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快乐才是福:老爸老妈不生病的智慧
19768600000005

第5章 养生为健康护航(2)

古人的节食箴言

一个人每天都要吃东西,所谓“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可是吃多少,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方面的健康论述有很多。

孔子主张“食勿求饱”、“节食安胃”。西晋《博物志》中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宜。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人们:“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又说:“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极渴而饮。”《养生避忌》一书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黄帝内经》中谈到古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就是“饮食有节”。《类修要诀》中说:“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诸子集成》指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这些论述均说明,古人已经发现节制饮食可以长寿,每餐过饱会使人短寿。这种认识非常正确,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老年朋友若要身体健康,请记住:吃饭八分饱。

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有些地方流行这样的谚语:宁可撑死人,也不占着盆。意思是说,即使你已经吃饱了,可是为了不占餐具,一定要把这顿饭吃得一点不剩才行。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科学的做法是“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剩饭占着锅没关系,把身体搞坏可就划不来了。

要想身体好,吃饭不过饱。大脑是无节制饮食最大的受害者。吃得过饱时,会使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

很多老年朋友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吃得过饱,精神恍惚,昏昏沉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吃得过饱,肠胃负担过重,血液都去支持肠胃了,从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得不到足够的能量维持正常运转,所以才会出现精神恍惚等症状。

科学家对大脑的研究发现,吃得太饱后,“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就会在大脑中快速增长,而这种因子恰恰是引起脑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长期“饱食终日”,这种物质在大脑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量时,大脑动脉就会硬化,而脑动脉硬化又是老年痴呆症的根本原因。因此,节制饮食,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除了预防老年痴呆症外,节食还可预防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等,这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均与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假如人不患病或者无意外伤害,可以活到110岁;若限制热量的摄入,则有望活到170岁,而且实施越早对健康越有益。

孝心叮咛

食后保健五法

老年人不仅要注意饮食卫生,也应注意食后的保健,如漱口、散步以及掌握食后各种保健常识。

老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常可引起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从而影响老人的健康长寿。注意食后保健,能有效地增强老人的消化功能,减少和避免消化不良现象的产生。

1.食后漱口

早在汉代,医圣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说明进食后漱口,有益于口腔清洁和牙齿坚固,且能保持口腔的湿润度,对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经常漱口还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漱口还可刺激口腔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漱口必须持之以恒,且每食必漱。每漱3~5遍,尤以淡盐水为佳。

2.食后不宜立即喝茶

饭后立即喝茶,会冲淡胃酸。又因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它进入胃肠道后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使之凝固,而影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故应在饭后半小时左右再喝茶较好。

3.食后不宜立即吃水果

进食后如马上吃水果,很容易形成胀气。因为水果中含有不少单糖类物质,极易被小肠吸收,若被堵塞在胃中,就会形成胀气,以致发生便秘。所以吃水果最好在饭后2~3小时,或在饭前1小时。

4.忌食后松裤带

有些人进食过饱,马上松解裤带,这会使餐后的腹腔内压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动度和韧带的负荷就要增加,此时容易发生肠扭转,引起肠梗阻和胃下垂,出现上腹不适等不良现象。

5.食后慢步走

孙思邈在强调食后摩腹的同时,十分重视散步,故云“出门庭行五、六十步”,“行一、二百步,缓缓行”。民间也有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进食后慢步行走,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增加胃肠血液营养的供应,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千万不可急步快走或登高跳跃,也不可食后即卧或坐看书画,否则,有损于健康。

——妙手回春

茶,抗衰老的佳品

饮茶,好处知多少

《神农本草经》中说:“饮茶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中医认为,饮茶有醒脑提神、清心爽肺、消食解腻和强心利尿等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常喝茶有助于防治血管硬化。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茶色素和茶多酚,能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增强血管的弹性,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脂肪肝、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等常见的老年疾病。

常喝茶有利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茶叶中的茶碱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常喝茶可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茶叶中的硅酸有促进肺结核愈合的功能。

常喝茶有益于防治糖尿病。茶叶中某些活性成分有很好地降低血糖的作用,但因其耐热性较差,常在热水浸泡过程中被破坏。糖尿病患者可取绿茶10克,用凉开水浸泡5小时,每次饮服茶水100毫升,每日3次,可降低血糖。

常喝茶还能防癌。日本科学家从绿茶中分离出一种茶酸,并证实它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且对膀胱癌和消化系统癌肿的治疗效果最好。茶叶中的茶多酚能阻止致癌物质亚硝酸在人体内的合成,并能诱导癌细胞自杀。

此外,常饮茶也有助于抗辐射和抗衰老,是老年养生的绝佳选择。

饮茶,要科学

我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是人们生活中最广泛的饮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的种类很多,作用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饮茶十分讲究,茶可以修身养性,有利于健康,是生活中的甘泉。

只有用科学的饮茶方法,才能使茶叶发挥应有的功效。

1.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茶叶品种。茶叶分绿茶、红茶和花茶几种。绿茶偏凉,营养丰富,可止痢降火,增进营养;红茶偏温,可提神益智,消除疲劳,温胃消食;花茶也偏温,可提精神。

2.不要饮用变质的茶,这是因为茶叶在存放过程中,受外界光、热、空气湿度的作用以及包装的密封、保鲜作用,其内含的营养素等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形成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其他化合物,使茶叶的色香味出现了不利的变化。时间越长,变化的程度就越深。这种茶外观晦暗,闻它不香,尝它不醇,饮后无回味。

3.选择好的茶具。应以陶器为好,瓷茶具、玻璃茶具也可,搪瓷茶具泡茶较差。茶具不宜过大,一般老壶较新壶泡出的茶香。

4.泡茶时注意不要用沸水,一般以70℃~80℃为好,因为滚烫的开水会破坏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减少营养价值。可待水烧开后,放置到合适温度再用来沏茶。茶叶不宜放太多,不宜喝浓茶,一般1杯茶放3克茶叶较为合适。

5.喝茶要适量,有胃溃疡的人不宜多饮茶;年老体弱者以少饮或不饮茶为好;不宜空腹喝茶;有失眠症的人睡前不宜喝浓茶;不宜喝隔夜茶,不宜喝冷茶。

孝心叮咛

老年人饮茶不宜浓

饮茶过浓,就会伤害身体。对于老年人来说,注意饮茶的浓度对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老年人经常性地大量饮用浓茶容易出现下列身体不适状态:

一、浓茶易稀释胃液,不利于消化。一个人每天正常分泌胃液是1.5~2.5升,这些胃液能够对一个人每天所摄取的食物进行合理消化。大量饮用浓茶后就会稀释胃液,降低胃液的浓度,使胃液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有的甚至还会引起十二指肠溃疡。

二、不宜于人体对铁的吸收。茶叶中含有鞣酸,红茶约含5%,绿茶约含10%。当人体大量饮用浓茶后,鞣酸与铁质的结合就会更加活跃,给人体对铁的吸收带来障碍和影响,使人体表现为缺铁性贫血。

三、容易产生便秘症。茶叶中的鞣酸不但能与铁质结合,还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块状的、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导致便秘症的产生,患有便秘症的老年人就会使便秘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