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763000000063

第63章 节

适度节俭,精通理财之道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数度”是多少与长短,指依阶级衣食住行有等级差别的礼制。这一卦,上卦是水,下卦是泽,水流入泽中,本身就有节制的作用。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制定礼节制度,以节制人的欲望;评论德行,以节制人的行为,使其不逾规范。这种制定礼制以节制欲望的主张,以战国末期的荀子最显著。

《节》卦下兑上坎,兑为泽,坎为水,是用泽去节制水,以泽节水,塞而不流则溢出,流而不塞则干涸,最得当的办法是将水节制在适中的水平线上,使泽既蓄水又流水,既不干涸又不溢出,也就是说,要节制得适度。

节,即节制,节省。本卦主要探讨如何节制的问题。

《节》卦中的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意思是说:泽上有水流,象征以堤防来节制。君子应当效法这个道理,来制定制度,讲究德行。《节》卦还指出:节制之道在于适中,而不在于苦行,应该说,这对于现代人理财很有启示作用。

要学会累积财富

财富是慢慢累积起来的,倘若没有聚积财富的想法和能力,就永远成不了富翁。有的人本来不富裕,花起钱来却大手大脚,毫无计划地购物消费,最后可能造成入不敷出,这是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没有聚积财富的想法和能力,永远不能成为富翁。

实现财富目标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分钱攒起,不要不重视一分钱的价值。

一天,李嘉诚从兜里掏汽车钥匙时,不小心把一块钱硬币给带了出来,掉在了汽车底下。当他正准备弯下腰去捡的时候,一个人走过来,钻进车底帮他取出了硬币。当他把硬币交给李嘉诚时,李嘉诚从公文包里抽出100元交给了他。这个人当时一愣,问道:“您这是什么意思?”李嘉诚笑着说:“这是你应该得到的,因为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从每一块钱开始的,如果失去了这一块钱,就等于我失去了办事的原则。”

要累积财富,就要养成节俭的习惯。

节俭是精明能干、富有远见和自我克制的体现。节俭既不需要超人的勇气,也不需要卓越的美德,而只需要一般的力量和普通人的能力;节俭意味着统筹安排、合乎规则、精打细算和避免浪费;节俭意味着为了将来的利益得到保障,要有抵御眼前诱惑的能力;节俭可以被称为“精明的女儿”、“克制的姊妹”和“自由的母亲”。

洛克菲勒是美国的富豪之一,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驰骋石油市场,成为富甲天下的巨子,但他在如此富有的情况下,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不花费一分毫无意义的金钱,保持着令人惊讶的俭朴作风——一套旧服装直到磨得发亮才换;最喜欢吃的食物只是面包和牛奶;几个孩子共同使用一辆三轮车,而别的富豪子弟都有男仆陪同,马车接送。

在钱财方面,量入为出,斟酌考虑,这种对收入和支出的简单运算有着极大的价值。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诱惑,但是,要对求购欲望合理而有效地控制,结合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智消费,否则就可能导致收支失去平衡。无论你拥有什么,消费的时候都不能倾其所有。贪图一时的安逸享乐,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结果不得不提前支取存款,提前领取工资,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最后必然会债台高筑,陷入生活的困境。当然,累积财富不是当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否则,就会在生活中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成为一个可怜的守财奴。

每个家庭的都是在赚钱与花钱中度过的,人从独立生活起,就面临着理财的挑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每个家庭正在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每个家庭必须作财务上的预算与策划。

1.一生挣多少钱才够花?

假设你不买漂亮衣物,不下馆子,不旅游,不买房,不看电影,不听音乐,不玩电脑,不交际,不赡养老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当然也不生病等等,一切生活所必需的东西都作为奢侈品摒弃掉,只有一日三餐、一间小屋,几件为保暖和遮羞的换季衣物,你认为每月400元人民币够不够?

从出生到成年这18年中,我们有长辈关照;如果我们幸运地能一直干到60岁,那么这42年是为将来做准备的;60~80岁这20年里,如果以前面说的每月400元的生活水准计算的话,应该有9.6万元的养老准备金,还不算上超过80岁的用钱期。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自己挣多少钱才够用。在货币价值稳定、没有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我们仅为生存,挣1000元就够了。其中400元用于现在的支出,400元留作养老,另外200元用于年老时的医疗,因为那时疾病会频繁地光顾你。

如果你对400元的生活水准充满恐惧,如果你现在每月挣2000元还觉得不够花,那么你将来的生活就要设定在这个基础之上,现在你每月就得挣4000元、5000元;如果你打算出国深造、打算投资、打算旅游,那么这个数目就远远不够了……

2.建立一生理财的理念

每个家庭都要储蓄理财,为将来创业或结婚做准备,为人父母者要负担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和子女的教育费用,然而,很多人为了生存而辛苦努力,赚了钱又不会算计,盲目懵懂、得过且过,这样又怎能创造幸福的人生呢?所以建立家庭理财计划,有计划地检视自己的理财状况,量入为出,遇到风险时有较大的承受力,以便安全走过低潮期;无生活计划的人则容易纵情于自己即兴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花掉金钱而不容易有所储蓄;学会家庭理财,最好能够储存一笔创业基金,完成自己创业的理想,从而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3.根据年龄进行投资

大体上可遵照一个“100减去目前年龄”的经验公式。这一公式意味着,如果你现年60岁,至少应将资金的40%投资在股票市场、股票基金或其他投资种类;如果你现年30岁,那么至少要将70%的资金投资。为什么呢?在20岁到30岁时,由于距离退休的日子还远,风险承受能力是,最强的,可以采用积极成长型的投资模式。尽管这时期由于准备结婚、买房、置办耐用生活必需品,要有余钱投资并不容易,但你仍需要尽可能投资。按照“100减去目前年龄”这个公式,你可以将70%至80%的资金投入各种架遁。

不要为了积累而积累

在赚钱过程中,最需要的东西是人的精力,积累财富则是最高的独立目标。一个人如果全身心地追求这一目的,鲜有不成功的。但是,量入为出,点滴积累,零攒细聚,使得金钱数量日益增加,却极少有人能做到。

奥斯特瓦尔德是巴黎的银行家,曾经是个一贫如洗的人。每天傍晚,他都要到一家酒馆去吃晚饭并喝上一品脱啤酒,然后把他所能找到的所有软木塞收集回去。他这样收集了八年,这些软木塞竟然卖了八个金路易。而这八个金路易就成了他发家的资本……他开始从事股票生意,他死后留下了大约三百万法郎的遗产。约翰·福斯特引用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决心在赚钱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有这样一个年轻人,祖上给他留下了相当巨大的家产,可他荒淫无度,恣肆挥霍,最后竟然家徒四壁,穷困潦倒,绝望之中他冲出家门想一死了之。可是在原野上他被周围美丽的景色迷住了,而这些原本都是他的地产。他伤心地坐下来沉思默想了片刻,稍后他坚定地站了起来决定痛改前非,重振家业。他返回街上,看到一辆载煤的货车停在一幢房子前的人行道上,煤土撒满一地。他帮着把煤装进车里,并从此受雇做这项工作。那一次,他得到了几个便士,另外还有一些酒肉作为给他的赏金,他把这几个便士积攒起来。这样,通过这种奴仆性的劳动,他一便士一便士地赚钱,也一便士一便士地攒钱。然后用积攒起来的钱做贩卖牛羊的生意,他对行情了如指掌,做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本钱大了以后,他又开始做其他生意。最后的结果是他发财了,恢复了他们家往日的产业。但是,他的悭吝小气根深蒂固,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他死了之后,几乎无人去给他送葬。假如他精神高尚一点,并且以同样的决心去行动的话,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慈善家,这对他和对别人都会有益无害。他这样的生活和这样的结局都是十分可悲的。

在以往的年代,给别人和给自己带来舒适和自由独立,是无上光荣也是人们所乐于去做的事情;而仅仅只是为了积累财富的人是心胸狭窄和悭吝小气的。不要养成无限制地省钱存钱的坏习惯,这一点是每个聪明人都必须小心在意的,而且,对年轻人来说,生活过分节俭很可能养成贪婪的性格,在一个地方是美德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很可能变成邪恶。对金钱的崇拜——而不是金钱本身——是罪恶的渊源。对金钱的崇拜禁锢和压迫着人的灵魂,它关闭了通向慷慨大方地生活和行动的大门。因此,瓦尔特·斯科特爵士指出:“宝剑能逼退一个人的身体,金钱能收买一个人的灵魂。”商业活动所独有的弊病就在于使人的性格趋向于机械化。商人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见钱不见人。如果他只为自己而活着,他就很容易把其他人都当作自己的对立面。翻一番他们的总账目,你就会了解他们的生活。

如果以一个人拥有的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他的成功的大小,毫无疑问,这是一件令人茫然困惑的事情。从本性上讲,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即使一个意志坚定、头脑敏锐、动作敏捷的人,一旦抓住机会,他也会立即“上马”,不择手段地赚钱。这些人完全有可能既没有高尚的品质,也不会实施任何善行。一个一心只想着钱而意识不到更高的力量的人,虽然他可以腰缠万贯,但他始终只是一个非常可怜的生物。金钱决不是任何道德价值的确证。金钱的闪光只能吸引它的所有者毫无价值的注意力,正如萤火虫的光亮只能把自己暴露给它的捕捉者。

那些成为金钱崇拜的牺牲品的人们,让人想起一只贪婪的猴子,它对某些人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农民把一只葫芦形的细颈瓶用绳子固定好,系在一棵树上,再在细颈瓶里放入一些大米,这只瓶的瓶口仅能容纳猴子的爪子。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把爪子伸进瓶里,抓住自己的战利品。他试图把爪子拉出来,但由于它死死地抱住战利品不放,爪子怎么也抽不出来,它竟然不知道松开爪子丢掉战利品。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晨,当它被抓住的时候,它还是这样傻乎乎地握着爪子,或许它还在为抓住了大米而感到骄傲呢。这则小小的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总体说来,人们是过高估计了金钱的力量。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不是那些富人所完成的,也不是通过募捐而完成的,而是那些收入微薄的人们的壮举。基督教的精神被那些最穷苦的人们传遍了半个世界,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发现者和艺术家也都是一些节俭的人,就生活境况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与那些体力劳动者并无多大区别。事情往往就是如此,对于人们的好学上进而言,财富与其说是动力,还不如说是阻力。在许多情况下,它带来的不幸同幸运一样多。那些祖业殷实的年轻人,生活过于顺当,很快就会安于现状,对一切心满意足,因为他们什么也不缺乏。由于没有任何特别的奋斗目标,他会觉得时间无从打发,他的道德与精神仍处于酣然沉睡状态,他的社会地位并不比随着潮水涨落的水螅体高出多少。“他惟一的工作就是打发时光,而这样的工作是多么地百无聊赖,多么的不堪忍受和不胜悲哀。”

然而,富有的人如果为高尚的精神情操所鼓舞,他就会视懒散为懦弱,摒弃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而且,一旦他想到了与他所拥有的财富和财产相联系的责任义务,他就会比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们更强烈地感到使命的召唤。当然,这种使命感必须付诸实施。阿果人的祷告语或许是我们所知道的祷告语中最好的:“不要使我贫穷也不要让我富有,只要能让我足以养家糊口就行”。在曼彻斯特城的皮尔公园中,下院议员约瑟夫·布鲁彻顿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名言,这句名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的财富不在于我大量的物质财产,而在于我小小的那点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