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包容(星云大师智慧感悟课全集)
19772100000077

第77章 常服“心药方”,时时洁净身心

【藏经阁】

譬如诸天,常净若此,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维摩诘经》

心灵被拥塞了、污浊了,就要及时清理。我们要学会放下是非心、得失心、分别心、执著心,除去自己的执迷和妄想,除去嗔怒抱怨,还自己一颗洁净的心灵。

星云大师说:“当我们的心生病了,就要用佛法的‘心药方’来对治。例如:贪婪的毛病要用喜舍来对治,嗔恚的毛病要用慈悲来对治,愚痴的毛病要用智慧来对治,傲慢的毛病要用谦虚来对治,疑虑的毛病要用正信来对治,邪恶的毛病要用正道来对治。”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入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乐。

佛家最重心的修行,正如一位居士所说:“心与佛土,非为二事,因山河大地,尽是心中一点微尘。更应知此心非指身中之心脏,乃指无形之心性。此心性自多劫以来,为一切烦恼,密密染污,所以不净,故有种种之污秽现相。如水腐孑孓生,木腐菌霉生,水木不腐,方是好水好木,自无出孑孓菌霉,心断烦恼,便是净心,自无污秽现相。”

确实如此,心是什么颜色,眼中看到的东西就是什么颜色。物体本身都只是大千世界中的自然存在,因为人的心各不同,所以才会对外在事物作出净与秽的不同评断。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供文道使用,于是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正在文道踌躇着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如何能得道呢?”

善恶、是非、得失、净秽,这是从分别心所认识的世界。真正的道不思善、不思恶,不在净、不在秽,所以文道的憎爱之念、拒受之情,被慧薰禅师斥为无道心。

舍卫国有一个专业负责清扫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她的衣服很肮脏,所以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佛陀叫她来听佛法,城内的人都不赞成,有人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事,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佛陀严肃地看了那个人一眼,回答说:“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劳,做事负责,为什么讨厌她呢?”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而你们内心的肮脏却难以改善呀!”城内的人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便不再讥笑别人了。

就像只有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一样,只有心灵的洁净才算是真正的洁净。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往往会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物质的尘垢,儿时那种纯净的快乐,年少时的梦想,都渐渐被世俗掩盖,失去了往日的色彩。而我们要想重新以洁净的眼光,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去直面现实的人生,就要把蒙蔽在心灵上的尘埃洗掉,不让那些污垢阻碍心灵的呼吸。

其实,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净心并不玄妙,它实际上就是生命中一种积极、快乐、简单的状态。星云大师给现代人开了一剂生命的药方:“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若能坚持如此,则百病消除,身心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