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
弗洛拉德从功能给宗教定义为:用心理的现实来代替实在的现实,寻求一种心理补偿式的平衡。
中国的宗教学者卓新平认为:宗教本质上讲,是一种通俗化神圣化的人生哲学。它关注人生问题,正视人的命运。它是其民族之魂的载体。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叫世人因他得救。
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学者就宗教综合提出了经典表述:“宗教是把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体系。”〖吕大吉:“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第95页。〗
以上可见,从不同角度可以给宗教下不同的定义,正展示了宗教的丰富内涵。
瑞士宗教哲学家孔汉思建议建立起一种在宗教伦理基础上的共有“世界伦理”。他认为,如果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就没有诸教之间的和平友好,没有国家之间的共进。
其实,仅仅是宗教的对话、沟通、相互了解是很不够的,主要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共同努力创建积极、开放、和谐、互爱、平等的世界文化,包括秩序、伦理、法治等。
现在人类在宗教科目上经几千年演绎,分流成了许多学科。似乎融合工作属于“比较宗教学”。
由于各种宗教的形成与发展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等诸多不同因素制约,因而在宗教比较研究上,要主要以宗教的内髓、本质、意义上去寻找类似、相同之处。
而这,也是被“宗教比较学”所忽略的。现在,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它在宗教融合工作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我们很惊喜地发现人类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诸如荷兰宗教学家范得 列欧的《宗教现象学》这些经典成果。
这将为人类宗教冲突问题上,提供文化上的化解成为可能。
新的“世界伦理”也就是一种值得所有哲学宗教领域的人们崇高追求的伟大文化目标与道德目标。
不过,人类应该认识到,人类从来就存在着许多不完美、缺憾的东西。人类的思维,至今在一些问题上苍白无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人类的智力与经验都是很有局限的;人类的情感往往失缺理智,充满歇斯底里地报复、发泄;人类的本性还深藏着野兽的冲动。
仅仅凭文明的高洁的文化沟通,这个渐进的过程多长?效果多大?在人类每天都面临宗教冲突升级,核弹技术开始不再是超级大国专利品的多极世界。渐进过程的时间越长,人类自我毁灭的危险系数就越大。
也许,千年纪交在全世界升起的考古热不是偶然的。它的丰硕的果实,如英国人克利斯 马顿与凯瑞 路易斯 托马斯撰写的考古纪实报告《水晶头骨之谜》,以及众多的世界考古纪实,显示人类所珍视的,从小就不加质疑地完全接受的一切文化与教育都在受到不同程度地挑战。
基因技术的成果证明,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棕种人、红种人,人类都是同一个祖先。
人类必须重新自己的信仰。
科技与考古中发现的曾被遗落的古文明古先知的文化,也许确如“技术巫师”帕特索乔所说: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一个特殊时刻,早已湮没了的玛雅文明又将复苏。
这些远远超出人类现有思维与智力、经验之上的文明与智慧,亦能有助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多元宗教价值的必然多元统一,以及与科学体系的融合,建立世界伦理价值,人类进入一个整体合作与互助共赢的和谐世界。
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人类大幸。
但理论终究是理论,是抽象的。在实践过程中,人类现有的秩序、规则有没有最大效率实现的基础呢?
最大效率?当然,人类必须与时间赛跑。
因为,科技发展对人类的消极作用比以往都要大,增长速度都要快。而人类的道德精神却还在打无休止的宗教战,甚至意识形态战。
世界纷繁芜杂,如果地球文明在四至五个行政板块间内,在每个板块行政力量联盟的基础上,运用制造天伦的家庭,强力与鼓励并行,发展民族、宗教间的移民通婚。
在危机与挣扎,共同生存与发展面前,“世界伦理”文化的宣传、教育,人类将迅速由此向“地球公民”身份的转化。
这些行政板块力量的实现,有赖于全球砥流国家,即经济、军事大国的共同参予计划,有赖于对行政板块区域的构建。
如果要避免保守、愚顽民族与砥流国家的战争,唯有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世界各主流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以文化与道德直指人心的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自然,在于已经有人醒悟、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实践。
文明的体现,往往在人类处于囚徒两难困境中时,选择以最小的代价摆脱危机。而这是数学家纳什发现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不是人人片面利己,更不是损人利己,而是“利人利己”阴阳均衡辩证运动才能实现每个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由此见证了中华文化复兴于人类21世纪摆脱危机的显赫价值,必须自信树立起对世界学术思想的话语领导权。
事实上,就人类现有的秩序来讲,一直在囚徒的困境中不间断地流血,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必须用文化与道德的全球化创新铺就全球价值与全球文化,通过内心觉悟天道掌握符合阴阳均衡运行的逻辑推理与价值认知才能解决根本,在此基础上,由四五个行政板块构建一个符合宇宙天道秩序的、道德原则贯彻入政治原则实现多方共和人类共赢的世界政府,对全球的资源、人口实行计划与市场互补的共同调节。
对世界新文化的宣传、教育、培植人心提供一定时期强有力的支持,直至形成社会自发性的有机平衡运行系统。
一个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宁静、开放与保守,整体阴阳平衡运营的世界秩序,人们获得高度的道德觉悟,享有全面的道德与法治保障下的人权。基于这些,传统宗教将会全面的瓦解,而和世俗生活与科学原则融合为一体,将成为新世纪的显学,而中华文化复兴思想体系将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不朽的贡献。
在这种世界趋势下,当前中国的对策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作用是怎样呢?
首先,要始终不渝地保持社会稳定,无论改革进入到怎样的深水区,改革的增益效应亦为自身增强了义理性加强了稳定基础。稳定的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利益,也是人类的利益。
其次,继续积极发展、完善市场经济,增强国力,包括军事力量与军事工业,这是国际政治资本,这是伟业的保证。
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落实公民平等的自由与各种权利,并具体到制度安排,增强国家的义理性,这是伟业的基础。
中国人口基数过大,土地使用面积有限,很难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除非大量转移了农业人口,及城镇化缓减了农业人口就业压力,否则,很难改变。因此,大规模移民通婚就是可行与必要的生存发展手段。
如果是只有一个民族、国家的这种单一行为,那很有可能被贬为民族沙文主义,而遭到抵制。如果是全球人都可以迁徙自由,那就基本上无甚阻力,乃增进人类的福祉。
四是,大力鼓励东西方文化全面的融合研究,特别是对世界儒释道基督伊斯兰五大文化的融合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寻找文化与理想共同点,构筑世界文化共同面。
明确提出建立“地球村文化”、“世界伦理”的目标。
五是,应推动与国际学术界展开经常性世界文化研究成果对话,化分散成果为整体,并建立相关的文化研究团体,领导世界文化鼓动风潮。
六是,应加强砥流国家间的沟通,逐渐并最终确立价值共识,建立坚实的互利合作多元共赢的同盟关系,为共同构筑一个道德的世界政府,摆脱人类囚徒困境而并肩奋斗。
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是统辖一个行政板块,并在世界文化的理论构筑上领导潮流,推动各种世界文化学术教育团体的建立,推动与砥流国家互爱的平等政治地位的形成,共创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和谐世界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