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大国医:30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养生绝活
19768400000011

第11章 张学文:治病要治本,养生先养脑

张学文,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内科专家,以治疗脑病见长。1935年出生于陕西汉中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耳濡医道,目染家学,16岁即能熟诵《脉经》、《本经》,并博涉《内经》、《伤寒论》等医籍,深得中医之要旨。18岁时经当地政府考试批准,悬壶故里。1956~1959年,他先后在汉中中医进修班、陕西中医学院师资、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温病师资班学习深造,而后在陕西中医学院执教至今。

从医50余年,张老接治过的疾病遍及内外妇儿各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脑病、高热、中毒等急症以及痹证等慢性病领域,张老总结出了一整套成熟、有效的治病方案。其中,以“颅脑水淤论”最为著名,它突破了传统的淤血学说,又将淤、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开辟了中医治疗中风、痴呆等脑病的新途径。除此之外,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疑难病中医诊疗八法,深得业内同行的认可。

多动脑不易老,人老更要多动脑

大师手记

脑子要多动,越用越灵,不要退休后就养老,生活过度劳累或休闲都是养生的大忌。

——摘自《生命时报》

国医释读

张学文教授指出,养生的关键在于动脑,尤其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来说,更要多找机会动一动脑。而现代医学也早已证明,生命在于脑运动,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坚持脑部运动,即多用脑,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延长大脑细胞的寿命。经常用脑的人到了六七十岁,思维仍像中年那样灵敏;反之,那些中年就不愿意动脑子的人,大脑会加速老化。

有关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们将75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分为3组:天生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和受监督组。实验结果显示,天生勤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3年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健在,思维迟钝组死亡12.5%,受人监督组则有37.5%的人走上黄泉路。由此可见,有所追求,是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老年人,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除应经常锻炼身体外,老人还要多动脑,学会科学用脑与健脑。

健康回音壁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人体精髓和神经高度会聚之处,是生命要害之所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受到脑的控制,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养脑健脑的方法,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具体方法如下:

1.增强脑力活动

古人主张博学强记,博学可以增强记忆,强记又可以促进博学,二者相辅相成。实践证明,脑力活动可以防病延年,预防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年轻时的脑力活动对人体寿命的影响更大。

2.调节大脑状态

清晨到户外散步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都可以充分唤醒尚处于抑制状态的神经与肌肉。在大脑疲劳时,听一下音乐,或观赏一下绿草红花、蓝天白云,也有利于松弛紧张的大脑,做到劳逸结合。

3.节欲健脑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脑髓不足则头晕耳鸣,目无所视。”大脑的活动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节欲可养精,养精才能健脑养神,延缓大脑衰老;反之,性生活过度,则伤精耗神,未老先衰,头脑昏沉,智力减退,精神委靡,百病丛生。

4.食补健脑

专家指出,各种脂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都是大脑日常必需的食粮。比较好的补脑食品有核桃、黑芝麻、花生、豆制品、玉米、小米、大枣、南瓜子、蜂蜜、海藻类、鱼类、母乳等。

5.多动手指

俗话说“心灵手巧”,是有一定道理的。医学研究证明,手指功能的技巧锻炼可促进思维,健脑益智。手托两个铁球或两个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转动,长期坚持有良好的健脑作用。

6.按摩头顶

多做头部按摩,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延缓大脑衰老。十指从发际到发根,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做直线按摩;最后,两拇指在太阳穴,用较强的力量做旋转按摩,先顺时针后逆时针。上述按摩,各进行18~36次,早晚各1次。长年坚持,可收到提高智力、养神健脑的效果,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更有益处。

清脑通络汤,将中风扼杀在萌芽阶段

大师手记

(中风)应早发现、早防治,若在中风之先兆阶段积极地进行干预性防治和调养,防患于未然,才是阻止或延缓中风发病的最关键所在。

——摘自《名师与高徒(一)》

国医释读

张学文教授对于中风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一套疗效卓著的诊疗方案,治愈了众多中风患者。他认为,中风病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早发现、早防治,最好在中风的先兆阶段积极地进行干预性防治和调养。因此,尽早识别和诊断中风先兆表现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张教授将中风先兆临床表现归纳为:年龄常在40岁以上,眩晕昏视,遍身无力麻木,头麻涨痛,一过性晕厥或言謇,步态不稳,神倦嗜卧,健忘,舌紫暗,舌下淤丝淤点,脉弦滑或弦细等。其中,眩晕、偏身麻木无力、舌紫暗、舌下淤丝淤点、脉滑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张教授指出,中风先兆无论是由什么原因导致,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变化,即气血失调,血淤形成。因此,他主张在防治上采用各种药物或非药物的手段,促使其经脉疏通、气机调畅,防止血淤形成。基于此观点,张教授创制了“清脑通络汤”,对于中风先兆有奇效。

【组成】草决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龙10克,豨莶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功效】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 (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淤阻、脉弦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健康回音壁

治病不如防病,中风作为一种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的痛苦是不可想象的,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呢?

1.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的根源之一。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2.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

3.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

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4.注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

5.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

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止中风的发生。

6.多吃果蔬

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据研究,血液中维生素C浓度的高低与脑中风密切相关,浓度越高,脑中风的发病危险就越低。此外,许多果蔬中含有寡糖(又称低聚糖),有减少血流凝集的作用,也可以防止中风。

张氏“绿豆甘草解毒汤”,让你远离毒素侵扰

大师手记

“毒”的含义比较广,《辞海》记载:“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在温病学中的“毒”是一个病因概念,是一类致病物质的总称。此类物质体积微小,多混杂于其他物体之中,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但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对人体危害甚大,因而古人称之为毒。

——摘自《碥石集(第八集)》

国医释读

中医学对“毒”的认识是非常早的,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寒毒”、“热毒”、“湿毒”、“燥毒”的记载,并提出了“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见解。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对“毒”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解毒的方法也更加丰富。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明确指出:“某年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在治疗上已经提出了“透毒”、“吐毒”、“解毒”等概念,书中黄连解毒汤、黑膏汤等方已经形成了解毒法的雏形。

金代名医刘河间,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治疗外感病要重视清热泻火解毒,主张药用寒凉,以解热毒,为解毒法的应用开辟了蹊径。

张学文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毒有内外之分,外毒是自然界产生的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致病物质,内毒是人体在病理状态下化生的有害物质,二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解毒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用针对邪毒的药物直接解除,使正气免遭损伤;二是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邪毒能力,以达到解毒的目的。

张教授配制的“绿豆甘草解毒汤”对于解毒效果显著:

【组成】绿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草石斛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白茅根30克,大黄15克或30克(后下)。

【功效】解毒益阴,兼顾心肾。

【主治】多种食物或药物及其他中毒后,见发热,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甚则有神志恍惚、小便混浊等症。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淹没全药为度,文火煎煮,大剂量频服,一般昼夜各服1剂,必要时可服3~4剂。对于接触性中毒患者,则须清洗皮肤。

健康回音壁

运动能够加速新陈代谢,排出毒素,但工作忙碌的你,如果实在不能安排大段时间做运动,那就试试下面的简易运动吧!

1.细嚼慢咽排毒

在吃饭的时候,多咀嚼几次,有排毒的作用。这是因为多咀嚼能分泌较多唾液,中和各种毒性物质,引起良性连锁反应,排出更多毒素。

2.肠胃蠕动排毒

将手掌根部搓热,先将右手置于胃部正中,顺时针按摩胃腹处。这是由于腹部右侧是升结肠,左边是降结肠,顺时针是依照排泄的流向,帮助肠胃蠕动。然后,右手置于上腹部的右侧,手掌自右向左推,这样可以加快中间横结肠的运动。最后,将右手置于上腹部,轻轻下压,并由上至下从上腹部慢慢推至小腹部。这是顺着乙状结肠的走势,让排泄物轻松排出。

3.舒经通络排毒

像做广播体操一样,我们也可以让经络做体操。

第一节,身体坐直,叉开虎口插在腰间,虎口处用力,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在腰间上上下下按摩。这个动作可以按摩腰部穴位和神经,起到辅助作用。

第二节,用大拇指指腹按住肋骨交会的心窝处,顺着人体总心线从下往上推,一直推到锁骨的中心交会处。这个动作有助于舒缓胸中、胃中聚集的郁结之气。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听国医大师讲“吃”的艺术

大师手记

认为“吃得越好身体越好”,是现代人饮食上的一大误区。

——摘自《生命时报》

国医释读

在中医理论中,许多食物本身就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即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因此,许多中医大师不仅妙手回春、用药如神,还是营养专家。事实上,他们对于一些食物性能的了解,比那些挂牌的美食家要高明得多。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明确指出,吃得好不一定就身体好,只有吃得科学、吃得得法,才能以饮食调理身心,助于养生。关于健康饮食,张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

1.大鱼大肉虽好,但不能天天吃,比如羊肉性温,冬天吃对身体有好处,夏天吃就不适合。羊肉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证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但由于它味甘性热,主要适宜于冬季食用,夏天吃会容易上火,尤其是发热的病人一定要禁食。另外,水肿、骨蒸、疟疾、外感、牙痛及一切热性病症者也应禁食。同时还要注意,红酒和羊肉一起食用会产生化学反应,要忌食。

2.黑木耳、萝卜、白菜、山药、黄瓜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普通,但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非常好的养生食品。

(1)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止血、涩肠、活血、强志、养颜等功效;主治气虚或血热所致腹泻、崩漏、尿血、齿龈疼痛、脱肛、便血等病症。

(2)萝卜含有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的多种微量元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常吃萝卜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

(3)白菜性味甘平,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通利肠胃的功效,经常吃白菜可防止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

(4)山药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糖类,它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力。

(5)黄瓜味甘、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经;具有除热、利水、解毒、清热利尿的功效;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烫伤。

3.少吃刺激性、含糖多的食物,尤其是冰冻过的食物要少吃。对于冰冻食物,不少人认为可以放心食用,理由是细菌会被冻死。其实不然,大多数细菌虽然在低温状态下代谢减慢,但并不会死亡,只要遇到合适的温度,就能恢复生长繁殖。还有的细菌喜好低温环境,在低温下会大量繁殖,很容易造成食品变质。特别是冷饮和雪糕等夏季常见的冰冻食物,饮食安全更应注意。因为冷饮和雪糕是由大量的蛋、奶制成的,而蛋类和奶制品是细菌繁殖的温床,一旦生产过程中控制不严,未能充分杀菌或受到污染,细菌会迅速繁殖。人若吃了含有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头晕等反应,甚至引发肠胃炎和痢疾。

4.一些属于易发散的食物,有些人也不适合吃,比如香椿芽易助火,生疮和脾气急的人要少吃。张教授这里所说的易发散食物,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物”,专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者以及与患有相关疾病的人才会诱使发病。如鸡、蛋类、猪头肉等对人体而言为异体蛋白,可构成过敏源而导致人体发病;鱼、虾、蟹类含组织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水肿、腺体分泌亢进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从而导致机体变态反应,诱发皮肤病。

健康回音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吃饭时细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吃饭时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又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