求每一个组织都要有一个制度和流程来约束、规范、整合人的行为,“用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最后达成目的的一致性,有助于组织共同利益的实现。
无论是干什么,方便、轻松、有个好结果,都是需要建立在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的基础上的,否则,就容易出现疏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如何确保制度和流程对执行起到作用呢?
(1)制度和流程一定要严格
制度是基础,流程是实现执行结果的有效途径。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流程,执行就没有高标准的保障。
(2)严格的制度和流程需要落实到执行中
有了科学、正确、及时的制度和流程,还需要落实执行。执行制度和流程往往比制定制度和流程更关键。很多员工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次不到位没有什么,或者认为不遵守流程不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可是,要知道一旦问题出现,那将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3)养成核实和确认的习惯
很多人对自己存在盲目地自信,认为执行是完美到位的,不会出现问题。然而,环境是变化的,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人、条件等都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执行结果也可能会出现变化。要养成在执行中核实和确认的习惯,不偷懒、不逃避、不盲目自大,把每一步流程都落实到位。
跟踪流程,保证执行结果
执行要到位,仅靠执行者自觉往往是不够的,仅靠挂在墙上的制度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跟进、检查与监督。
郭士纳曾说:“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如果你强调什么,你就检查什么,你不检查就等于不重视。”没有人会十分在意无人强调和检查的东西,因为你不检查就代表不重视,就代表它可有可无,既然如此,谁还会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种“可有可无”的事情上呢?如果你想保证工作得到切实的执行,唯一的办法就是跟踪流程,不断跟进、检查与监督。
跟踪流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执行结果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应该要有一套具体而详尽的日常实施计划,把执行目标与日程捆绑在一起。如,在每日之末、每周之末、每月之末、每季之末、每年之末五个时间段,将目标转化到具体实施的时间表的细节上,同时加强对每个时间段的跟踪检查,按制定的工作标准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跟踪流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执行结果,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明确实施跟踪的目的——考核、查错还是提高效率;
(2)对被监督的人员进行工作分析——确定考核的内容;
(3)确定组织内部的监督结构——明确报告对象以及监督权;
(4)制定并贯彻奖惩条例——设定标准;
(5)优化流程——完善监督体系,减少执行误差。
只有把这些检查工作做到位,才能跟进到位,监督到位,从而保证执行到位。
二、财务策略:管好财务人员,更要管好数据
科学管理和分析财务状况
企业财务状况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时的表现。通常通过资金平衡表、利润表及有关附表反映,它是企业一定期间内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
企业经营过程反映到财务上就是一个资金的流动过程,从现金开始流到资产,再到现金,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决定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因素包括公司经营策略、企业存货、技术装备状况和公司的信用控制体系四个要素。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是企业经营好坏的晴雨表。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它不仅被企业的每个财务人员所关心,也是企业管理者、投资人、企业的员工们随时关注的一件大事。先进的财务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企业财务状况好,企业才是健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还停留在仅仅是事后反映的账务核算上,而应该在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监督和决策功能,企业应逐步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企业管理者应该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更好地发挥财务决策职能。
一方面要重视财务管理,树立市场观念、利润观念和以财务管理带动其他管理的观念,控制、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财务分析,形成一整套面向市场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具体说来,就是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提高资金使用率;
2.做好应收账款管理,防止坏账发生,加强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法性;
3.坚持稳健原则,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与财务预警体系,及时化解财务危机;
4.开展财务分析活动,为企业营运提供决策依据
5.建立财务监控体系,防止财务失控,建立内部稽核制度,保证会计业务的及时、完整、准确、合法。
确保资金链的连续性
资金链,是一个企业的鲜血,几乎所有的企业稍做大一点,就会违背企业经营效率这个根本。因此,如何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发展,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资金链的断裂,会导致企业破产,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管理财务风险和控制现金流的能力。就如南洋集团,其崩溃的祸根,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因为它的资金运行模式本身就是非常不安全的,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崩溃是必然的。
南洋集团曾是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它的起家归于“教育储备金”这一运营理念,它的崩溃也源自于这一理念,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储备金的内容是,如果学生家长一次性交一笔8~20万元不等的储备金,此后就不需要交纳任何学费和伙食费等费用。等学生毕业之后,储备金将全额不加利息如数返还家长。所收取的储备金,学校则用来继续扩大规模,开设新学校,快速发展。
可是,世事难料。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其影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央行为了鼓励消费连续8次降息,这使得靠教育储备金的集资方式运作的民办教育成为高危险群体。到2005年秋季,南洋到期的教育储备金无法兑现,形成挤兑风潮,2006年,南洋集团由于储备金问题全面崩盘。除南洋外,双月园、金山桥也因同样的原因相继垮掉。
新东方教育集团总裁俞敏洪曾经对以上企业的倒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学校垮掉有两个原因:一是资金链问题;一是模式的问题。比如南洋采取的储备金模式,学校收取学生高额储备金,承诺学生毕业时返还,只收取利息用来办学。这在早些年利息高达10%以上的环境下还行,但后来国家降息,低到只有3个多百分点,学校就难以为继,不得不动用学生的储备金,最后出问题。
不仅南洋集团,中国许多知名企业,都曾因为资金链出现问题,或轰然倒下,或受重创放缓脚步,令人叹息。当一个企业核心业务趋于成熟,或者转向其他领域的时候,以资金链为主的财务风险会徒然增大,管理者必须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