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包容(星云大师智慧感悟课全集)
19772100000010

第10章 忍耐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

【藏经阁】

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

——《无量寿经》

忍耐不是退缩,不是软弱,而是避免后悔的最好方法。冲动是魔鬼,忍耐则是一种退而求胜的力量,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忍耐,既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非凡的力量。

我们常说“忍字心头一把刀”,忍耐固然让人心里煎熬,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事业必需的品质,也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和意志力。勾践若不是能够忍受卧薪尝胆之苦,又怎能在后来灭吴以雪耻;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不因一时之气犯下大错,才能继续重点,终成历史名将。在星云大师眼里,忍,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艺术。在清净沉寂中体会生命的真义,忍耐也能让一个人在逆境中蓄势待发等候成功。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他于长庆中期被封为光王。受封之后,贵为王公的李忱却不得不离开京城。李忱的母亲并不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妃子,在李忱幼年时,宪宗皇帝就驾崩了,留下这一对可怜无依的母子。

后来,宦官们扶持李恒,也就是李忱之兄为皇帝,是为唐穆宗。但是四年之后,穆宗由于服用药物不当而病逝,其子敬宗李湛继位,但是他只活到了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在这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李忱作为三朝皇叔,地位既微妙又尴尬,他只能以黄老之道,装疯卖傻以韬光养晦。尽管为人非常低调,但是他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侄儿们的猜忌、排斥和打压。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总想抓住他的把柄,置他于死地,以绝后患,这让李忱苦不堪言。

841年,唐武宗登基,李忱为了为了保全自己,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为由,远离了皇宫。因为流放底层,阅尽人世沧桑,所以他能体会民间疾苦,这也为他后来成大器提供了难得的磨炼机会。

李忱隐居于福建境内的天竺山真寂寺,法号“琼俊”,但他并没有忘记心中之志,效法孔明隐逸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以实现自己“归去宿龙宫”的夙愿。在此之前,他凭着自己的“糊涂”、“无能”、“痴傻”,默默地忍耐着。

有一次,他与当时的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出一上联,看你能否接下联?”李忱也是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能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蘖听了,对其赞赏有加。

846年,李忱从侄儿手中夺位登基,是为唐宣宗,时年37岁。

李忱能忍人所不能忍,终于在忍辱负重之后爆发,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贝多芬曾说过:“几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艰难而痛苦的忍耐。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能够勇往直前,不为困境所羁绊。就像星云大师说的那样:“人要有力量才不会被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忍耐力强的人,不因一时一人一言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当然也就不会轻易被人打倒。”

忍耐是一种智慧,不懂得忍耐的人,难以做成大事,无法品尝到成功的甜蜜。忍耐是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是生活中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忍耐是一种良好素养的体现,一种谦虚谨慎的精神。无论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也无论发生什么冲突,都请记住这句劝告:当你想冲别人发怒的时候,请默数到100以后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