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768900000032

第32章 你在和谁谈恋爱——恋爱关系(1)

初恋那件事小么?何以让人念念不忘——恋旧心理

2010年盛夏,一部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赚了个盆满钵满,赢足票房和奖项的同时更让观众疯狂飙泪。尽管影片在圆满中结局,而在真实的生活中初恋这件事却多不尽如人意。

小米在和男友分手六年之后,仍然很迷茫。她尝试着新的恋情,也努力地去了解,去发现自己眼前这个新的男友的优点,去一点点磨合……相处久了,小米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不知不觉地去拿现在的男友与前男友相比较。她觉得以前的男友是“贴心小棉袄”,而眼前这个男人简直就是不解风情的“闷葫芦”。小米曾说:“不是我不想忘,真的不是。感觉自己的灵魂被他抽走了似的,对他的念念不忘是无能为力的。”

只因为年少时在人群中望了他一眼,从此沧海难为水。多年以后,人们在KTV扯着嗓子唱着《爱的初体验》,仍感阵痛。当刘若英的《后来》响起,多少人记起当年的初恋。初恋到底是怎样一桩事,人们又为何如此动情,念念不忘?

这其实是人的恋旧心理在发挥作用。所谓恋旧,是指对过去事物强烈的留恋和依赖,孤雁尚念旧群,羁鸟尚恋旧林,池鱼也知思故渊。事实证明,人们的“恋旧心理”无处不在。因为恋旧,一曲乡愁让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恋旧,古人折柳把酒赠赋,长亭依依泪别;因为恋旧,人们希望人生若只如初见;因为恋旧,长辈们总喜欢拿出几十年前的老照片。

恋旧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主观讲,它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是一种心理机制。从社会的原因来看,飞速发展和变革,对人们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恋旧也成了一种特殊的行为机制。适当的恋旧可以帮助自己减压,然而,对“旧”的过分依恋也阻碍了人们追逐“新”的脚步。

文勇从小就擅长写文章,从班级黑板报到校广播站的稿件他都负责,甚至连政教主任的发言稿都让他改过,他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个“才子”。他把获的奖状和证书都放在宿舍最显眼的地方,以便自己和别人一进屋就能看见。毕业之后,文勇面试了几家出版社都没被录用,他一直觉得是自己没有遇到伯乐。有朋友劝他,“你也知道,我们是普通的民办学校,专业课都没人好好上,不然去进修吧,或者先找个起点低的单位先累积点经验”,文勇听后立马把从小到大在校获得的奖励细数一遍,就差回去把奖状全拿来了,那点“大奖”朋友这些年都看腻了,于是连饭都没吃就找个借口溜之大吉了。

文勇就是太依恋过去的荣誉,过分看重过去的成绩,从朋友的话中不难听出,文勇自己也能意识到自己不够专业,却不愿意改变,无论是提升自我能力还是降低择业标准。过去的光环实在太过耀眼,而对光环的依恋又让现实变得如此无奈。

人偶尔有怀旧的情绪很正常,但社会中有一些人过分地怀旧,就成了恋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情感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生活在当代,却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侠于天下,结果处处碰壁。这种过度的怀旧属于病态的社会心理现象。

恋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遁逃,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做真实。恋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失落的人喜欢回首过去,试图寻找昔日的安宁与情调。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怀旧情绪太强而引发病态恋旧,对其自身将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常怀病态恋旧情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如下的方法进行调节:

1.鼓励自己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事物,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学会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

2.学会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如果接受新事物有困难,可以在新旧事物之间找一个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造辉煌,不忘老朋友、发展新朋友,继承传统、厉行改革等。

3.充分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因此,也不应对怀旧行为一概否定,正常的怀旧还是要提倡的。

曾经接受的,此刻你正在给予,当令狐冲爱上任盈盈,当郭芙嫁给耶律齐,当纳兰容若娶了卢氏,旧时海棠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勇敢地去争取爱,承担爱。曾经被触动的旧的事物,此刻正在触动别人,泛黄的日记躺在陈旧的书桌上,等我们写下“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将人们的这种怀旧心理为我所用,像2010年虎年春晚打的就是“怀旧牌”,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商务应酬中,人们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叙旧来增进情感,进而办成事。因此,我们要学会灵活地“怀旧”。

死了都要爱,至于么——激情之爱

两个一见钟情的少年男女,不顾家族的世仇,偷偷相爱,并宣誓至死不渝。可是女人的家人让她嫁给另一个男人,眼见着爱人就要嫁给别人了,被现实所阻的两个人难舍难分,却不能相守。好心的牧师给女人一种可以假死的药,阴错阳差,男人以为他的爱人真的死去了,他挖开墓穴,对着爱人冰凉的嘴唇最后一吻,也服药自杀了。女人醒来,看着已经死去的爱人,没有选择独活,用剑刺向自己倒在了爱人的身边。

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情演义,经久不衰。在中国也有这样两个为爱殉情的人,他们叫梁山伯和祝英台。

日久生情的两个人,恨未能结为连理。于是两人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梁山伯忧郁而终,祝英台哀恸坟前,最后两人化为蝴蝶,比翼双飞,成为千古传说。

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种深情又极富激情的爱,就是激情之爱。

在社会心理学上,激情之爱是指两个人强烈地、无法控制地想要在一起的情感。深陷其中的人往往将其解释为“真正的爱情”,然而在旁观者看来,这更像是“头脑发昏”。

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人坠入爱河,但从未听说过有人坠入“友河”。与一般的人际吸引、友情,普通恋情不同,激情之爱是一种强烈甚至不现实的情感投入,它经常发生在一瞬间。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往往以飞蛾扑火的炽热情感奔向对方,会使人感觉到强烈的爱。

激情之爱是无法预计的,往往在一瞬间就会产生,毫无预兆,并且感觉到无法控制自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对方甚至无法考虑未来会怎样。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陷入这种爱情的人,感觉到对方让自己无法抵挡,甘愿为之放弃一切,他除了专注地上爱这个人之外,不再理会其他事情。这种感情或许与爱情本身无关,只是被当时自身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感情吸引,它剧烈而盲目,你甚至说不出喜爱的具体理由。

同时,激情之爱也是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越是被禁止,就越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试图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或尝试它。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肾上腺素与多种快感有关,过多的肾上腺素会使激情之爱愈加激情。

两位著名社会学家Hatfield和Sprecher曾制定了一个激情之爱量表,用来测量这种感情的浓烈程度,其中的题目有“如果离开你,我会感到很失落”,“对我来说,你是最理想的对象”等。

爱上陌生人,你大概会觉得像是电影中的情节,但绝大多数人会承认有过这种经历——一见钟情。甚至在实验条件下,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当实验者要求从来不认识的一对男女互相对视2分钟,或让他们进行自我表白,结果发现都会产生对对方的好感。而对视或握手这类行为更容易使那些相信一见钟情或“爱可征服一切”的人产生爱的感觉。总之,激情之爱混合着性吸引、生理唤醒、对身体亲昵接触的渴望以及对对方同等爱的回报的渴望等众多成分,当然还会伴随着对可能发生的关系破裂所产生的担忧。

近年来,年轻人双双殉情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情侣或因为相爱的双方却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同,或因为对方变心自己无法接受,还有仅仅因为两人闹矛盾拌了几句嘴他们就选择走向绝路。这些过激的行为都属于激情之爱的范畴,激情之爱是一种意愿性的行为,前提一:两人真心相爱,爱得越深激情越高涨;前提二:爱而不可得,苦苦的相思之情,最令人内心充满激情。司汤达说:真正的爱情属于激情之爱,直接的冲动,简单的爆发。所以为爱殉情等一些过激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但是激情之爱的强度太大,来势太猛,很难永久保持。这种情感完全建立在情感之上,而不会考虑到其他客观因素,所以更容易破碎,因为它更多是出于狂热而非理智的情感。

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或一个人陷入爱的旋涡之中无法自拔时,都会产生这种情感体验,他们会用失去理智的行为维护自己对爱的理解,但这种非理智的行为往往不能收到正面的效果,这也是激情之爱给人们造成的最大负面影响之一。人是情感动物,深陷爱情时往往会变得盲目和自私,但是人们也应该在深爱的同时,能够时刻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去分析爱和自身所处的情境,要让自己能够穿透爱的迷雾,看清楚爱的本质,而不应该因为某种激烈的情感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