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气”就是“灵气”
《老子》所蕴涵的智慧无穷无尽,可是这五千言的作者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虽然没有照片,画像也都是老子身后的画工们凭借自己的想象而作,但是幸好,老子本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幅“自题小像”: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众人欣喜若狂其乐陶陶,就像参加盛大的庆典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风和日丽之时登上高台观赏仲春的美景。我却孤寂地呆立一旁,无动于衷,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又像长途跋涉的游子,疲倦得连家也不想归。众人的东西多得用不完,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当别人都很清醒的时候,只有我独示昏庸。当别人都明察秋毫的时候,只有我独示愚昧。茫茫无边啊,像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汹涌澎湃啊,如迅急的狂风横扫万里。众人好像都有能耐,只有我显得顽固无能。我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因为我是着重吸取‘道’的精华啊。”
在老子的笔下,这位道家开宗立派的哲学家是一个孤僻、木讷的“愚人”。但是老子似乎对自己“呆若木鸡”的形象不以为意,似乎还有些扬扬自得,因为老子知道,一个人如果时刻都显得无比精明,那他往往不一定是真的聪明,而相反,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如果身上时常显露出呆气,说不定他有着大智慧,因为“呆气”有时候恰恰是一股过人的灵气。
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身上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熊十力是治学之外一切都不顾的人,所以住所求安静,常常是一个院子只他一个人住。20世纪30年代初,他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个小院子里,他的家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实在此院住,现在确实不在此院住。我确实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此门。”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50年代初他住在银锭桥,夫人在上海,想到北京来住一个时期,顺便逛逛,他不答应。他的学生知道此事,婉转地说:“师母来也好,这里可以有人照应。”他毫不思索地说:“别说了,我说不成就是不成。”熊师母终于没有来。后来他移住上海,仍然是孤身住在外边。
不注意日常穿着,熊十力也是比较突出的。衣服像是定做的,样子在僧与俗之间。袜子是白布的,高筒,十足的僧式。屋里木板床上面的被褥等都是破旧的;没有书柜,书放在破旧的书架上;只有两个箱子,一个是柳条编的,几乎朽烂了,另一个铁皮的,旧且不说,底和盖竟毫无联系。
生活是这样不在意,可是说起学问,熊十力就走向了另一极端,过于认真。他自信心很强,简直近于顽固,在学术上绝不对任何人让步。40年代晚期,冯文炳住在红楼后面,这位先生本来是搞新文学的,后来迷上哲学,尤其是佛学。熊十力是黄冈人,冯是黄梅人,他们都治佛学,又都相信自己最正确,可是所信不同,于是便有二道桥(熊先生30年代的一个寓所,在地安门内稍东)互不相让,以至于动手的故事。另有一次学生去找熊十力,听见他又在和冯争论,熊先生说自己的意见最对,凡是不同的都是错误的。冯则答:“我的意见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对方争起来互不相让,学生只好忍着笑走了。
这场争论确实好笑,有点像小孩吵架,特认真,双方争执不下,还多少有点不讲理。也许人常说知识分子身上带点呆气,就是这样了。
但是似乎呆有呆的好处,生活里没有繁杂的生活琐事,没有纷乱的人情事故,只有学术与信仰,如此单纯而精深的人生有什么不好?
我们不妨问自己,自己的身上是不是灵气太盛,而少了些许呆气呢?
老子校正“厚黑学”
“厚黑学”是李宗吾先生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就是处理人际关系脸皮要厚,心要黑,一个是“厚”,一个是“黑”,再加上个“学”,那就是“厚黑学”了。
总的来说,厚黑学是一套教人为人处世的方略,在《汉书·艺文志》中评价《老子》是“君人南面之术”,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人把《老子》当做一本教人们“厚黑”的书。
确实,《老子》一书中有许多教人为人处世和领导管理的手段,但这绝不意味着《老子》就等同于《厚黑学》。事实上,老子明明白白地要人们走正道,要遵循“道”。老子的出发点是“善”而不是“恶”,教你好而不是教你坏等。
比如老子就曾说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
可见,老子一直都是提倡“善”和“信”的。在短短五千言的《老子》中,老子常常讲“善”,讲“慈”,宣扬“善”、“慈”的理念,指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善的智慧链”,还向人们指出“上善若水”的境界。
他要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做善人,做慈爱之人,做上善之人,要走这样的“道”,要做这样一个得道的人,要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可见,老子主张的是厚德载物的“厚道”,而非颜厚心黑的“厚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说。老子曾说,水是天下最柔顺的事物,却可以击穿天下最坚硬的石头;看似软绵绵的太极,却可以对抗出手伤人的刚猛拳路,而老子的“厚道”,就是人生处世的太极之道。
热衷于厚黑学的人喜好阴谋诡计,机关算尽,却不知心机越复杂,漏洞也越多,反倒是厚道之人没有心机,自然也没有漏洞,仿佛庄子笔下的“混沌”一般,以无招胜有招。
有些人斤斤计较,绞尽脑汁想着占小便宜,这样的人看似便宜占尽,可总有吃大亏的一天;反观厚道之人,似乎总是在吃亏,而且也吃得心甘情愿,但他们总有得到福来的一天。有些人一门心思钻研成功的捷径,总想着抄小路,走歪路,这样的做法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快意,但是,所谓的捷径看似近道,实则杀机四伏,反而不如正道好走。有些人喜欢用权术来驾驭他人,常常会用背叛、欺诈的方式为自己牟私利,乍一看,他们似乎比起傻呵呵的厚道人的生活潇洒得多,收益也高得多,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后患无穷,毕竟谁也不傻,你用权谋去对待别人,一旦被人看穿,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信赖。而事实上,权谋总会有被看穿的一天。唯一不可能被看穿的,就是真情、诚信、忠诚等。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人,别人总能够感到你的诚意,你的真心换来的,也是别人的真心和诚意。
总体来看,厚道为人是一种最保险,也最长远的人生准则;厚道为人,是一种最简单,也最无害的处世方针。
现代社会,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有的人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其他种种目的钻研人际交往之道,但是又不学习正道,而是钻研“厚黑学”等诡计,但是又无法真正了解“厚黑学”,因此走了邪道,不仅没有得利,反而对人有害。其实生活中已有大量事实证明,摒弃阴谋诡计,厚道做人,才能常胜常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