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19761200000009

第9章 保护区概况(1)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78 年,是国家林业局直接划拨运作经费的三个保护区之一,位于甘肃省最南部,与四川省平武、九寨沟、青川三县相毗邻,行政区划分属于文县和武都县,辖15个乡(镇),157个行政村,有11万多人口,居住着藏、汉、回三个民族。保护区建立的基本目标是保护珙桐、大熊猫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整个保护区呈带状,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面积223671公顷,其中核心区97329公顷,缓冲区26032公顷,实验区100310公顷。

保护区所属行政区域文县和武都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保护区所在的碧口等乡镇又是文县和武都县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区内90%以上为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极为落后,商品率低,商业不发达。当地农业生产仍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的耕作方式,广种薄收,经济作物比重低,主要农产品以玉米、土豆为主,科技含量低。当地的增收渠道单一,经济结构处于初级增长阶段,增长速度缓慢,并且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保护区内经济水平、教育医疗水平低,据统计,保护区内农民2006年人均收入为903.5元,远低于当年全国和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也远低于国家贫困线收入,中学千人拥有教师数和千人拥有医生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 保护区建立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

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区内集中分布着大量濒危珍惜动植物和特有物种,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一、森林资源

核心区几乎全部为原始森林,且大部分地区山势陡峭,河谷深切,人迹罕至,自然景观完好,是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繁衍生息的场所。

二、水资源

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区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长年性流水河较多,沟沟有水, 山高水长,溪流遍地。集水面积大, 有白水江及其支流丹堡河、白马河、白龙江及其支流让水河、大团鱼河、小团鱼河,常年性小溪200余条,水力蕴藏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白水江与白龙江两江在碧口水库汇合后流经四川的青川、广元,注入嘉陵江。据1979年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水利资源普查结果,保护区内仅白水江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即达47.14×104KW,可能开发的电站数为23个,可装机容量为16.20×104KW,预计年发电量8.54×104KW.H,再加上让水河、丹堡河、白马峪河、大团鱼河、小团鱼河,总的理论蕴藏量为69.55×104KW,可开发的电站总数为54个,预计年发电量为8.806×108KW.H。

三、矿物资源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铜、锰、金、磷、大理石、水晶石、金矿、岩金矿、硅铁矿、煤矿和铜矿等矿产。石坊、石鸡坝等地属震旦系碧口群上亚群, 为浅海相碎屑岩夹少量火山沉积岩, 有铁、锰、金、磷、钡等矿产。本区的河谷两岸有丰富的砂金矿产。沙金矿分布在让水河和碧口保护站辖区;岩金矿分布在让水河、岷堡沟、碧口等保护站辖区,多数在实验区,仅个别矿点离核心区较近;硅铁矿全区广泛分布,目前主要在保护区外开采。区内岩石主要岩性为中酸性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其中以凝灰岩为主,还有角砾岩、砂岩、板岩与灰岩。该地层中有早古生代的石英闪长岩侵入体, 分布于摩天岭及黄土梁正梁一带。

四、气候资源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度地带,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湿润多雨,冬季受蒙古高气压影响低温少雨,农耕区年平均气温14.8℃,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每年1月,为3.7℃,月平均最高气度出现在每年7月,为24.6℃,极端最高高度37.7℃,极端最低气度为-7.4℃;年积温5493℃,最少4884.8℃,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年蒸发量为555-2034mm,平均无霜期238天左右,年总辐射量为4800MJ/m2-5000 MJ/m2,年风速为2.5m/s,年均相对湿度为61%。由于受地形的影响,河谷低海拔地区是炎热的夏天,高山上却仍是终年积雪,复杂的地形结构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这一带独特而丰富的生物结构组成。

五、物种多样性资源

保护区横跨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是岷山至秦岭物种、基因过渡和交流的重要通道,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是全球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300多个网络成员之一。区内地质构造多样,地貌变化复杂,海拔从580 m到4072 m,海拔差异高达3492 m,相对高差较大,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东部低海拔地段拥有与亚热带地区相当的热量条件,西部高山区与温带地区的气温状况相当,土壤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是山地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生物地理上处于东洋界中印亚界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最北端。

多样的栖息环境养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想场所,区内物种数分别占甘肃省、全国、全世界物种数的61.89%、10.39%、1.73%。已查明有兽类77种,鸟类275种,两栖爬行动物65种,大型真菌194种,高等植物2165种,鱼类68种,昆虫2138种,蜘蛛195种,蝶类161种,仅近几年发现的动植物新种就有29种,甘肃省新记录1300多种。属种多样,有世界广布属50个、热带亚热带属193个、温带分布属540个、中国特有属32个;在种的组成中,世界分布、北温带分布、中亚—地中海分布、东南亚分布共有915种,中国特有种995种。区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有6个植被带,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是甘肃省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A 级(最优先)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