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19761200000012

第12章 社区资源利用影响类型识别(2)

当地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正在规划设计的几条公路涉及保护区,设计中的平铁公路和碧李公路都穿越核心区。道路建设将会改善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方便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护,提高资源保护效率。但这些公路将整个保护区切成三块,造成生境破碎化,为非法砍伐、运输林木和盗猎野生动物者提供方便,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道路的修建一方面破坏了生境,同时给盗猎、盗伐者提供了便利,但是迫于当地居民发展经济的需求,政府不得不修建道路。道路的修建促进了保护区内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交流,但却加大了保护局管理工作的困难,给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生活层次

生活层次有别于生产层次,存在生活层次的社区资源利用,即社区居民利用社区资源不能转化为产出的一类活动。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包括采摘野菜、种菜、建房、家具、薪柴使用等。这些使用同样也会对保护区资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生活性薪柴利用

生活性用柴主要体现在取暖和做饭、煮猪食三个方面。

(一)取暖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山麓地带年平均气温约在15℃以下,中山带年平均气温5℃~12℃。山区由于常年气温较低,使得林缘社区一年四季都需要薪柴取暖。林区的冬季漫长而且寒冷,居民不但需要大量的薪柴,而且由于普遍使用火塘,需要较大木柴,老人小孩起床睡觉时在卧室还需要火盆驱赶寒气,这样在冬天来临前还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木炭。

每户每年冬季需木炭大约100~200kg,按照5kg木材烧制1kg木炭计算,每户每年烧制木炭将另外消耗大约500~1000kg的优质木材。

林缘社区的绝大部分居民依然使用火塘这样的原始取暖工具,使用节能灶的很少。在这种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下, 能源的使用效率很低,大量的薪柴被浪费掉而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

(二)做饭

白水江能源结构中薪柴利用大概占80%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说白水江社区居民的能源结构偏向于传统型,对薪柴需求较大。据统计,居民在做饭时,倾向于用柴,很少用电做饭,因此统计结果显示薪柴中有近1/3的比例是用来做饭的。

社区居民用柴做饭的方式,对薪柴的利用效率低,能源耗费较大,对森林资源破坏大,因此,加大能源结构升级,引进电力、天然气等清洁、低耗能源是社区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三)煮猪食

因海拔较高,常规的生食喂猪,猪的生长期长,体重增加缓慢,所以保护区内许多村社均将猪食煮熟之后再行喂食。据调查煮猪食所费薪柴量不低于做饭。

二、修建房屋

房屋修建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占用耕地和建筑耗材。

房屋一般可以维持30年,因此,房屋更新很少发生,且对保护区资源影响较小。而2008年,由于突发性地震,致使白水江众多房屋受损,需要重建。短期内的大量房屋重建,不仅涉及地基选择,更需要耗费大量用作屋顶的木材。在灾后重建中,众多居民放弃了原有房屋地址,重新选址修建,且房屋式样跟原有模式大致相同,基本都采用木梁屋顶结构。这种短期内大量房屋建筑,造成了耕地大量的占用和木材的耗费,对保护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层次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

我们主要通过如下四个方面来介绍林缘社区文化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一、民族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主要有汉族、藏族(白马藏族)、回族三个民族,其中汉族居民占80%以上,藏族居民不足20%,回族很少。

白马人大多集中在铁楼乡, 分别住在白马峪河沿岸的跌堡寨、寨科桥、草河坝、枕头坝、竹林坡、强曲、人贡山、中岭山、立志山和麦贡山上。寨与寨之间相隔约5公里左右, 海拔2000米左右, 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加上交通不便,自觉不自觉地保留着一部分传统文化特征。

由于当地有丰富的木材, 他们用山中老藤捆绑木材修建“ 板屋土墙” 作为居室,这种板屋虽然冬暖夏凉,但修建时非常费木材,一座屋子至少要30立方木材。

白马人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 文化上接受儒教学说, 生活中信奉自然崇拜, 如崇拜山神、水神、土地神、火神及其它有灵性的自然物。

白马人的独特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以跌堡寨为例,其位于东西向的河谷平地,山寨前后所对向的山即为前山、后山,即所谓的“向山”,按照村民说法,向山为山神所在地,人不能随便在“向山”区域砍树、打猎、点火等。前山为一坡度约为70度的陡崖,区域不规则,范围以千百年来的传统区域为界,主要根据地形划出神山区域。后山较前山坡度稍缓,范围也稍广。前、后山植被覆盖与周围有明显不同,被划为“向山”的区域的后山多为灌木林地(受地形影响,乔木生长受限),前山多为乔木。不是向山区域的山坡植被覆盖差,以前为玉米地或种植药材的坡地,现退耕,一眼望去多为只有零星树木的草坡或低矮的灌木丛。如刘家坪的关口村,其向山上有一百余年的桦木及其他一些乔木,因此是金丝猴经常出没的地方。“向山”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

白马人古老的生活方式,更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观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这种生活观念也正是给保护局保护工作带来不便与阻碍的重要因。只有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观念,形成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观念,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来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保护局才能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

二、祭祀

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是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祭祀对社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牲祭和祭祀性耗材。在祭祀中,社区居民将捕捉野生动物来牲祭,并持续燃烧大量木材。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物种多样性,而且毁坏了森林,同时祭祀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可能引发火灾,对保护区危害较大。最近几年,由于保护区加大了监管力度,且明令禁止野外祭祀行为,因此由祭祀引发的火灾甚少发生。

三、棺木

当地民族崇尚土葬,一个棺木约需较好的松木3立方左右,按文县人口死亡率4‰计算,对保护区影响不大,问题是这类木材全部在核心区的特定的海拔高度,砍伐时人的活动一是易于引发火灾,二是破坏了植物的垂直带景观。

四、生产、生活工具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内的生产、生活性工具倾向于木制。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家具、厨具等,还是生产性的一些工具,木制工具占有很大的比例。调查数据显示,生产用具中木制的比例占30%以上,而生活用中是木制的比例近70%。木制工具在所有工具中所占比率较大的原因,可以解释为:社区居民收入较低,对市场的其它材质工具购买力较低,且社区周边森林较多,木材较易取得,加工成木制工具的成本低。同时显示,社区居民圈养牲畜及家禽所用的圈围栏全部都是木材所制;林缘区人兽冲突较多,为了兽口夺食,居民用木材做围栏,将口粮田圈起来,这是木制工具中耗费较大的一块。

木制工具的大量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制造木制工具需要木材,这也成了社区居民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的动因。

五、对资源保护的认识

据森林依赖度分析,其平均水平在40%左右,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依赖较强,森林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90%的人认识到了个人生活与社区自然环境有关,而只有不到30%的人参与了保护行动。人们认识到了社区资源对其生活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人参与到保护社区资源的行动当中,这种意识与行动相悖的情况说明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还相当严重。另外访谈中,我们发现众多居民表现出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薄弱,保护观念淡化,这对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造成了困难,同时也必将给社区资源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社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保护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护局开展社区资源保护工作,从而有效保护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总的来说,当地居民对森林依赖度高,对社区周围资源依赖度大,居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当地资源,居民对当地资源的利用是造成保护区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要保护当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现在,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部分地方开展的社区共管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推广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资源的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发展。让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局的管理工作,能让当地居民感受到保护局对他们的重视,同时保护局也能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到更多的生活习俗,从而制定更加有效和符合当地情况的保护方针和政策,有助于保护局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