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768900000009

第9章 你的直觉不一定是对的——社会信念与判断(2)

专家的板砖就比百姓的硬吗——权威效应

航空工业界里,有一个现象叫“机长综合征”,说的是在很多事故中,机长所犯的错误都十分明显,但副机长没有针对这个错误采取任何行动,最终导致飞机坠毁。

一次,空军将领乌托尔·恩特要执行飞行任务,但他的副驾驶员在飞机起飞前生病了,于是总部临时给他派了一名副驾驶员做替补。和这位传奇的将军同飞,让这名替补驾驶员觉得非常荣幸。在起飞过程中,恩特哼起歌来,并用头一点一点地随着歌曲的节奏打拍子。副驾驶员以为恩特是要他把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但他还是把操纵杆推了上去。结果飞机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桨的一个叶片飞入了恩特的背部,导致他终身截瘫。事后有人问副驾驶员:“既然你知道飞机还不能起飞,为什么要把操纵杆推起来呢?”他的回答是:“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权威效应。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者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权威人士往往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权威效应有积极的一面,积极、上进的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例如,树立权威人士做群众的好榜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请权威人士担任形象大使,负责环保、节能、关爱生命、如何急救等有意义的公益宣传,会在大众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权威效应也有其消极、颓废一面,应该杜绝和制止。例如,很多消费者迷信权威人士的广告推荐,结果买到的却是具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不仅损失了金钱,还影响到人们的心情,甚至是健康。因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擦亮双眼,理智思考,不要让权威成为遮盖事实真相的工具。

权威对普通人的影响力要远超出常人。崇尚权威,迷信权威人士,成了社会大众的一个普遍特征。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由于学识有限,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因而盲目相信权威的意见。他们其实不在乎“说了什么”,而是在乎说者本身的权威地位。

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权威效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它的消极影响。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世界级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所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期间,他发现有不和谐的声音,本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便停下来重新演奏,可还是感觉不对。他认为是乐谱有问题,但是,在场的所有评委都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由一批音乐大师组成的权威评委,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短暂的安静后,评委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古往今来,那些君主枭雄、宗教领袖,乃至市井中有号召力的人,他们的号召力正是来源于对大众心理的权威控制。只有不迷信权威,我们才不会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只有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才能成为真的勇士;同样,只有不迷信权威,科学才不断进步。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伟大天文学家,创立《天体运行论》推翻了地心说;罗巴切夫斯基,俄国天才数学家、喀山大学教授,推翻传统几何学,非欧几何学创始人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美国杰出物理学家,推翻了力学假说和以太论。

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不同的两个铁球重的先落地的观点,并提出了崭新的观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处下落则会同时落地。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分裂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但只几十年,用于发电的核电站就问世了。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以后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提出相对论,为科学界开辟了一个新视野。

我们应该明白,权威者也是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对权威言听计从,我们就永远无法进步。

为什么我们很难重建对别人的看法——信念固着

一个年轻的乞丐,终日懒洋洋地斜躺在地上,在他面前放着一个破碗,旁边还放着一根讨饭棍。每天都有很多人从他面前经过,有的人见他可怜,就在他的破碗里丢几个硬币。一天,一位律师找到乞丐,对他说:“先生您好,您的一个远房亲戚不幸去世了,留下了3000万美元的遗产,根据我们的调查,您是这笔遗产的唯一继承人,所以请您在这份文件上签个字,这笔遗产就属于您了。”一瞬间,这个人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了富翁。

一位记者采访他:“您得到这笔3000万的遗产后,最想要做的是什么事呢?”这个人回答说:“我首先要去买一个像样一点的碗,再去买一根漂亮的棍子,这样我就可以像模像样地讨饭了。”

故事很可笑,但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理论支持体系,那么有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这就是“信念固着”。

过年回家,小小的村子里热闹非凡地迎接一只只“金凤凰”还乡。李娟带着她在县城做公务员的老公走亲戚串朋友,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另外两个人的到来让她的好心情完全消失,村东头老刘家的闺女刘二丫回来了,而且是从省会开着房车回来的。村里人哪见过这么气派的汽车,纷纷前去参观,赞叹不已,李娟的老妈也扔下闺女姑爷赶过去凑热闹,这让李娟很不高兴。特别是看到刘二丫的名包名表和她那个衣冠楚楚的老公时,李娟更是火大了,连年夜饭都没吃好。要知道,她李娟才是这村子的一枝花,学习好,能力也强,凭什么一个相貌平平,名字土气的丫头能钓到“金龟婿”,而自己只能找个“经济适用男”。

李娟对刘二丫的看法就是一种信念固着,她的困惑在于她的信念:刘二丫从前比自己差,就应该一辈子不如自己。可见,重建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敞开心扉地悦纳他人,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韩非子·说难》里记录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大雨淋墙,儿子告诉老爸要提防盗贼,邻居也这样讲。当天晚上家中果然失窃,主人觉得,他的儿子太聪明了,而邻居则有可能就是窃贼。这就是“智子疑邻”成语的由来。

由于主人信念的固着,儿子说要防盗,就成了儿子聪明的凭证,而邻居说要防盗,就成了可能犯罪的“证据”。

可见,信念固着既能够影响一个人本身的发展,又能影响人们对他人和世界的看法。那么,如何才能利用信念固着,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呢?

世上没有什么准确的预言,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虽然失败了几千次,但他还是坚持尝试,因为他始终相信“可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办到。

人们一旦为某种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就会长期把它当成“信条”去执行。如果你的信念本身就是错的,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一条道跑到黑,既浪费时间,又会错失很多机会,还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信念,并且把它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去检验,可行,就坚决执行;不可行,不妨改良变通。

加拿大伯塔省有一名叫斯考吉的高中女生。为了实现自己到25岁会成为百万富翁的誓言,斯考吉从小就喜欢看比尔·盖茨的书,研究《财富》杂志每年所列全球最富有的100个人。她发现,那些最富有的100人中,有95%以上的人从小就有发财的欲望,57%的全球巨富在16岁之前就想到开自己的公司,3%的全球巨富在未成年之前至少做过一桩生意。于是,她得出结论,要致富,就必须从小培养赚钱的能力。在赚钱方面,斯考吉选择了投资股票。很多投资股票的人不是盯着电视就是盯着报纸,因为这些媒体都有对股市的直接报道,但斯考吉并没有选择这种直接的途径,而是根据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数量判断该股是抛售还是买进。例如,她专盯一家钢铁企业的股票。当这家企业股票下跌到4美元以下时,某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便多起来,过一段时间,股价又涨了回去;当这只股票涨到8美元左右时,该证券营业部门口的摩托车又会开始多起来,接下来,该股必跌。期间,她调查发现,该企业的工人们不愿意看到工厂的股票下跌,所以每次股价太低时,他们就自发去买进一些股票,从而带动股价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位后,工人们又抛售股票,致使该股下跌。就是这样,斯考吉借助工人们往返证券营业部的摩托车数量的变化,抛售或买进该股票,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斯考吉懂得灵活变通,审时度势,借助他人之力,为自己获得了不少的财富,这都是因为她懂得改变信念固着。

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心理构造,因此,建立正确的信念,并将其放到实践中检验,改变你的信念固着,我们才会发现社会的美,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中行走得更加坚定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