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9763700000055

第55章 杜甫(4)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从感叹相见的艰难,叙述重逢的欢悦,惊呼旧友的逝世,喜见世侄的亲热,直至为明日又将离别而惆怅,叙事抒情,次第井然。写情亲切真挚,叙事历历在现。感情回旋起伏,行文抑扬顿挫。前人评此诗“全诗无句不关人情之至”,非常细腻而生动。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1]。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5]。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6]。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7]。”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8]。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逾:翻过,越过。[2]一何:多么。[3]附书:托人带书信。[4]长已矣:永久地完了。[5]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小孙子。[6]妪:年老妇女的通称。[7]备晨炊:(为士兵)煮早饭。[8]泣幽咽:远处传来的哽咽哭泣之声。

鉴赏:这是一首揭露官吏横暴、反映人民遭受战乱苦难的情景诗。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史叛军安庆绪部于邺城(今山西邺县),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士卒伤亡惨重。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诗人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今陕西华阴)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与“三别”六大名篇。“石壕吏”是“三吏”中的首篇。

前四句为第一段。首句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和“投”字值得细品,不宜轻易放过。古代旅人都要“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月。而诗人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靠到一个小小的石壕村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很富于暗示。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还有其他原因。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烘托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次句则是全诗的纲,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不说点兵、征兵、招兵,而说“捉人”,已经有了在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蕴更为丰富。一是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老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趁老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三是表明官吏“捉人”之烂,兵丁应该是男性壮丁,现在是捉人,则不分男女老幼皆在可“捉”之列。同时,诗人是“暮”投来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好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休息了。所以下面的事态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捉人”之害,昼夜不安,即使夜深人静,一听到门外有点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了,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去开门周旋。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段。五、六两句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妪以下的长篇述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的“呼”与“怒”,全力描写妇的“啼苦”与结果,而吏的“呼怒”自见。“听妇前致词”句承上启下,而听是诗人在听。“致词”是老妪“苦啼”着回答县吏的“呵问”。读下面十三句的“致词”,千万别以为是老妪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坐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一何怒”与“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前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诗人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描写得细致入微。八至十二句是致词的第一个层次。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呵问诉苦的。此前诗人已用次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时,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没找到一个男丁,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妪于是苦诉出“三个儿子都拉去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打仗战死了。”也许县吏呵斥她在撒谎,老妪还把书信交给县吏看。总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的人了?快交出来!”老妇又针对这一斥问苦诉:“没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妪先说了“家里再没人了”,而在此关键时刻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县吏怒吼声的惊吓,哭出了声来,掩口也不顶用。县吏抓住了把柄,威逼道:“你是在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老妪不得已,这才说道:“只有个孙子啊!还在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妪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后,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穿得破破烂烂的进进出出,怎么好让你看见呢?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妪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了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气虽然衰微,请求跟你们连夜赶到河阳前线应急,还可以为作战的士兵做早饭。”妇、吏的对话到此结束,最后是县吏竟然同意老妪赴役,不再大喊大叫了。

尾四句为第三段。既照应前四句所涉及的人物,又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语声绝”表明老妪已被抓走;“泣幽咽”是说儿媳妇在低声哭泣哽咽。此时老翁尚未回来。“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妪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夜久”未能入睡,不知什么时候才打了一会盹儿。收尾两句于叙事中饱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妪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妪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一个人作别登路。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后人有评此诗者说: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惨酷如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老弱妇孺,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确属岌岌可危了。诗人面对当时现实,如实地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发出了石壕吏夜间乱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本诗的艺术表现最大的特点是精练,事长言短。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且爱憎强烈,倾向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全诗仅一百二十字,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上的复杂矛盾与冲突,是非常难得的。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1]。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2]。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3]。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4]。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5]。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6]。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7]。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8]。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9]。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10]

注释:[1]兔丝:一种蔓生草,必须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麻:蓬草和苎麻,都是低矮的植物。[2]与:给予。[3]无乃:恐怕、只怕、只是。[4]河阳:指黄河南面一带,当时正是打击安禄山叛军的前线。[5]姑嫜:公婆。[6]将:将就,跟随。[7]苍黄:比喻事情变化反复,由《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引申而来。[8]戎行:军队的守卫与作战。[9]罗襦裳:丝绸短衣。[10]迕(wǔ):违背、违逆。

鉴赏: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诗采用“独白”的表现形式,先后以七个“君”字表达新娘对新郎的肺腑之言,感情真挚,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可分为三个段落,表达了三层意思。但三个层面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邃,一层比一层高远;每一个层面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思想是递进的,心情极端复杂。

前十二句为第一段。主要是新娘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首二句用物作譬,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特定心理:好像兔丝子这种蔓草攀附在蓬草或苎麻类低矮植物身上,兔丝子的蔓须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她现在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作譬非常贴切。次二句加深了首二句的意思。为什么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以下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就是生死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去打仗,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和,这哪里像个结发夫妻呢?“无乃”二字是反诘语气,全句意为“岂不是太匆忙了吗?”如果是为了做别的什么要紧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很快可以团圆;偏偏你是到河阳前线去打仗,将来的事且不说,眼跟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娘嫁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份,才算成婚。“君行”二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源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平定安史之乱。由于组织指挥上的失误,唐朝官军节节失利,伤亡惨重,广大地区沦陷,边防已经内迁到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内地的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悲可叹?所以,读者还要把这二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艺术方法。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新娘把话题由自身转落到丈夫身上。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藏于深闺。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了,而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现在我嫁给你就得跟随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能靠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呢?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上前线,死也跟你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把事情弄得更糟糕,形势弄得更复杂,真叫人左右为难。这八句刻画了新媳妇那种心如刀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表现得非常到位。

最后十二句为第三段。新娘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放远了自己的眼光。她一变哀怨沉痛的倾诉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时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上前线,为的是不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努力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我这贫家女儿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丝绸新装,现在起不再穿了;我还当着你的面去掉脸上的脂粉,抹尽铅华。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穿红戴绿了。这一方面是对坚贞专一爱情的表白,另一方面也是鼓励丈夫放下担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新娘子的鼓励是十分明智的,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这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好姑娘。结尾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已经不像开始那样强烈、那样明显。“人事多错迕”似乎在诉说人不如鸟,百鸟尚能成双成对地翱翔天空,我们新婚夫妻却要生离死别地天各一方。但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往往是与人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只有随天命、尽人事,振作起来往好的方面想。于是她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语,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本诗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好诗。作者在新娘子身上倾注了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同时在塑造的人物身上又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新媳妇有血有肉,在经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以后,毅然鼓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读者可以深切领会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言语之间深深打动人心。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诗的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用她的口吻说话,生动而且逼真。诗中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诗人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全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与本诗采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也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1]。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2]。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3]。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4]。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5]。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6]。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7]。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8]。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9]。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1]绝代:汉乐府《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绝代即绝世,绝无仅有。幽居:隐居。[2]良家子:出身清白、好人家的儿女。[3]关中丧乱:指安禄山陷长安之事。[4]世情:世俗风情,指一般人趋奉势利。恶(wù):厌恶。衰歇:衰落失势。转烛:风中烛光,闪烁不定,喻人情世故反复无常。[5]轻薄儿:轻佻浅薄之人。[6]合昏:合欢花,又名夜合花,朝开夜合,知时守信,坚贞不贰。[7]泉水清:喻贞节自守。泉水浊:喻操行不正。[8]萝:女萝、松萝,树状植物,直立或悬垂,长达一米以上,呈灰白或灰绿色。[9]采柏:采折松柏。柏常绿不凋,似有坚贞不移的品性。盈掬:装满叫盈;两手捧取叫掬。盈掬,满把之意。

鉴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之后,不得已挈妇将雏,翻越陇山,来到秦州。此诗作于秦州,写一位妇女在安史之乱中的她的坚贞气节和不幸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