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19768500000035

第35章 孩子不生病,全家都有福——国医大师儿科门诊(1)

孩子生病,应该给妈妈吃药

大师手记

婴孩由于体质娇嫩,脏腑脆弱,抵抗力差,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更易为母病所感染,除了本身自病之外,还有所谓“母病及子”……《保婴撮要》:“生下半月旬内吐者,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弱,不胜药饵。”指出婴孩娇嫩,不能耐受药物的刚燥寒热的偏胜。所以“婴病治母”,在儿科领域是很重要的。

——班秀文摘自《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健康攻略

“婴病治母”是中医学在儿科中的一种独特疗法,即药物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达到给婴儿治病的效果。这里的婴儿指的是以母乳哺养为主,不满一周的幼儿。孩子在这个阶段,体质娇嫩,脏腑脆弱,抵抗力极差,很容易得病。与此同时,孩子的耐药性也非常弱,因而不能把药物直接作用于他们身上,只能通过母乳来间接治疗。

班秀文教授对于“婴病治母”颇有心得,他认为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是“只治其母”,另一个是“治母为主,母婴并治”。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如何选择,则需要根据母婴体质的强弱,致病因素的寒热虚实及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

班老指出:对于母体羸弱,气血两虚,乳汁少而稀薄,甚或夹杂酸味,致使婴孩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毛发不荣的情况,应当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的汤剂大补气血以调养母亲,等到母亲的气血充盈,乳汁多且甘甜浓厚,足够哺养孩子了,那么婴孩自然就会强壮起来。另外,对于母体感受温热之邪,火热偏盛而煎熬乳热,或者母体素来阳虚,或过食生冷而导致乳冷,以致因损伤婴孩脾胃而又吐又泻的情况,同样应当以调治其母为着眼点。对于乳热者,当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热凉血;对于素体阳虚乳冷者,当用附桂理中汤温中扶阳;对于因过食生冷而乳冷者,当用平胃散行气和胃,或用藿香正气散理气和中。

另外,班老还指出:如果孩子的病情较急,那么不仅需要治母,还要治婴,即“治母为主,兼治婴孩”。如果是由于母亲过食寒冷而导致乳冷,从而使婴孩吐泻频作,病势较急,那么既要让母亲禁食寒冷之品,内服温中健脾之剂,又要适当给病婴灌喂理中丸或保和丸之类的药物,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母亲自身没有病,哺养又适宜,婴孩外感热邪而发热、咳嗽,那么这属于婴孩本身自得的病,按道理应治婴孩,但由于婴孩体弱,不堪受药饵之苦,所以不但治婴,还要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的辛凉之剂治其母,使药力通过母乳的哺养,达到解表清热,宣肺止咳的目的。

最后,班老还提醒天下初为人母者,“治”并不仅仅治疗,还包括防病在内,因为一周岁以内婴孩的健康发育,主要取决于母亲对婴孩的保护,寒温是否适宜,哺养是否合理等问题。如果母亲疏忽大意,不注意季节的更替,衣被寒温不适,则往往容易感冒发热;如果母亲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腻之品,或哺乳失度,使婴孩过饱或过饥,都容易造成婴孩的肠胃病变。因此,“婴病治母”,不论是对手已病的治疗,或防病于未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养生无极限

在上文中,班老提到了许多古方,这里择其要者介绍给大家:

1.八珍汤

【出处】《正体类要》

【组成】当归(酒拌)10克,川芎5克,白芍药8克,熟地黄(酒拌)15克,人参3克,炒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食前服。

【功效】补益气血。

2.清营汤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

【用法】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3.藿香正气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炙甘草7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4.理中丸

【出处】《伤寒论》

【组成】人参6克,干姜5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5.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按摩、汤药双管齐下,根治孩子多动症

大师手记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为神志异常的表现,其实质是阴阳失调。分为阴虚阳亢、虚阳浮动两类……本病的治法为宁神定志,调和阴阳。

——贺普仁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贺普仁卷》

肝属木,应春气,性升发,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因此,当肝脏阴阳气血失衡,则功能受到影响……脾虚,土不养木,气化失司,湿邪停滞;肝血亏虚,血不荣筋,虚风内动,出现多动症状。

——方和谦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方和谦卷》

健康攻略

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动症,实际上全称叫做小儿多动症及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简称为儿童多动综合征,指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临床表现为与其智力水平不相称的活动过度,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和任性、冲动,以及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言语、记忆、运动控制等轻微失调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多动症的致病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轻微脑损伤,脑发育不成熟,工业污染,营养失调,家庭和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如鲁米那、苯妥英钠)等。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贺普仁教授将多动症的表现概括为四点: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他综合这四点表现,认为多动症属于神志异常的范畴,而其实质则是阴阳失调。可以分为阴虚阳亢与虚阳浮动两种类型。首先是阴虚阳亢,小儿生机旺盛,有“纯阳”之称,由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常感精、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因此,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不当,或他病所伤,最易形成阴亏的病理变化。阴亏则不能制阳,阳失制约则出现兴奋不宁、多动不安、烦躁易怒等症状。其次是虚阳浮动,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阴阳均未充盛。若先天不足,久病久泻,药物攻伐太过,阳气损伤,阳虚不能根于阴则外浮而动。

根据以上辨证原理,贺普仁教授认为治疗儿童多动症,就必须要宁神定智,调和阴阳。在临床上,常取百会、攒竹、心俞、譩譆、通里、照海、大椎、腰奇(经外奇穴,尾骨端直上两寸,骶角之间凹陷中)诸穴。他指出:“百会位于巅顶,可醒神聪脑;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镇静安神之效,为安神要穴;心俞、譩譆合用,功善养心定志;通里与照海合用交通心肾;大椎、腰奇通调督脉,平衡阴阳。”

百会、攒竹、心俞、譩譆、大椎、腰奇

以上穴位,可根据所在部位选择刺激方法,位于头部的如百会、攒竹,可采用按摩之法;其他部位如背部的大椎、心俞,腿部的照海,手部的通里,皆可采用艾灸疗法。专业中医师可用毫针刺法,手法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不便留针者,可毫针速刺。当然,对于体质较弱的孩子来说,建议全部采用推拿按摩法,这种方法虽然见效较慢,但是安全可靠,尤其适合家庭保健护理。采用按摩手法,以穴位有热感为度,根据子午流注每天按摩,直到症状彻底消失为止。

小偏方

儿童固元膏

【材料】黑芝麻7两、核桃仁0.5斤、阿胶2两、冰糖0.5斤、红枣1斤、料酒1斤。

【制法】黑芝麻洗净炒干炒香(有烤箱更好),放入研磨机打碎;核桃仁、冰糖、红枣分别打碎,阿胶先砸碎后打碎。以上材料放入盆中拌匀,加入料酒拌匀,盖上盖子,入大锅中隔水蒸;大火蒸15分钟后,改小火再蒸2小时即可;冷却后放入洗干净、无水的大瓶内保存。

【功效】补血、补肾,调理脾胃,有助于增强孩子体质。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治疗多动症国医大师各有妙招。与贺普仁教授的针灸疗法不同,方和谦教授采用的是汤药疗法,效果同样神奇。

2004年4月22日,方老接诊了一名13岁的男孩。据家长介绍,男孩于6年前发现爱吃手的毛病,偶有颈项抽动,病情逐年加重。2002年确诊为多动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理想,慕名找到方老。通过观察,方老发现男孩面黄无光泽,多眨眼,面、颈、项不自主抽动,双手指关节皮肤皲裂,舌质红绛苔少,另外还了解到大便二三日一行,食少挑剔。最后方老诊断为“内风证”,由肝脾不和、筋脉失养造成,故以健脾理气、祛湿通络为治,方药如下:

【组成】藿香6克,陈皮l0克,茯苓l0克,厚朴5克,炒谷芽12克,炒枳壳6克,莲子肉l0克,生薏苡仁20克,瓜蒌仁15克,桑寄生l0克,焦神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服1天停1天,10剂为一个疗程。

2004年5月13日复诊,家长代诉,药后患者头抽动次数明显减少,但孩子一段时间比较劳累、紧张,病情出现反复,抽动次数又有所增加,大便正常,进食仍然少。方老嘱用前方去掉瓜蒌仁,加白芍6克,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1天停1天。

养生无极限

儿童多动症大多是体内血少造成的,一定要给孩子吃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营养丰富的新鲜食物。饮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及适量脂肪,如瘦肉、鸡蛋、牛奶、大白菜、西瓜等。饮食以清淡为主,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补血的食物,暂时停掉鱼、虾,只吃各种肉类,蔬菜一定要保证。用红枣20粒、黑木耳6片,泡发后打碎做成糊,每天下午给孩子吃上小半碗,能滋阴、补血、除燥、通便,连吃3天后,改成隔天吃一次,孩子情绪稳定后停掉。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吃一些儿童固元膏,做好后每天早晚吃一次,一次小半勺。孩子血液充足,身体内部各脏器运转正常,燥火就不会产生。孩子内部达到平衡,多动症也就消失了。

五子镇咳汤,轻松治愈小儿百日咳

大师手记

百日咳又名顿咳,较为顽缠。我拟定五子镇咳汤治之。一般连服4~7帖可愈。方由天竹子、白苏子、车前子各6克,甜葶苈子4克,六轴子1克,百部8克,甘草3克组成。具有镇咳、降逆之功。疗程较短,药价亦廉。

——朱良春摘自《朱良春医论集》

健康攻略

百日咳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症,以夜间为甚,咳时面红目赤,弯腰屈体,涕泪交流,咳尾有鸡鸣样的回声,或伴呕吐,颜面浮肿,口、鼻、眼结膜出血等症。虽然国内目前对百日咳的免疫计划已经广泛展开,但在一些地区仍然非常流行。

中医通常将百日咳分为初期、痉咳期、恢复期三个阶段。由于该病初期与感冒相似,多数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故在临床上多为痉咳期的患儿。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可谓效果显著,不仅有很多古方,也有不少当代医家自拟方剂,朱良春教授的五子镇咳汤就为其中的佼佼者。朱老的这帖方子由天竹子、白苏子、车前子、甜葶苈子、六轴子“五子”,外加百部和甘草七味药组成,其中天竹子性平,味酸、甘,具有敛肺镇咳之功;白苏子药性温、辛,能够下气,消痰,润肺,宽肠;车前子性味甘、淡,微寒,可以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甜葶苈子性寒味辛、苦,归肺、膀胱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六轴子味苦,性温,能够平喘,祛风,止痛;甘草气微味甜,有清热解毒、祛痰止渴之功;百部味甘、苦,微温,归肺经,可润肺下气止咳杀虫。这七味药皆属于常见药,价格便宜,但相互配伍则具有镇咳降逆之功效,能够迅速消灭百日咳。

除了朱良春教授之外,近代其他中医名家也创制了百日咳的验方,收效同样可观,我们择其优者再为大家介绍几则:

1.百日咳方

【出处】徐小洲方

【组成】蒲公英30克,北秦皮10克,天竺子10克,炙百部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眼睑浮肿加冬瓜皮10克;汗多加麻黄根10克,咳嗽不畅加桔梗3克;痰多便干硬加礞石滚痰丸10克包煎;咯血加茅根30克。重型者:北秦皮剂量可增加到20~30克,天竺子改为15克,再加鱼腥草30克。

【功效】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

2.百龙汤

【出处】马莲湘方

【组成】炙百部、浙贝、南沙参、北沙参各6~9克,地龙、天冬、麦冬、化橘红、姜竹茹、鹅不食草、炙紫菀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如气逆较甚去紫菀加炙桑白皮、炒葶苈子各6克;咳痰黏稠,舌苔白腻,去南北沙参、天麦冬,加竹沥半夏、天竺黄各6克,咳久伤及肺络,见衄血、目睛出血者,去化橘红,加鲜生地9克、白茅根15克、生山栀6克;呕吐较剧者,加代赭石9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3克。

【功效】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

3.江氏止咳方

【出处】江育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