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19769600000010

第10章 善学会学:自主学习的规律与策略(2)

孩子天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父母应该抓住这种心理,积极引导孩子做好预习,培养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引起他们更多的学习愿望。

预习会让孩子感觉上课自由、愉快。

新课的新知识通常较多,还会涉及一些旧知识,如果上课之前没有对新课内容作一个大致了解,温习旧知识,那么在老师讲课时,孩子可能会听不懂,或者跟不上老师的进度,理解上总是滞后,以致怀疑自己“笨得不行”,于是越来越不想上课,害怕上课。芳芳就是这样的典型。

芳芳原本不笨,只是比较贪玩。上小学时,她从来就没预习过,成绩依然不错,芳芳的妈妈还经常夸她聪明,能做到玩学两不误,为此芳芳沾沾自喜。上了初中后,课程一下子多了起来,芳芳仗着自己聪明,依然不预习,通常是进了教室才知道这节课要讲什么,老师进了教室才摸出书,这时她听课的感受和以前就不一样了,开始时觉得老师的有些话她听不懂,后来听不懂的话越来越多,再后来,她听课一知半解、接不上茬、稀里糊涂,成绩迅速下滑,她自己郁闷,母亲也开始改口说她笨。

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芳芳非但不笨,反而是有些聪明的,否则,她小学时成绩就不会那么好了,只是初中学习的内容多了,仅靠小聪明而不讲究学习方法,是不可能掌握那么大的知识量的。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越是学习吃力的孩子,越要重视预习,以摆脱被动学习的恶性循环,做到积极、主动学习。

通过预习,孩子对要学习的内容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思维就会积极、活跃。在预习中,孩子能了解新课中需要什么旧知识,能发现自己知识上薄弱的环节,可以及时补上这部分知识。通过预习,对重点、难点有一定的把握,带着问题、带着需要、带着思考、带着热情去上课,会另有一番境界。上课针对性强、精力集中、思维主动深刻,孩子自己也更加自信。

通过预习,孩子对要学的内容有自己的见解,上课可以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若能形成某些专题,并积极地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研究,上课时听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预习是长期坚持自学的核心。

长期坚持预习,实际上就是长期坚持自学。学习是人一生中每时每刻都要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离开了学习,人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出校门,离开老师的指导。因此,一定要学会自学,只有学会了自学,才能随时随地吸收知识,保持自身优势。

预习是孩子首次接触新知识、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过程,是上课前的自学。所谓自学能力,就是独立学习的能力,即独立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的能力。

所有孩子都有一种天真的表现欲,他们会寻找各种机会在各个场合中表现自己,以获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如果能在课堂上快速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并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感到特别自豪。带着这种心理,孩子们都愿意课前花时间进行预习,试图通过独立阅读与思考,把首次接触的新知识都弄懂。这样,预习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自学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多年来,程鸿勋教授通过对大量孩子的调查研究,逐渐形成了适合孩子需要的、对他们做好预习有帮助的五级标准。下面对评价标准作简要说明:

一级是“简要预习”。

有两个要求:一是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及时复习已学知识或薄弱环节。课前,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做到这样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上课主动学习。

二级是“重点预习”。

有两个要求:一是初步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要理解新课内容首先就要能找到重点、难点,这本身就是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可用红蓝铅笔轻轻画线,或在重要字词下面点上点,轻轻画线的原因是便于学习、复习时更改。二是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思路。如果能长期坚持预习并与课上老师强调的内容相比较,会很快提高自己的预习水平。

三级是“问题预习”。

有两个要求:一是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联系起来系统化;二是对重点问题有自己的初步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问,善于把问题系列化是善于学习的重要表现。

四级是“解析预习”。

有三个要求:一是分析能力。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对事物能深入分析,这本身就是一个人学业和事业的进步,甚至是开拓。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会抠书的过程,能自己抠得进去,是很可贵的。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少应学会运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课本上简单习题自己应能解决。三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可以把自己的看法、体会,用简练的文字在书上做些批注(可用自己惯用的符号),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级是“探究预习”。

有三个要求:一是能形成学习专题。例如学习三角函数公式时,形成三角函数公式关系表、三角函数运用经验集锦等,使学习具有研究性。二是对专题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新见解、新思路、新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三是善于和教师、同学讨论,善于合作学习。

预习是孩子轻松学习的法宝。预习可以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率,增加自信心。父母要重视孩子的预习,像督促他们做作业那样督促他们做好预习,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快乐起来。我的建议是:

帮助孩子做好物质上的准备。预习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一定要有课本,还要有一些参考资料等,这是做预习的前提。父母首先要做好这些物质准备,让孩子安心预习。如果朋友、亲戚有孩子刚刚升上了高一级的年级,父母可以找他们借阅课本,这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他们的课本上一定有学习中做的笔记,而这些笔记在孩子预习的时候能起到解惑的作用。如果没有办法借到,还可以买新的,此时绝不能吝惜这一点小钱。

积极回答孩子的提问。预习是对新知识的自我学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理解不了的,或者一知半解的知识点。此时,父母不能武断地训斥孩子,数落他们笨,那样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预习也就难以坚持下去。预习中遇到问题,孩子一定急切地需要帮助。如果此时得到父母的及时辅导,趁热打铁,他们的预习效果就会好很多。因此,对于孩子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父母要积极回答,如果自己确实不会,就让孩子记下来,让他们第二天上课时注意听讲,自主寻找答案。

教会孩子一些预习方法。我们强调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不是说每次课前翻翻书,大致浏览一下就算完事了。其实,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学习环节,预习也是讲究方法的,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有效的预习方法,以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比如,让孩子在寒暑假时就开始进行学期前预习,了解本学期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在学习新单元之前对新单元进行阶段性预习,理解新单元知识的大致脉络;进入新课前还要对本课进行详细、深入的预习,找出并理解本课的重难点,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等等。

引导孩子结合实际预习。一是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好时间的具体安排。二是要帮助孩子选择合理的预习水平,因为高水平的预习是建立在低水平预习的基础上的。实践证明,有的孩子在困难学科上坚持一段时间的一、二级预习,就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对于自己非常喜好、学得又比较好的科目,在不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的情况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预习的水平应适当提高一些。

指导孩子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预习。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预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比如,语文预习重在基础知识和阅读,数学预习重在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外语预习重在阅读和语感,等等。

复习:让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的基本规律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可见,巩固是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人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发展均如此。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巩固、强化经验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复习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复习,就是让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

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反复学习,它是预习、上课学习后的再学习,是一种巩固性、深入性、发展性的学习。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考了一个好分数,就说明他们的复习已经做得很好了。其实不然。

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当今的考试形式与过去没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文科考试,依然大量考察孩子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因此,有时候只要孩子肯花心思临时抱一抱佛脚,要考个较好的成绩还是有可能的。不过,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父母应该看得更远一些,要清楚地认识到,靠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只是暂时停留在孩子的大脑表层,孩子并不能深刻地理解,考完试之后马上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今后的考试将越来越注重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加大考核知识迁移题的分量,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靠考前死记硬背获得高分将越来越行不通。父母必须纠正孩子的不良复习习惯,帮助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们一般说复习,主要指的是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课后复习的内容主要是当天学的知识,复习的多少和水平也多是自主安排。如果是学过较长时间,集中一段时间对较多的知识进行整体复习,叫系统复习,如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总复习等,这种复习大多是在老师指导下,有要求、有安排的复习。课后复习是做好系统复习的基础。

预习时,是孩子初步接触新知识,不可能全部深入理解。上课是教师主导下的活动,难以符合每一个孩子的水平,有些孩子会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这样,完整的、深入的理解任务,就落在复习上了。

通常情况下,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堂上的学习,孩子基本上理解并记住了课文知识。而课后的复习,实际上是对已学知识的全面温习。复习的过程,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习过程,而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加深理解,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这个层面上说,复习就是把书面上的知识深深地刻入脑海的过程,是把他人的智慧转化为自我智慧的过程。

复习贵在深入,对基础知识、中心思想、变化关系,要能深入分析,有自己的理解,有新的看法和想法。学习最忌讳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对重点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钻研得深一些、透一些。

做好复习,有一定的程序,程鸿勋教授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了适合孩子需要的复习五级标准。这里介绍一下各级水平的要求和具体操作:

一级叫“巩固复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复习的基本任务。怎样搞好巩固复习呢?正确的做法是:要做好学习回想,又叫“尝试回忆”,就是开始复习时,先不看书和笔记本,而是把课上学习的基本内容回想一遍,有顺序地、扼要地回想一遍。只要认真做,人人都能做到。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培养思考习惯。第二,巩固学习的知识。第三,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习水平。

二级叫“重点复习”。

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狠抓基础。我国基础教育多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功就是强调打好“双基”,即打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教学。狠抓基础的重点复习,有两个方面:第一,对重点知识有自己的深入理解;第二,在有深入理解的愿望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看课本、笔记、参考书。二是善于请教好问,养成请教好问的良好习惯。第一,要重视问,及时问;第二,要敢于问,主动问;第三,要有思考地问。

三级叫“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是单元系统复习、阶段系统复习、考前系统复习的简称。一般是由老师的指导,有复习大纲、复习检查等。做好系统复习有两个要求:一是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和系统上掌握知识,培养概括能力,可以采取批注法、写提纲法、比较法(常用列表比较)、图示法(常用结构图、流程图等)及列表法(常用分门别类列表)等。二是要熟记知识系统。无论是批注、提要,还是图表,既然是自己动了脑筋找到的知识联系,就一定要有意记忆、记熟,要求把全章节的知识系统全背下来,背熟,并能自然地表述出来。

四级叫“经验复习”。

有两个要求:一是深入、系统学习。复习后,在内容、程序、书写等方面,自己有什么好经验要总结出来,发扬下去。经验系统化就是能力。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地选一些题目试试,搞清楚各类习题所要考查的内容,这样做可检查自己学习、复习的效果,也可提高对知识完整性和系统化的认识过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应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