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763000000029

第29章 大过

以“非常的手段”追求“非常的成功”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梯”是老根长出新芽。“女妻”是年轻的妻子。“九二”是这一卦四个阳爻中最下方的一个,正当阳刚盛大过度的开始。“九二”在上卦无应,与下面的“初六”接近,阴阳相吸,有亲近的可能。但“九二”是盛大过度的阳,与“初六”结合,就像已经枯了的杨柳,由下方的阴性,得到生气,重新长出新芽;老人讨得年轻的妻子,可以生子,所以,没有不利。

“象传”说:这是过度的“相与”,亦即过度有缘分的结合。意思是说,不可过度刚强,应当刚柔相济,也有不可单独行动,应当寻求适当的伙伴,才会有利的含意。

这一爻,说明非常时期,不能拘泥常规,应当集结力量,采取非常手段。

《大过》卦上兑下巽,初、上为阴爻,二、三、四、五为阳爻,有阳刚太过、阴柔不胜之象,《大过》卦认为,阴阳相交,刚柔相济,最为妥当,因此,在困难面前要敢于咬紧牙关,以“非常的手段”追求“非常的成功”

假如真有上帝,天下会像天堂一样,人间会处处洒满阳光。然而,这个世界上苦难太多,我们的生活中压力太大。谁来拯救自己?奇迹该怎样发生?无数的人有无数的困惑,无数的追求有无数个答案。而成功者选择了这样的道路:从灾难中爬起,从废墟中新生。只要点燃了自己那熊熊的生命之火,辉煌的成功大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

1982年,船王董浩云去世,作为长子的董建华理所当然地成了董氏家族的掌门人。但是,落在董建华肩上的却不是荣誉和掌声,而是灾难与空前的压力。

受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到1982年,美国和欧洲有3500万人失业,汽车、钢铁、纺织三大传统工业陷于停顿,西方对亚非拉的产品需求枯竭。整个欧洲、美洲经济接近萧条状况。

世界航运业的衰败也于1982年彻底表面化,巨大的灾难降临到刚刚接管东方海外集团不久的董建华头上。

最让今天的人们扼腕叹息的,就是叱咤风云的船王董浩云当时并没能预见到这一点,反而去大规模扩充船队,从而使董建华身上的重债不堪其负,几至折戟沉沙。

首先是船价大跌。这使董建华名下的财富大幅度“缩水”,其资产净值在1982年为25.1亿元港币,到1984年则只有18亿港元。虽然采取了多种挽救措施,董氏企业的负债仍高达90多亿港元。

公司的业绩同时也一落千丈,在船只吨位严重过剩的状况下,想卖船也不是容易的事,没有人肯在这种背景下买船,把负担往自己身上压。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1982年,尽管董建华用尽一切办法进行补救,但财务危机之漩涡还是将董氏家族卷入了海底。这时,他不仅欠银行的钱还欠股东的钱,欠日本造船厂的钱。据说,包玉刚的大女婿苏海文曾谈到,董家所欠的钱和奥地利的国债一样多。当时汇丰银行是董家最大的债主,仅此一家,董建华名下的债务就高达百亿港元。这意味着每年5亿元的利息。最高时,有人统计,董建华欠债达28亿美元,也就是说250亿港元。想想吧,背负这么重的负担,怎能不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天,董建华把妹妹董建平叫到办公室,告诉她说,公司遇到了一场惊人的大灾难,说着说着,兄妹二人相对而泣。

试想一下,150多个债权人接连不断上门的状况是何等苦楚;在东京、纽约、伦敦之间穿梭飞行,说服债权人和银行不要冻结资产,让他有个翻身机会,该需要多大的勇气,该忍受多少的白眼和冷面孔;有时连续和债主开会,打多个小时的电话处理纷乱的事务,又该是多么艰辛。何况那是在业绩低落的情况下,东方海外还要面对美国轮船公司低价抢货的挑战。内忧外患一齐涌来。

让董建华倍感凄楚的还有世态炎凉。当董建华随着事业处于巅峰的董浩云周游世界时,所受的待遇是何等荣耀,然而,当他身处逆境时,无情的商场给董建华尚存的天真上了毫不留情的一课。

债台高筑,债主盈门,尽管董建华用尽浑身解数,游说各方财团,想尽一切措施,如出租轮船,减少船舶数量甚至变卖分公司,但东方海外的财务始终没有起色。1985年9月,伤痕满身的董建华无奈宣布:东方海外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停牌,待债务重整后再行复牌。

董氏家族被拖进了漩涡之底,董建华成为“超级穷人”。

正在此时,日本的东绵承造商社对摇摇欲坠的董氏大厦进行了最后的打击:货柜船必须要按时交货。

这一打击是致命的:若不及时付款接船,董氏家族将被迫清盘。

董氏大厦自身已难支撑,平衡已被打破。若无强援,必将倾覆。

1985年,董建华的事业似已走到穷途末路。虽然采取了降低成本、降低压力的多种手段,但对于奄奄一息的东方海外来讲却收效甚微。如同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其自身免疫系统根本应付不了凶猛的病情,一般的医生也束手无策,只有等待扁鹊、华佗之类的神医了。

汇丰银行是董家最大的债权人,据说,董家的欠贷高达100亿港币之巨。看到董建华苦苦耷斗,却周身是债,自救乏力,汇丰银行决定冒一次险。1985年9月,汇丰银行在会同中国银行向董建华贷出1亿美元的备用贷款,解救他被人起诉的燃眉之急后,决定再以新船为抵押,帮助董建华渡过这道难关。

就像失血过多的病人得到了血液补给一样,东方海外算是躲过了清盘厄运,然而大病未愈,积重难返。若想有所作为,非得再有带造血功能的“营养”补充才行。然而,有谁会再帮助董建华呢?

董建华真正到了山重水复,无路可行的地步。

然而,董建华恐怕连做梦也不敢想,还会有人对他施以援手,使他柳暗花明。

1986年3月,与董浩云私交甚笃的大富豪霍英东伸出援助之手,他宣布将注资1.2亿美元于董建华的新船上。1.2亿美元,这对董建华来说,无异是久旱逢甘霖,无异于雪中送炭。

霍英东这笔救人于危难的注资,给东方海外带来生机。5月17日,董建华宣布,重整公司债务。

董建华拿出了全部家产,全部注入重新组合的董氏集团。

董建华首先要做的,是说服150多个债权人同意他的重组方案。为此他不惜将全部资本投入重组后的公司,而把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交到债权人手中,自己实际上成为公司的高级“打工仔”。董建华的决定以及其行动时的坚定,征服了所有债权人,他们同意了董建华的决定。从1985年开始的公司债务调整,直到1986年5月17日这天,董建华宣布设立一家新公司——“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持有东方海外65%的股票,余者为霍英东名下的公司所持有。

这次重组工作进行得很慢,直到1987年才结束。这两年是董家最难挨的一段时光。股票被迫停牌,公司控制权落入他人之手,公司欠债达26.8亿美元,预计要到2002年公司才有可能夺回控制权。不过,希望也在增加。1987年,东方海外股票恢复上市买卖,公司业绩不再下滑。

天道酬勤。80年代末,世界航运业开始复苏。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繁荣,航运业、造船业再度繁荣。东方海外挟重组之威势,抓住时机,渡过了难关。到1990年,公司的亏损额度已由26亿美元下降到600万多美元。1994年9月,东方海外的股东们在9年之后首次获得股息,董氏家族也完全取得了企业控制权,控股比例超过50%,董氏家族这才真正重见天日。

1995年12月13日,香港港口热闹非凡。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货柜船“东方海外香港”号举行下水典礼。李嘉诚、陈方安生参加剪彩仪式。笑容满面的董建华以新船王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

东方海外,已经极其壮大,蔚为奇观,其资金逾百亿港元,经营24艘货柜船,办事处遍布145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底营业额达到16.7亿美元,雇员达3000人。

东方海外的业务也在不断地发展。1996年,它与美国总统航运、日本大阪三井、马来西亚国航运、英国渣华邮船联手,开辟亚洲至西北欧航班轮运。和总统航运、大阪三井开辟东亚、南亚至美国西海岸航运,与太平洋船务合作开辟南亚至澳大利亚航运。同时,董建华吸取父亲的教训,开展了多样化经营,在房地产、酒店业、食品业、货包业等方面投资,于分散投资风险中求多样化共同发展。

董建华重新树立起了他的船王地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董建华又被推选担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从而书写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