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包容(星云大师智慧感悟课全集)
19772100000087

第87章 用淡泊的人生态度品味知足之乐

【藏经阁】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苏曼殊

淡泊是一种自由宁静的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沉迷于欲望和繁华的处世方式,是拥有一颗懂得知足和感恩的平常心。不管是花开花落,还是云卷云舒,都能闲庭信步,宠辱不惊。这是一种洒脱的人生,也是一种生活的修行。

我们总说“知足者常乐”,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知足,又怎样才能做到常乐呢?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而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更蕴涵着他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尽显知足常乐的悠然。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当我们忙于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时候,要懂得知足常乐,因为快乐、幸福都是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的。只有真正做到知足,人生才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多一些快乐。

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他家境很贫困,但为人很知足。他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即使这样他也就是刚刚衣食温饱而已。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每天黄昏时,在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见后便会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没有鱼肉,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看着妻子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避免了流离失所;其次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冬天也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人人都能下田耕种,在监狱中也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当然,这里的知足并不是说不思进取,而是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围内循序渐进。只有实际地看问题,才有可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是说,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所以一个知道满足的人,会永远觉得快乐;一个不知道满足的人,会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追求欲望便产生了痛苦,而欲望是无止境的,人总是不能满足,就总是有痛苦,所以说人往往“欲壑难填”。我们应该懂得知足,在生活中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让想问题、做事情变得更加自然。这并不是削弱人的斗志和进取心,而是在知足的乐观和平静中做到淡泊以致远。

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时,要能以知足的心态来面对,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后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泰然处之。只有知足常乐,才能在烦躁与喧嚣中,过滤掉压抑与沉闷,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有风平浪静的安逸,也有惊涛骇浪的紧张,更有狂风暴雨的洗礼。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许多事情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预料,也不能强求,所以我们要以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波折。

淡泊可以让人清心,那么何谓淡泊?诸葛亮《诫子篇》有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即安静;泊,即恬静。淡泊,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心态平和。

淡泊非心如止水,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在生活中,淡然地看待一切,不争名利得失,不煞费苦心地算计别人,也不因欲望的膨胀而利令智昏,不争宠于阿谀奉承之中,不心存嫉妒,不被困难压倒,让平静的心中有一股自然的荡气与豪气,顺不惊,逆不悲,在喧嚣的世界中,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

淡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人人都求淡泊,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星云大师告诉我们:“平安就是福报,功德就是寿命,知足就是富贵,适情就是自在。”持有好的心情,人才能活得幸福。

人生在世,难免世事纷争,平添烦恼,劳身费神只苦了自己。人活着不可能没有烦恼,一出生我们就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这样或那样的无奈与困扰。这些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累得人心力交瘁。我们何不摒弃攀比之心,选择一种自足自乐、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

“竹林七贤”远离仕途尘嚣,隐于山野,聚于竹林,鼓瑟弄琴,谈笑古今,自有一番风情。“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又何尝不是仕途失意后看破世事、寄心山野的写照,这都是用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来安享田园的恬静生活的典型。

淡泊是理性的成熟,也是最具体的满足;是积极的乐天知命,而非消极的听天由命;是人世的适情致性,而非出世的斩情灭性。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