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763000000014

第14章 同人

重视感情投资,争取别人的信任和帮助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的下卦“离”,象征火;上卦“乾”代表天。火光明,向上升,与天相同,所以是“同人”的形象。又“六二”中正,与“九五”相应,也是“同人”的形象。由另一角度看,这一卦只有一个阴爻,其余五个阳爻与他结合,也有“同人”的含义。《礼记》“礼运篇”中所说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正是这一卦的理想境界。

在旷野中集合群众,象征在广阔的范围,公平无私的与人和同,这是圣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同,当然一切亨通。又,外卦“乾”刚健,不懈的前进,所以用有利于涉大川比拟;内卦“离”是明,意味着内心光明,外向刚健的性格加以“六二”中正,与“九五”的适应性,这些都是纯洁正直的德与行。所以,人人调和,意志沟通,能够冒险犯难,符合君子的原则,无往不利。

“同人”即与人和同,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群体。“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为了达到“同人”的目的,经常进行感情投资是非常必要的。

哈曼·托勒是美国斯迈尔公司总裁,因为长期承包那些大电器公司的工程,他对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常施以小恩小惠。但哈曼先生的交际方式比别人总是高出一筹:他不仅对公司要人进行感情投资,对一些年轻的职员他同样殷勤款待。

哈曼总裁并非无的放矢。事前,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找到电器公司的每一位员工资料,对他们的学历、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和业绩,做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

当认为有些员工可能在公司大有作为时,以后会成为该公司的决策人物时,不管他多年轻,都能得到哈曼先生的尽心款待。

这位总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日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做准备。他明白,十个欠他人情债的人,有九个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现在做的是亏本生意,但日后会利滚利地收回。

所以,当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轻职员晋升为科长时,哈曼会立即跑去庆祝,赠送礼物。同时还邀请他到高级餐馆用餐。年轻的科长往往对他的这种盛情款待备加感动,心想:我从前从未给过这位老板任何好处,并且现在也没有掌握重大决策权,这位老板真是大好人!无形之中,年轻的科长自然产生了感恩图报的想法。

正在受宠若惊之际,哈曼说:“我们企业能有今日,完全是靠贵公司的抬举,因此,我向你这位优秀的职员表示谢意,这也是应该的。”这样说的用意,是不想让这位职员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而有朝一日,这些职员晋升至公司的重要职位时,肯定还记着哈曼的恩惠。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生意场上,许多承包公司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而哈曼的公司却生意兴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平常注重感情投资。

哈曼在求人时确实有长远目光,他懂得慧眼识英雄,懂得有目标地进行感情投资。一次性的感情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好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必须从一点一滴入手,依靠平日的积累。

古人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有通过不断地构建和巩固,人际关系才能牢固。有了“铁”的关系垫底,求人何愁无门?

任职于某外资企业的孙先生,总是把他的客户细心分类编排,按时间、地点与生意上的往来,随时邮寄明信片,表达各种不同的信息,让客户注意到他的存在与关心。文字迥异于声音,它不会瞬间即逝,比电话、当面晤谈等都从容得多,让人有更宽阔的空间来施展。

法国有一本《小政治家必读》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当上总理,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自然会对你的人生有莫大的帮助。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是很焦虑的。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得有七八位甚至更多的部长级人物,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人,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和别人有交情,就较容易得到他的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淡漠,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即使平时再忙,朋友间也要相亲相爱,互相信任、理解和支持。在人的生命轨迹里,友谊是非同凡响的一笔财富,假如没有友谊,人的一生是多么贫瘠。

人是个体的,是独立的驱体和器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各自的个性和嗜好,更有不同的心地、志向和机遇,人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可以改变世界,然而,人是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一旦离开了人类社会与人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别说是创造世界,就是生存也会成问题。有些人认为友谊是由有用引申出来的,正如城邦那样(因为城邦总是为着自己的福利而联合起来的)。有些人由相互喜欢就成为朋友,正如孩子们那样。我们也许应该把这种人称为朋友,朋友是多种多样的。最首先和最根本的是好人作为好人的友谊,其余的则与此相类同。某种事物是好的,与此相类同的事情,也就以此为朋友:对于爱快乐的人来说,快乐也就是善。不过这两种友谊并不经常是一回事情。而同一个人也不会由于快乐和由于有用而成为朋友,因为,这都是些因偶尔性而出现的东西,并非总是双双并比而行。

友谊的关键是,它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是永远赞扬。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别林斯基曾在《别林斯基论教育》中这样论述到,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追求中,相知、相识,恩格斯为了支持马克思写《资本论》,不仅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思想和理论问题,同时在经济上也无偿地给予帮助,正是有了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马克思才能最终完成他的巨著《资本论》。种种事例说明,只有信任、理解和无私支持,才能感到友谊的美好,才能在友谊中获得无穷的力量。

所以,要获得友谊,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往,更要与人为善,要有博大的胸怀和纯真的感情,友谊地久天长、能使人终身受益。

友谊可以分为三类。一则可以因为快乐和有用而成为朋友,他们在这方面相似。二则因为自身,由于他们的善良而成为朋友。三是整体地不加限制的朋友。

善良者的友爱是完美的,而且在德性方面相类似。善良的人们既有总体的快乐,也有相互间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做一些己所固有的快乐的事情。只有这样的友谊才称得上永恒的,因为友谊所应有的东西都寓于此中了。一切友谊或者由于善而存在,或者由于快乐而存在,不论是总体的,还是友好者个人的,都有某种类似之点。所以说,一切都寓于这种友谊之中,其余的也同样属于它。总体上的善就是总体上的快乐,它们是最为可爱的东西。只有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友爱和友谊才是最大和最善的。

不过像这样的友谊是罕见的,这样的人也是少有的。这需要共同的生活和时间,正如俗话所说,只有吃尽了苦头,人们才能相知。除非两人互相表示友好并且相信,否则就不可能被接受,不可能做朋友:有些人很快地就好了起来,并且想要成为朋友,然而没有友爱和相知,也就不存在友谊。想要很快地成为朋友,那就不是朋友。正如在德性方面,有一些是就品质而言,有一些是就现实能力而言,友爱也是这样。有一些人经常生活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但是,有些人或者互相远隔的人就不能现实地这样做,而只是具有做朋友的品质。距离并不能把朋友完全隔开'而只是妨碍了他们的现实活动。然而,分离的时间太长了,友谊也就慢慢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