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768900000042

第42章 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么——社会心理学与教育(2)

3.广告误导儿童的消费,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广告会刺激儿童购买欲,并通过儿童来影响父母的购买行为。有调查结果表明: 孩子对家庭消费的平均影响力已超过 25%;在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方面,孩子的平均影响力约达60%。他们太容易受广告的影响,电视广告轻易地操纵着儿童的想法和喜好。在广告的影响下,他们只想通过消费满足自己的愿望,提高自己在伙伴中的地位、威信。大众传媒,尤其是广告,不仅刺激儿童消费,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对暴力的崇拜,增加儿童暴力行为

影视文艺作品中常常拿黑社会、黑势力、流氓、打斗、施暴作为渲染的噱头,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作品的卖点;网络游戏中风起的枪杀等都大大激起了儿童的暴力倾向。此外,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并非是杀人,放火,流血等,任何有明显而具体的语言或行为去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的情景均属暴力。语言暴力,武器暴力,肢体暴力均为暴力的展示方式。传媒中渲染的暴力或“软暴力”,容易给儿童造成错觉,以为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另外儿童还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容易模仿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情节、手段。

5.对性题材的滥用

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大众传媒无一例外地在其内容上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性题材,从原先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到后来的大胆挑逗,再到现在泛滥的亲吻、抚摩、器官展示。如果说在“欲说还休”阶段还讲究些许唯美色彩的话,现在对人体器官的夸张突出,已经让人感觉到彻底的低俗,但即使是这样,大众传媒似乎还担心不能吸引观众持久的关注,连卖牙膏、汽水、奶糖的广告统统都用上了性暗示。这种情况不仅在以普通大众为定位对象的大众传媒中存在,而且还在向似乎更为理性和科学的学术杂志中蔓延。

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前了人们生理的成熟期,再加上大众传媒有意无意的“性刺激”,强化了青少年的性幻想,但没有合适条件承载的性刺激是令人担忧的。

说到底,大众传媒无法避免商品规律的影响。为获得商业利益而不可避免地有媚俗倾向,使得大众传媒承载的信息难免鱼龙混杂、良莠难辨。电子传媒的形象性、直观化使今天的儿童习惯于“看”而怠惰于“想”,“眼球文化”带来的是思想的浅薄和思考力的下降。电视瘾、电子游戏瘾、网络瘾毁掉了孩子的学业前程和身心健康,色情黄毒、暴力犯罪使花季少年迷失本性、堕入深渊。

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大众传媒日益繁荣,各类信息铺天盖地地袭来,让大人都措手不及,更何况是辨别能力尚弱的孩子,以前他们学孙悟空,现在年纪轻轻学人谈恋爱,不知道以后他们还会学什么。到底谁在教育我们的孩子?这的确是个问题。

古人为了给孩子营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孟母之迁”,而现代人迁到哪都逃不出高科技的“地盘”,即便一般过了大众传媒的影响,也会有更多更庞大的外界信息不分门类的进入孩子的头脑,这就要我们帮助筛选,教育指引孩子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红领巾、绿领巾——谁分流了我们的孩子

“我是一名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我就读的中学管理不是很严格,属于普通中学。初三总复习时,我们年级分了快慢班。开始时,我也怕分到慢班,就和同学们一样加紧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放松,后来如愿以偿被分到快班。

“分到快班感觉很不一样。分班前,我们班许多不学习的同学上课总是捣乱,老师没法管,课都上不好,一些想学习的同学都没办法安心学习。不爱学习的同学又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硬着头皮像“听天书”一样听课。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无法受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教育。后来,学校决定分班,这给了许多和我一样的同学一些压力,迫使我们努力学习。分班后,在快班,老师不仅加大作业量,课堂容量也增大了,而且通常只讲难题,不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地讲所有题目了,但是课堂纪律很好,没有一个人捣乱。这样,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所学所练也是适合自己的拔高题,分数提高很快。慢班相对轻松,作业少,老师所讲所练,多为基础题。基础分抓牢了,成绩自然也不差。”

“我是一个初三的学生,我们学校也分快慢班,我就是快班的学生。可是,我并不觉得分快慢班是一件好事。有的同学因为几分之差与快班失之交臂,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思想障碍,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心态也变得不健康。我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这种情况。自从以2分之差被分到慢班后,她变得沉默寡言,原来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但分班后她却一直躲着我,路上见面都不打招呼。听说在他们班,她也总是自己戴着耳机坐在角落里,画着奇怪的图画,谁也不理,仅仅一年,成绩就已经掉到慢班中下等水平了。老师、家长都非常头疼,但是没有办法。虽然她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一个快慢班就对她产生了这么大影响,可是,如果不分快慢班呢?她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这是两个中学生对于学校分快慢班后自己的一些真实体会。快慢班现象在如今的中学里可谓比比皆是,并不罕见。这种现象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因为分快慢班之后,慢班学生认为木已成舟,不愿再学。慢班的教师认为反正是慢班,教差了也无所谓,学校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而快班的教学质量也不理想,因为快班的师生认为自己在快班,无论如何都比慢班强,缺少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根据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的社会现象很多:个别省份的几个小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让优等生戴红领巾,差等生戴绿领巾;学习好的同学坐前边,学习不好的同学坐后边。虽然分快慢班的现象人们已经被“胁迫”着见怪不怪了,可是这种赤裸裸的标签会不会给孩子成长造成阴影,又是否真能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很多人忧心不已。

像这种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将不同的师资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就是能力分流。快慢班的分班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是一种能力分流的隐藏形式。这种能力上的分流可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这种能力的分流无疑会使学习差的学生的劣势情况雪上加霜。学习差的学生(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原因,在入学之前家里一般不会为其提供适当的学前的教育,比如阅读一些书籍和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另外,对于针对孩子们的补习班和一些特长班也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为孩子们提供;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不太可能为孩子提供这种教育条件。因此,能力的分流与教育不平等息息相关。于是许多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对应原则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那些学生来自不同社会层级的学校中,学校对不同社会背景的小孩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因为如此,社会层级代代相传。

武汉天才少年因为自幼爱看《新闻联播》和《参政消息》,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过百余篇重要见解性文章,肩挂五条杠臂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尽管孩子父母强调孩子的教育完全是顺其自然,但是学校将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给予超出其他同学的身份“标志”,这让身肩重任的五道杠少年有多少沉重的压力?又让那些普通的孩子们情何以堪?

能力分流现象的缔造者是学校制度,是家长观念,更深层次说是教育体制中的弊端,也是社会观念错误引导的结果。而能力分流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那些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在未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时候,就被外界强行分流成“优等生”和“差生”、“卓越”和“平凡”,而失去了自由绽放的权利。

也许牡丹和芍药可以按季开放,但是像仙人掌这样成长周期比较漫长的花就不能算花了么?仙人掌的美丽就在于它能够经得起岁月的磨炼,又能够平凡地盛开,这不也是一种伟大么!世界上没读大学也能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数不胜数,他们算不上是优等生,但是他们做了很多优等生几辈子都做不出的业绩。那些忙着将孩子能力分流的组织或个人,如果真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请不要用一时的“成绩好坏”来扼杀孩子的成长。

告诉孩子“你很不错”——要鼓励我们的孩子

一个访谈节目的嘉宾在谈到孩子教育问题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喜欢现在很多人都要求孩子做最棒的,或者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如果一直这样讲的话,可能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发现人外有人,他会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和茫然。我从不误导我的女儿,我不会告诉她‘你是最棒的’,因为事实是她真的不是最棒的,比她强的人太多了。但是我会告诉她‘你很不错’这样既鼓励了她,又不会让她有错误的认知。其实有谁一辈子都会做到最棒呢,健康平凡快乐不是也很不错么?”

这位嘉宾的做法是明智的。我们除了要学习他平淡如水的哲学观之外,更要学习的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鼓励艺术,“你很不错”,既能够给女儿正确的鼓励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成长压力。

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如何鼓励更是一门技巧。

在大院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破旧的汽车,院子里的孩子们吃完晚饭便会跑出来,攀上车厢蹦蹦跳跳,吵嚷声震耳欲聋。大人越管,孩子们跳的声音越大,大人们见此情景,只有无奈地摇头。这天,院子里新搬来一位王老师,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今天比赛,看谁蹦得最响,奖玩具手枪一支。”孩子们欢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胜者果然得到玩具手枪。次日,王老师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一块巧克力。”孩子们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稀疏而微弱。第三天,王老师又对孩子们说:“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两粒。”孩子们闻言,纷纷跳下汽车,都说:“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得了。”

王老师抓住了儿童的心理,在正面教导无法收效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收到了奇妙的效果。王老师取胜的原因在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引起成人的注意。至于采用什么方法,造成什么影响,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逆反心理,如果对他们采用强制的办法,只会强化他们的表现欲,引起他们的行为对抗。王老师的安排,意在消除孩子逆反的根源,避免心理诱导过程中出现新的干扰。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孩子。因此,在教育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定孩子天真幼稚的行为,应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的创造力:“你真行!我小时候可不如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鼓励更应多于批评,孩子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快,也会把家长当做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然而,关于鼓励孩子的艺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能拿捏好。

当我们回首童年的时候,会发现老师当年的赞美之词大都千篇一律:“非常好”、“你真聪明”。听惯了、听腻了,也就谈不上激励作用了。然而,当老师偶尔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反而能激发我们心中上进的欲望。

当前,不少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希望通过不竭的鼓励,让孩子天天向上。于是,各种表扬、奖励,充溢着孩子的生活。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

某班有个“差生”平时听惯了批评,就根本不当一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班主任一开始就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进行了表扬。起初这个学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还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骗自己,名义上是表扬,实际上就是让其注意这些方面,不让其再捣蛋,这分明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后来他一听到表扬就反胃,就大为恼火。

有时候,一味赞美并不一定能起到鼓励作用。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世界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超出这个尺度,事物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要给予鼓励,同时,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同样需要鼓励。

12岁那年,年少的里根在家附近踢足球,一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玻璃。邻居对里根说,我这块玻璃是块好玻璃,花12.5美元买的,你把它打破了要赔偿。那是1923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里根没办法,只好回家找爸爸。爸爸平和地对里根说,玻璃是你打碎的,那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里根照办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通过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后来,里根成了美国总统,在回忆录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这次惩罚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在知道打破玻璃的那一刻,爸爸没有选择责骂,而是以“合理的惩罚”形式鼓励了里根。如果里根爸爸当时说的是“你这坏小子,谁让你这么淘气了,真是个坏小子”,那么受着这种教育长大的里根可能也不会有机会成为美国总统吧。

在孩子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或者做了好事时,告诉他“你很不错,下次继续努力”。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是做了错事时,告诉他“别灰心,其实你很不错”。正确鼓励孩子是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作为家长与师长都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有效途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鼓励,多一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