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763000000033

第33章 咸(2)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等。这时,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有利于较快恢复平和平静的心理状态。

对遭受挫折的人,责怪不对,怜悯也不对。“唉,你真倒霉!”“你真命苦!”这类话,只能使听者更加心灰意冷,无法重新奋发起来。一个人遭到挫折时,需要的是他人的开导,而不是责骂与怪罪。比如孩子考试失利,有的家长是一味责怪:“真是黄鱼脑袋!没出息!我看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也有的是同情安慰,积极开导:“这次是题目不对路吧?没关系的,爸爸年轻时考试也失利过。好好总结教训,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显然,前者的态度只能使孩子倍增痛苦,后者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对那些给人心理造成重创的突发事件,要注意安慰的时间性。时过境迁再安慰不仅失去意义,而且会使对方已经平复的心灵勾起伤心的回忆,这是有害无益的。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去安慰。一个人在情绪处于失控的情况下,任何人的安慰都难以入耳,只能是火上浇油。还是等他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这时再安慰才有效果。

在人的一生中,你所遇到的人大都渴望得到同情。如果你给予他们同情,他们同样也会把同情还给你,你就能大为获益。

3.付出爱心总会有回报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西行避乱,驾车路过左藏库时,唐玄宗看到许多士兵举着火把在等候,便停下来问道:“这是干什么呢?”杨国忠回答说:“请允许我把库里的积存烧了,不要给敌寇留下。”皇帝严肃地说:“敌寇来了,如果得不到这些财物,就会从百姓那里搜刮。不如给他们,不要让我的百姓再次遭受困苦了。”于是下令把库里的积存保存下来,不准烧毁。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感激得流泪,相互传颂说:“我们的国君这样爱护老百姓,他的福还没有享尽。虽然他离开了国都,可有什么能超过这些呢?”

逃难时,唐玄宗尚能为百姓着想,可见开元初年的政治,足可以使人心归附,因而他最终能得到机会返回京城。杨国忠不想留下车藏库的积存去资助敌寇,虽然也是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与唐玄宗考虑到老百姓将再次遭受困苦,而宁愿给敌寇留下的仁爱心相比,其境界之差别就立刻显现出来了。唐玄宗的这种仁爱心在一定程度上挽留了民心,为日后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民众基础。

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工作,你都可以在你的心中培养一种炽烈的愿望——向他人施予帮助。每个人都能以他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向别人施予爱心。你不要以为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实现这个信念。

你最贵重的财产和最伟大的力量,常常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没有人能拿走它们,只有你才能分配它们。

你施予他人的东西愈多,你所拥有的东西也会愈多。

怎么,对这一点还有什么怀疑?其实你可自行加以证明。办法是,给你所遇到的每个人一次微笑,一句亲切的话,一句令人愉悦的话,良好的思想,发自内心的喝彩、赞扬、希望和信任等等。

包容是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有人说,包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包容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包容。

学会包容,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生气的根源不外是别人做事侵犯、伤害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尊心,于是勃然变色,怒从心头起。此种生理反应无非是在惩罚自己,于己毫无益处。

学会包容,意味着你不会睚眦必报,从而拥有一份潇洒的风采。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党同伐异的事不胜枚举。其实质源于人的自高自大的狭隘心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有自以为是的倾向,对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行为,一概排斥、贬低,甚至明枪暗箭,自己也弄得神经紧张,终日心事重重。要知道,以包容心来处世,也要包容地接受各种思想意识。想要将自己的思想强迫推销给别人,去改变别人,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要培养自己活得自在、也让他人活得舒畅的涵养。学会包容,意味着你不再患得患失。包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包容。只有对自己包容的人,才可能对别人也包容。

包容看起来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但如果不包容而去伤害,只能导致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那么,就会出现“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后果。包容不是对原则问题的一种让步,而是对他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缺点和过失的一种宽容和谅解。一旦包容别人之后,他们就会获得一次心理上的升华——个可以称为再生的心理净化过程。当然,受到伤害的人必须有时间处理自己的愤怒,认清楚自己对整个事件所负的责任,以及拒绝包容后会带来的后果,这样包容的功效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包容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一种正确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才会有包容的胸怀。包容是极高思想境界的升华,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放弃报复的决定,这种观点似乎很消极,但真正的包容却是一种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积极行为。我国有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也主要由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得来。”而人际关系的失调严重伤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必须学会包容。包容得到的收益是人际关系的协调和适应。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交恶到包容,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杰斐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情,在杰斐逊未来得及开口时,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二人的友情自此破裂,中止交往达11年之久。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探访亚当斯时,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往事,但接着脱口说出:“我一向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也不计前嫌,他主动请了一位彼此皆熟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了他的心里话。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书信往来。

包容是为那些曾经侵犯我们的人着想而说出的,它使我们从中看到了非常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友谊、爱情和事业,它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净化。

一个人的品德往往体现在能否包容他人这一点上。这就选定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们在选择自己所追随的目标时,也往往是以包容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包容的人能以德服人。

做有宽容心的人,需要胸襟开阔。胸襟是否开阔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重要标准。胸襟狭隘的人,鼠目寸光只看重眼前利益;胸襟开阔的人,目光高远、不计小利,以大局为重。

一个能够创出一番事业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只有养成了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才能在将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