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9763700000009

第9章 王勃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年十四,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仍流于华艳。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1]。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2]。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3]。

注释:[1]江渚(jiāngzhǔ):江中的小块陆地;小岛。罢:停止。[2]浦:水边;渡口。[3]帝子:皇帝的儿子。这里指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槛(jiàn):栏杆。

鉴赏: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景诗。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四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时所建,故址在南昌章江门上。唐高宗上元三年(676),作者由长安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父,途经洪州时应阎都督之邀,赴其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本诗。全诗文字凝练,意境含蓄,高度地概括了序的内容,使诗、序相得益彰。

首联从空间上来勾画滕王阁。首句开门见山,用朴质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峻。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是从首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次句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前,说高阁形势是这样的美妙,但如今谁来游赏呢?当年修建此阁的滕王早已逝去,他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那种豪华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首句写空间是那么兴致勃勃;次句写时间却又意兴阑珊。两两对照,随立随扫,作者用这种手法使读者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描写殆尽。

次联在首联基础上加以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的画栋珠帘当然也很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和西山的雨,与它朝朝暮暮相随相伴。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滕王阁的寂寞,而且以“画栋飞绕着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以“珠帘卷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到此处,作者的题旨已全部包容,但表达方法上比较隐晦,所以在前四句用了“舞”韵,后四句转用“悠”韵,前韵沉着而后韵柔和;前四句侧重在时间上加以发挥,后四句转而在空间上加以强调。第三联用“闲云”二字与前面的“南浦云”衔接,用“潭影”二字既避开了“江”字的重复,又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仰一俯,扩大了空间;又用“物换星移”与“闲云潭影”对照,更加扩大了距离。“日悠悠”三字把空间转入为时间,“物换星移”又使时间无限延长,也使读者再一次自然地想起建阁人而今已不在了。

尾联又紧承第三联加以具体描写。句式则接第六句进一步设问。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节奏。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之水,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又回应了首句的“高阁临江”,可谓结束圆满,神完气足。

全诗有着特别强烈的时空概念且转换于无形。五十六个字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会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主轴——滕王阁,而各自有着众星捧月的作用。

多用实词是唐诗的特点,这与喜欢多用虚词(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很大区别。本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外,其余十二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诗是善于用实字,实而不实。

本诗的第二个特点是尾联用对偶句法作结。一般律诗多将对偶句放在二、三联中,起到铺排的作用。且本诗的对偶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即所谓“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即所谓“侧扇对”,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作者过人的才力。后来者如杜甫、白居易等的七律,甚至七绝,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足见王勃极大地影响了唐诗的发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辅:护卫。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亡后,项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鉴赏: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崇州)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起下文。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使想象的空间进一步拓展了。

离别是伤感的,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名句而流传至今。

尾联紧跟前三联,从而劝慰杜少府。“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样吗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友情的诚挚与旷达的胸襟。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独树碑石,清新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