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五亭在景山山顶,内供铜佛像,中峰有“万春亭”,高17米,三重檐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中峰东西两侧的山峰上各建一亭,东名“周赏”,西名“富览”,均为重檐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两亭外侧两峰还建有两亭,东名“观妙”,西名“辑芳”,均为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五亭至今仍保存完好。
亭是一种四面开敞的小型建筑物。它多是用竹、木、石等材料建成,顶面一般有圆、方、六角、八角和扇形等形状,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形式。形状各异的亭子,点缀在园林和自然风景名胜内,显得格外别致,为园林或自然风景,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
景山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亭内原供铜佛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景山万春亭中的毗卢遮那佛被毁,其余4尊被劫走。
景山五亭,可以说是我国众多亭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座亭子中以中峰的万春亭为最大,并且这座亭子处在北京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是一座三重檐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的亭子;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亭,东边的叫做“周赏亭”,西边的叫做“富览亭”。两亭的外侧两峰,又建有两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小亭,东面的叫“观妙亭”,西面的叫“辑芳亭”。
总而言之,景山五亭以万春亭为中心,东西两侧4座亭子左右对称,与万春亭构成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万舂亭过去曾是北京城内的最高点,人们登上万春亭,可俯瞰整个北京城,并深切感受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真是气象万千。
景山五亭原供有铜佛五尊,称“五方佛”。它们不仅恰到好处地装饰点缀了精美的五座亭子,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从前老北京人把景山五座亭子内供奉的“五方佛”给别称为“五味神”。之所以称做“五味神”,是因为一年四季365天,不论春夏秋冬,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五味——酸、甜、苦、辣、咸,民间称之为“五味神”,并且认为这“五味神”能保佑人们延年益寿。因此,在过去的老北京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讲究:每年一到九月九重阳节这天,人们纷纷前来登景山拜佛,祈求平安。
以景山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
景山东街:北起景山后街,南至景山前街。门牌(顺)1号至21号。21号为景山公园东门。
景山西街:北起景山后街,南至景山前街。门牌19号至25号,2号至50号。46号为景山公园西门,50号为大三元酒家。
景山后街:东起景山东街。西至景山西街,门牌(顺)1号至19号。11号为北京市少年宫。
内城城门与北京街巷地名
内城,又称“京城”、“大城”。原有城门9座,角楼4座,水门3处,敌台172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9座城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
下面,从内城南面的正阳门开始说起。
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其地理位置在今天天安门广场的南面,当年改造北京旧城时,内城的其他八大城门及城楼都被拆除掉了,只有正阳门及正阳门城楼保留了下来。
那么,明清时老北京的正阳门和正阳门城楼,其原貌最基本的情形,究竟怎样呢?
《日下旧闻考·城市》篇里,作了历史性的描述:
正南日丽正门。
[臣等谨按]辍耕录,元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分十一门,各门名俱是年所定也。明史地理志,永乐间改为九门,丽正门尚沿其旧。正统中,改为正阳门。本朝仍其名。
城门上各起三滴水楼,凡九座。其月城外门上仍起敌楼,周围各用砖石包瓷。
正阳门,洪武、永乐时尚沿元故名丽正。洪熙元年,正阳门名始见于实录。至正统二年十月,行在户部奏,丽正等门已改作正阳等门,其各门宣课司宜改从今名。从之。
[臣等谨按]洪熙实录无正阳门之名,此条所引误。
正统已未夏四月,正阳门月城成。
关帝庙在正阳门月城之右,每年五月十三月致祭。先十月,太常寺题遣本寺堂上官行礼。是日,民间赛会尤盏。凡国有大灾则祭告之。庙有董太史书焦太史所撰碑记,时称二绝。万历末特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远镇天尊,旨由中出,末赏从词臣拟定也。
[臣等谨按]春明梦余录,庙建于明初,庙中现存明万历间加封碑,作神威远振天尊,门额又作远镇。燕都览览志盖从门额也。
观音大士庙在月城东偏,与关庙相对。本朝乾隆九年重修。庙壁有明万历壬辰修筑都城碑记,兵部职方司郎中虞淳熙撰文。
不仅如此,而且还有正阳门诗作,正阳门关帝庙诗,及正阳门观音大土庙碑记。这里只例举上两首,正阳门观音大士庙碑记篇幅长,就从略了。
正阳门不仅被俗称为前门,而且还被别称为“国门”,这是受历史的影响。
古时,就有将城门名为“国门”,对此,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国门,谓城门也。”即将国都的城门(指正门),称之为“国门”。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复志赋》里亦有记载,“排国门而东出兮,概余行之舒舒。”
将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别称为国门,除了受历史上的影响外,还因这是只有“天子”(皇帝)才能圣驾出入京城的正门。如古籍《明宫史》里记载·“正阳门,掌门官一员,管事官数十员。带管外罗城南面居中之永定门。凡冬至圣驾躬诣圜丘郊天,并耕籍田,咸由正阳门出也。”
京城的这座国门从它修建落成那天起,经明清两代,常年关闭着,绝对不允许黎民百姓出入。而只有皇帝出宫到京城南郊天坛去进行祭天,或者去先农坛祭祀“神农”(或曰“先农”)时,才能出入该城门。黎民百姓,只能从城门楼两侧的瓮城(或称月城、曲城)下门洞里进出。
正阳门是北京城内城九门的重点,据《北京文物报》的《谈谈正阳门》一文中载:
明正统元年十月初十(1436年12月7日),由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及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等,奉旨率领军夫数万人,开始修建京师的九门城楼,历时四年,于正统四年竣工。
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自明正统年间修建落成后,最具有代表性。因此,20世纪50年代改造旧北京城时,其他八大城门及城楼皆被拆除掉了,唯将正阳门和正阳门城楼保留下来。
正阳门的地理位置,在今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南面,近年来几经整修后。其面貌焕然一新。观赏过这座精美的古城楼的人们,无不感到雄伟壮观。它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虽然已经被拆除掉了,但人们仍然取京城这三座城门之意,将在其南面的一条街,取名为“前三门”。
纸糊“国门”
老北京外城和内城16座城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在大城门的外边,大多还有一道用来屏蔽城门的半圆形城关,即曲城,也叫瓮城或月城。其特征,据古籍《武经总要前集·守城》里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等同(指同大城墙一样),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古籍《元史·顺帝纪八》里记载:“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而瓮城正对城门的城墙上,有的还有一座和城门楼大小差不多的箭楼。至今保存下来的有正阳门箭楼和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东南的角楼。它们都是北京城守军抵御外敌来犯时向外射箭的战斗堡垒。
据老北京人传说,清代末年曾经出现过一次纸糊的“国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阳门及城楼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一片残垣断壁,显得格外凄凉。逃到外地避难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要回京过万寿节(皇帝生日),为了不使他们看到京城这凄惨的景象,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们挖空心思,终于琢磨出一个办法,就是将京城技艺高超的裱糊匠们召集在一起,扎制出一座纸糊的“国门”。
扎制的纸糊“国门”,果然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人们远远望去,就好像似真的“国门”一样。这一具有讽刺性意味的传说,无情地揭露了清代封建朝廷统治腐败无能,因而流传了多年。
其实,这一讽刺性的传说是有一定史实依据的。陈家骥先生曾在《北京文物报》上撰文介绍有关情况,现转引于后,供读者阅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阳门(前门)城楼及箭搂俱毁于火,焚后仅余城楼底座及门洞,周围是一片颓砖断瓦,状极凄凉,令人痛心不已。在西安避难一年多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行,于1902年1月初返回北京,史称“庚子回銮”。1月8日这天,銮驾队伍要从永定门起向北排列,帝后的銮舆通过正阳门回到大内。由于劫后的正阳门未追修复,清廷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据曾任直隶总督的陈夔尤著《梦蕉亭杂记》记载:“庚子京师拳匪之乱(指义和团)正阳门城楼化为灰烬,辛丑(1901年),两宫回銮有期,奉命承修跸路工程,此规至崇闳,须向外洋采办木料,一时不能兴工,不得已,令厂商先搭席棚,燎此五色绸绫,一切如门楼之式,以备驾到时精壮观瞻。”
以前门命名的街巷地名例举
前门大街(东城区):北起前门东大街,南至天坛。门牌1号至219号,2号至236号。
前门东小街(东城区):东起细来胡同,西至前门东大街。门牌2号楼。
前门东大街(东城区):东起台基厂大街,西至前门楼。门牌1号至23号,2号至26号。
前门西大街(西城区):东起正阳门,西至北新华街,门牌平房15号至81号,楼2号至10号。
前门西河沿街(宣武区):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门牌3号至215号,4号至246号。
崇文门
正阳门之左(即东侧)的崇文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沿袭元的门名——文明门;正统四年(1439年),崇文门城楼落成,并更“文明门”为“崇文门”了。《日下旧闻考·城市》篇里,对正阳门东侧的崇文门,作了这样历史性的描述:
南之左日文明。
[臣等谨按]明史地里志,文明门,正统间改为崇文门。本朝仍其名(本朝——指清乾隆朝)。
那么,为什么过去崇文门又被人们别称为哈达门呢?对此,《日下旧闻考·城市》篇里也作了比较透彻解释:“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
从前,老北京9座城门楼上,都按一定的“时辰”(即今日称的两个小时,合为古时的一个时辰)进行打点报时,早晨打点报时开城门,晚上打点报时关城门。除了崇文门城楼悬挂的是圆钟,其他八大城门楼上,则悬挂的都是錪。采用这种钟进行敲打报时,便称之为打錪(俗称“打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打点”的原意,为收拾或者准备的意思。如《红楼梦》第三回里记载:“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其中“打点”,显然是“准备”的意思。但是,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钟表的出现,自然而然出现了计时钟点的俗称,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并且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习惯和需要,将城门楼上的打錪称之为“打点”了。
更为有趣的是:京城“九门八镇一口钟”的说法与来历,与从前老北京人们传说的刘伯温、姚广孝抓龙治水修建北城的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说起来是非常有趣的。
北京这块宝地,曾被誉为“幽燕”,并且自古就为虎踞龙盘之地。民间传说北京这个地方是九龙居住的地方,有九龙作怪。因此,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雨季,就会经常泛滥成灾。
传说,受朱棣皇上的谕令,刘伯温和姚广孝在未开工修建北京城之前,先抓龙治水,为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做好准备。
刘伯温和姚广孝二人刚把皇宫紫禁城建筑在什么地方,以及内城九门的位置等许多重大问题确定下来,居住在北京的九条孽龙就开始兴云降雨。大雨接连不断,足足下了三天三夜,闹得到处发水,无法开工修筑皇宫紫禁城。
刘伯温,姚广孝气得三天三夜没睡觉,他俩冒着瓢泼大雨一起捉拿孽龙。刘伯温将抓住的头一条孽龙压在白塔下,姚广孝把抓住的第二条孽龙,用铁链子锁在北新桥一口井底下。还有几条孽龙,一看形势不妙,吓得离开了北京,飞腾到江河湖海里去了。
最后剩下一条非常凶猛的老孽龙,刘伯温、姚广孝二人怎么也抓不住。这条老孽龙一看其子被刘伯温、姚广孝捉拿住给压在白塔下,锁在北新桥一口井的底下,它就闹腾得更加凶猛了,极力用劲用尾巴把北京城百姓住的房子、寺院的佛塔和佛殿建筑等,扫倒了一片又一片。
后来,在四大天王的帮助下,刘伯温、姚广孝一直等到秋季霜降节气后蛰虫咸俯时,终于把凶猛的老孽龙捉拿住了,用变大了的多闻天王送的小铁塔将它镇压在下边,放到准备修筑的崇文门旁边的地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