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大国医:30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养生绝活
19768400000026

第26章 程莘农:用针灸治病并不是一件难事

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医针灸领域被誉为“将针灸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提到针灸,程莘农是一座丰碑。他从医数十年,用一根小小的银针为数十万患者祛病祛疾,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程莘农提出,针灸取穴要“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取穴多少,应以“大、小、缓、急、奇、偶、复”为原则。持针强调“手如握虎,伏如横弓”,运针讲究指实腕虚、气随人意。

他不断对自己的针灸手法进行改进和完善,自成一家的“程式三才法”简巧利索,出神入化,以“进针快、穴位准、见效快”见长,在临床屡创奇效。他还先后应邀前往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讲学和考察,并多次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努力向国际推广针灸。他也因此在国际上获得较高声望,先后担任加拿大传统针灸学院名誉教授、美国美东中医针灸师联合会名誉理事、前南斯拉夫针灸学会名誉主席、挪威针灸学校名誉校长等职。

程氏三才进针法——程老自创的针灸手法

大师手记

扎针的方法有百十种的不同,我就认为三才法很适合教学,又进一步改进三才法,去掉了一些复杂的东西,所以把这种方法就叫改进的三才进针法。天、地、人叫三才,天在上面,地在下面,人在中间,叫天、地、人,我把扎针叫天、人、地,天、地,中间是人。

——摘自《中国纪录》

国医释读

20世纪70年代,针灸以成本低、无消耗、见效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程莘农教授在推广针灸疗法的同时,还不断对自己的针灸手法进行完善。他在元朝开创的“三才法”基础上,经长期总结、摸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手法,医界同行称之为“程氏三才法”。在针灸界,人们对这种手法的普遍评价是:进针快、穴位准、见效快。

程老认为,三才进针法最适合教学。在过去,中医扎针的方法有百十来种,学起来非常麻烦,学生不容易掌握。而三才法则把针灸简单化了,天、地、人叫三才,天在上面,地在下面,人在中间,他把扎针叫天、人、地,天就是浅,人就是在中间,地就是深,实际上就是“浅、中、深”,从而轻巧利索、准确迅速地将点穴、押指、穿皮、进针等融合为一体,在一两秒钟内快速完成,让患者没有任何疼痛感。

除此之外,程老又指出,针灸还有一大特点,即有双向性,这穴位既可以升血压,又可以降血压;既可以止大便,又可以通大便。并且,针灸也讲补和泻,顺着经脉进针就是补,逆着经脉进针就是泻。在取穴方法上,应以大、小、缓、急、奇、偶为原则,取穴的多与少则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所以在临床取穴时,他一般少至一两穴,多达十几二十穴不等。

健康回音壁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的联系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有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程莘农针灸处方精选

大师手记

要讲针灸的理论就是经络理论,经和络。……但是我们讲新的东西没有旧的东西多。比如我们现在讲神门穴,治疗安眠比较好;阴郄穴呢,治疗盗汗比较好;通里呢,治疗那些不说话,喉咙哑的病就比较好。

——摘自《21世纪中医现场·田原访谈录(第1卷)》

国医释读

从事针灸临床与研究工作数十年,程莘农教授总结了治疗各类疾病的取穴方法,现摘录几则,以供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1.中风后遗半身不遂

初起治疗取阳经八穴,上肢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为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阳经取穴,阳主动,意在恢复肢体功能。后期治疗取配阴经腧穴,协调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口眼歪斜

取睛明、四白、地仓、颊车。睛明刺法沿眼眶边缘直入0.8~1.5寸,忌捻转提插;地仓刺法透向颊车。

3.癫狂

取大陵、神门、内关、百会、四神聪保心宁神、开窍益智,癫证刺宜平补平泻法,狂证刺宜泻法。

4.痿证(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

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配阳陵泉、悬钟,通调经气,补养气血,濡润筋骨。本证疗程较长,同时配合皮肤针辅助治疗。上肢痿证沿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轻打扣刺;下肢痿证沿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轻打扣刺。

5.青少年近视

取风池、睛明、四白、合谷、光明、三阴交、太冲。

6.偏头痛

取头维、太阳、率谷、足临泣,疏解少阳,活络止痛。

7.单腹胀

取气海、公孙、足三里,健脾理气,散痞消胀。

8.糖尿病

取然谷、肾腧、三阴交,益肾滋阴生津。

9.急性腹泻

取天枢、中脘、足三里,振奋脾阳,健运止泻。

10.疝气

取关元、五里、曲泉、太冲,疏肝理气、止痛。

健康回音壁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则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它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的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小贴士

针灸疗法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中医治疗手法,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千万不要盲目尝试,以免发生危险。不过,如果了解一些穴位常识,可用相对简单、安全的艾灸疗法。

治疗颈椎病的“好医生”:针刀疗法

大师手记

针刀疗法人们往往叫小针刀,我建议小字去掉了,叫针刀疗法。针刀疗法多好听。咱们不小了,要大了,大得要走向世界了。所以我们针刀疗法是九针当中的砭针展的。

——摘自《中国针刀医学杂志》

国医释读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因为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病变,如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等,我们统称为颈椎病。

在中医学上,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临床辨证主要分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痹两种类型,在治疗上可以采用方药、针灸、按摩等多种疗法,而针刀疗法是一种见效快、治疗彻底的方法。

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它根据生物力学理论,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综合作用,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的刺激,从而松解组织粘连、消除硬结条索、减轻组织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加快水肿吸收、解除血管神经卡压,并最终达到消炎镇痛、祛除麻木、恢复功能的目的。

除颈椎病之外,针刀疗法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骨刺、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腱鞘炎、坐骨神经痛、网球肘、外伤后遗症、偏头痛、眩晕症、耳聋耳鸣、痛经、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顽固性的颈、肩、背、臂、腰、臀、腿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性功能不全等多种疑难杂症均有疗效。

另外,由于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治疗,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患者必须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以下3点:

1.针刀治疗每5~7天治疗一次,一般一个疗程(4次)即可痊愈,许多疾病一次即可。

2.针刀治疗后24小时不能洗澡,不要让针刀口受到污染。

3.针刀术后可出现数小时到一天的局部酸胀,是针刀术后常见的反应,但严重时需随时就诊。

健康回音壁

下面是预防颈椎病自我按摩操:

1.按摩百会

用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最高处正中的百会穴,用力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2.对按头部

双手拇指分别放在额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20~30次。

3.按揉风池

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颈后两侧凹陷处),其余手指附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地按揉20~30次,可疏风散寒、开窍镇痛。

4.拿捏颈肌

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次。

5.按压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然后由轻到重按压10~20次,两侧交替进行。

6.按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并拢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复按摩大椎穴(位于后颈部颈椎中最大椎体下方的空隙处)20~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程老中医世家的饮食七律

大师手记

我的养生之道,现在是两个:一个呢,不生气,人家骂我,我也不睬他,我这个耳朵进,这个耳朵出,有的时候我这个耳朵进都不进。

……

第二呢,我吃饭呢,吃个八九分饱,我不吃足了,这饭呢,我总留一点,还有一口,我就不吃了。

——《21世纪中医现场·田原访谈录第一卷》

国医释读

程老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就是两点,豁达生活,认真吃饭,最后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在饮食上,程氏一家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1.不偏食

日常饮食总遵循中医饮食调养中“和五味”的原则,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都悉数笑纳,使得营养全面。

2.一餐的食品种类不宜过多

中医讲了吃杂食的必要,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但一餐食物品种也不可过多,否则就叫做“目食”——是用眼睛看的而不是吃的。其实一餐只要有谷类、肉类、蔬菜、水果,就可以满足人体所需了。

3.不饱食

中医讲究“饮食有节”,因此进食要定量、定时。在进餐时对各种食物都不挑剔,但每类食物都适量而止,绝不多吃,每餐只吃八九分饱。餐间如果饥饿可吃些小点心,到吃饭时间再正常进食。

4.有食欲时再进食

中医养生学认为,在没有食欲时,不应勉强进食,过分强食,脾胃也会受伤。

5.心无旁骛,专心用餐

古人讲究“食不言”,就是告诫人们要专心饮食,否则对消化有害。

6.饮食清淡

清淡饮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要太油腻,不要有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和烟熏油炸食品;二是不要太咸,中医认为淡食最宜人,每餐以轻、清、甜、淡的食物最好。

7.吃温暖食物

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困扰,暖食可以温暖脾胃,增加它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所谓“暖食”,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度。

健康回音壁

程老一日食谱:

早餐:白薯粥1碗、萝卜丝咸菜1碟或者牛奶/豆浆1杯加2块点心。

午餐:炒青菜、鸡蛋羹、米饭1小碗(有时也以芋头、山药作为主食)。

晚餐:稀饭或者白菜汤饭(用白菜制成菜汤再加入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