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768900000002

第2章 见树又见林——认识你置身的世界(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另外一个人看到了,也跟着跑,结果整条街的人都在跟着自己前面的人跑,场面相当壮观,不清楚的人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除了第一个人,大家并不知道自己跑的真正理由,仅仅因为第一个人的奔跑就带动了其他人跟着跑。

为了追求一致性或者迫于群体压力,人们经常产生错误的社会信念判断而盲目从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处理群体对个人的误导?

从早年的《我爱我家》到现在的《爱情公寓》,情景喜剧颇受欢迎。剧情中出现笑点或者吐槽时,会出现一阵旁白式的笑声,它的潜台词是“这个地方该笑了”。 很多时候,有些情节的确有趣,我们随之大笑,但是,对于一些无聊甚至发闷的桥段,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笑出来。

一个人有着独立的思维能力,却为什么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该如何让事情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研究人们如何认知社会、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的学科,就是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问。

你精心地准备着一次重要的工作面试,并为此背诵了自我介绍和对工作经验的描述。你让理发店内最好的发型师给理了头发,把西装熨烫平整,把皮包擦得很干净,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并提前把手机静音。面试时,你有力地与面试官握手并保持微笑,在面试过程中让自己看起来精力充沛且专业沉稳,尽管你平时和朋友在一起时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想要控制别人对我们的印象。这种行为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与他人的交往,从而获得理想结果。你的目标就是要获得这份工作,由于你“自我表达”的表演成功,面试官也不会再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而是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面试的情境中。

你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都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

当我们为一次约会而特意洗车时,或者牢记在工作中不能吃零食时,我们都是在控制自己的外在行为以建立我们希望留给他人的印象。

人们之所以会如此有意识地表达自我,是因为人们相信“我真的很不错”,并为此深信不疑;但有时,连续的挫折也会让你感到无助并形成自我妨碍,直到有一天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你终于发挥出自我效能,找回了自尊。不过在这之前你仍然会告诉自己“我的失败只是一时的,而别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真的不行”。

尽管我们尽力把最美好的一面“表演”给别人,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看待别人的“表演”往往没那么宽容。

你看到一个不如你的人在你之前涨了工资买了房,就会心生妒意,因为你有“刻板印象”,受社会影响,你对那个人的看法已经定型;当你看到一个衣冠不整的人时,你不会考虑他刚从人多的公交上挤出来,而是会把他当成一个邋遢的人,“首因效应”让你只关注对人的第一印象;当你听到一个以前的同学酒后驾车出了事故时,可能会想“我早就知道,他那么爱喝酒没什么好下场”,这些都源于你的“事后聪明式偏见”。

不管我们戴着怎样的眼镜看别人,我们都和别人息息相关,我们用态度和行为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同样被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自我和别人形成群体,于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又成了一门学问。

为了追求和大家一样,人们不停地赶时髦,相信专家和权威的话就是真理,认为大家做的就是正确的。于是别人报考计算机专业你也跟着报,别人开网店挣了钱你也跟着开,别人抢盐你也跟着抢,你盲目地跟风从众,被一致性和权威性“统治”得不亦乐乎。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害怕被团队孤立,所以你宁愿和大家一起学抽烟,加入“烟友”大军,尽管你知道那有害健康。

你发现在一个团队中,少数人总是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你发现大家一起做决策的时候,总是做出相对个体决策更保守或更冒险的极端决策;你发现有亲缘或是地缘关系的人更亲近;你发现原来有业缘的同行不一定是冤家;你发现美丽的收货小姐在用“留面子技术”忽悠你“先生,这款中高档的产品性价比更高”;你发现原来和别人融洽相处的方式是可以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的“登门槛”;你发现你的领导在用“暗示效应”让你和同事们工作更加卖命。

然而不管怎么样,事情总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于是我们用赞美的方式去讨好别人,多次在别人面前表现了和人友好相处,说别人爱听的话、做别人爱做的事以求亲近。我们遵守社会规范不横穿马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合作伙伴互惠互利,在办公室做一只“蘑菇”以养精蓄锐;我们注意同事间的距离以保持办公室和谐,努力改善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来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友好相处……了解了这些玄秘,我们发现这个社会原来很美好。

社会心理学,解析社会焦点事件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专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世界,原来如此。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

葛兰·道门说:“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的潜能,聪明和愚笨都是环境的产物。”可见,社会环境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安徒生的童年是在丹麦一个叫奥塞登的小镇上度过的,他家境贫困,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女,祖母有时甚至要去讨饭来补贴生活。他们的周围住着很多地主和贵族,因为富有,这些人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们讨厌穷人,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独而寂寞。父亲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对安徒生的成长不利,但是他从来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这种焦虑,反而轻松地跟安徒生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父亲陪儿子做各种游戏,闲暇时还讲《一千零一夜》等故事给他听。虽然童年没有玩伴,但有了父亲的陪伴,安徒生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

除了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外,周围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父母要特别留意孩子身边的人。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就是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样,社会环境也深深作用于群体。当很多人在一起进行讨论时,人们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作出妥协:要么少数服从多数,要么服从专家的权威,但是讨论的结果往往不一定是正确的。群体成员一起做决策,也很可能产生群体极端化,人们会更倾向于做出更冒险或者更保守的决定,因为是很多人一起承担这个风险。当很多人在一起时,有可能人多力量大、众志成城,但同时也会产生相互依赖和推诿,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

可见,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体与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后果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映射出人们玄妙的社会心理。

比如在说服他人方面,达到同样的结果所采用的说服方法可以截然不同,而看似相同的结果也可能有本质上的不同。

“进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容易接受对方更高更大的要求。“进门槛效应”启示我们,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向他人提出要求,事先应对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真分析、考虑,不能一下子向别人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欲速不达或事倍功半。在说服别人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个心理效应。

与之相反,在生活中,一个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小要求,那么这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被对方轻易地接受。这一现象与“进门槛效应”恰好相反,因而人们称其为“反进门槛效应”,也叫留面子技术。“反进门槛效应”的产生与心理反差的错觉效应密不可分。大要求与小要求会引起心理反差。一般来说,要求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心理反差就越大,给人的错觉也越大。正如鲁迅说的,“你要求在墙上开个窗户,大家都反对;如果你提出要扒开屋顶,大家就同意在墙上开窗户了”。因为开窗户这个小要求与扒屋顶这个大要求相比差距很大,大家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免除了扒屋顶的麻烦,便答应了开窗户的要求。

社会环境与个人和群体的相互影响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体受到来自社会的误导信息和群体压力的威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影响到群体和整个社会的价值,最后再反作用于个体。比如,一个人看到卖羊肉很赚钱而且社会舆论也在广泛宣传“羊肉很赚钱”,于是他开始了养羊的准备,买羊羔、学习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很多个体都这么想,致使养羊的人太多,而社会上又有一些肉制品出现了质量问题,造成羊肉滞销。当初的个体开始产生抱怨,导致群体产生抱怨,最后相关社会宣传也朝向了反面,个体受之影响更觉得“没法活了,一点转机也没有了”,很可能把羊给低价转出或者干脆自己杀了吃肉,并从此产生对饲养业的恐慌,三五年之内连猪都不敢养了。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影响与个人群体互为因果。要想达到“多赢”,任何环节都要兼顾。个体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知,不盲目跟风,在出现问题时积极面对和解决,这样才能保持群体和社会的良性走向。同时,当社会风气良好时,群体和个体也会变成活力细胞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美好。

我们都是社交动物——社会人的客观存在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私下她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相处时,难免也有一般家庭的争执。

有一次,他们夫妇又吵架了,阿尔伯特愤而回到卧室,并且关上了门。事后维多利亚想想,知道是自己理亏,就在房间外敲门,打算向丈夫道歉。

“谁?”维多利亚在敲门后,听到丈夫这样问道。

“英国女王!”

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回音。于是,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

“谁呀?”

“我是维多利亚。”

可是对方依旧没有回答。

最后,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然后温柔地说道:“对不起,亲爱的,开门好吗?我是你的妻子。”

这回房门打开了。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扮演多种角色,既是办公室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还是社会的一员,人的角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我们都身处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无论是女王、妻子还是普通市民,我们都是社会人。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社会化让人把社会价值标准、角色职责等要求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方式,只有经历了社会化,人才有了社会交往的基础。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在家庭中的初始社会化、在学校中的预备社会化使人初步具备了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后,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就开始了,而这个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