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并非纯属虚构,或出于丰富的想象力。这些故事都有一个真实的地方为依据,那个地方又确实曾出现故事中那些人物或那种怪事,事实往往要比小说更出入意料。如今的这一次航行,所有船员可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这艘船在波斯湾海岸建成,命名为“苏哈尔”号,据说苏哈尔是辛巴德出生地,船员都是阿曼酋长国的阿拉伯人,这次航行前三年,薛弗林乘坐过一艘用木材和皮革造成的11米长小船,从受尔兰航行到纽芬兰,从而证明六世纪时一名爱尔兰修士圣布伦丹可以乘坐类似的小船,在哥伦布之前约1000年到达北美洲。这一次,薛弗林认为有关《一千零一夜》中辛巴德的传奇事迹,很可能是根据8世纪至11世纪时,阿拉伯航海者的实际经历而构想出来的。因此,他仿照古法建造了这一艘船,并打算乘这船前往亚洲远方。他决定沿途以中古时代水手的眼光,观察所经的这一部分世界。看看他们有些什么经历,可让人编写辛巴德神奇之旅时夸张成为惊险刺激的故事。
尽管帆船饱受害虫侵损,盐分腐蚀和热带风暴的吹袭,这艘手工建造的“苏哈尔”号,竟然航行了七个月仍安然无恙,从阿曼国广州,航程共9000多公里。薛弗林造船时遵照的古代造船技术,似乎比一些近代或现代造船术还要高明。便如,船身外面是用一种防水的树脂与石灰的混合物保护,里面则只用植物油涂擦椰子纤维绳索以作保养。结果,即使能咬穿最坚实木板,成为后期热带船只克星的船蛀虫,也没有对“苏哈尔”号的船身造成重大损害,所以,这一次航行的主要目的算是达到了,因为薛弗林在航程中找到辛巴德故事与真实世界一些令人兴奋的联系。
例如,辛巴德作第七次航行时,被海盗卖给一个象牙商为奴。后来他被象牙商派去一座森林工作,发现了一处象墓。
虽然未经证实的报道曾说有人看见一头象把另一头象的骨骼搬到一处不明的地点,但直至今天,仍无人确实知道一头死去或垂死的象究竟下落如何,因为从来极少有人发现象的尸体。因此,这种动物很可能有一个特别的集体藏尸之处,我们虽然无法知道象墓的确实地点,但这一点认识可能就是辛巴德故事的依据。
另一个故事说辛巴德到了一个后人鉴定为斯里兰卡的遥远地方。他在那里发现一个由毒蛇保卫的钻石山谷,但终于能设法逃脱,而且口袋里塞满了无数宝石,虽然今天斯里兰卡不再开采钻石,但这个岛仍然有许多种宝石出产,例如经宝石和蓝宝石。正如在辛巴德故事中所说的一样。这些宝石是从山谷地下的冲积土层中开采出来的,而清凉潮湿的矿坑,往往是人类躲避热带热浪的上佳藏身之所。同时,据薛弗林发现,今日斯里兰卡的宝石贸易大部分仍然由回教徒控制,他们的回教信仰就是七世纪时由阿拉伯航海者传去的。
在另一次航行中,辛巴德曾在一个叫做“女人岛”的地方娶妻和居留。他丧妻时像陪葬品船遭活埋,当然后来逃脱了,而这刚巧与印度古代一度盛行的寡妇自焚殉夫习俗大异其趣。薛弗林认为,描写这种极不寻常场面的灵感,几乎毫无疑问是来自目睹米尼可岛葬礼习俗的阿拉伯航海者所述经历。
米尼可岛是印度西部海岸外拉喀地夫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古时一度十分强烈的母权中心文化支配。
辛巴德传奇故事中最著名的“海上老人”和“食人岛”两个故事。很可能源于中古时代航海者在苏门答腊的经历。苏门答腊位于马来半岛西岸外,是一个像根粗大狼牙棒那样的大岛。在“海上老人”的故事中,辛巴德沉船之后遇见一个坐在溪涧旁边,全身毛茸茸用树叶蔽体的动物,辛巴德以为那个动物是个老头子,便把它背在肩上,帮它渡过溪流,岂料到达另一边,那个从不说话的家伙不肯下来,只作出手势和发出咕噜的声音。它用双腿紧缠辛巴德的脖子,几乎令他昏厥,然后把他当牛马一样驱策。它一面吃树上的果实,一面夹住他,打他。辛巴德后来发现这个役使他的动物双脚皮肤既粗且黑,它不是老人,而是一头野兽。过了几个星期,辛巴德才想出法,诱骗那家伙喝下发酵的果子汁,等它喝醉后将它杀死,才能逃走,薛弗林指出,“海上老人”的形象和苏门答腊特产的一种颇有智慧的猩猩极为相似。这种猩猩貌似身躯萎缩的老人,脚上皮肤粗黑,日常以果实充饥。此外,虽然动物学家认为这种猩猩是胆怯的动物,但居住在荒僻森林村落中的许多苏门答腊人,至今仍然害怕这种动物,认为是非常危险的似人生物。
另一个“食人岛”故事说辛巴德及其船员流落到一个奇怪的岛上。薛弗林认为这个岛也是苏门答腊。故事说他们被带到一个村庄,那里的土人似乎对他们非常友善,而且送上丰富的食物款待他们,所有人中,只有辛巴德感到这种慷慨事有跷蹊,因此一点东西也不吃。后来辛巴德看见同伴一个个神志不清,更深信食中掺了麻醉药物,日复一日,水手越来越胖,整天恹恹欲睡。最后,辛巴德看见族长的盛宴中有人肉时,才发觉这些主人的不良动机,于是设法逃走。但这时拯救那些被麻醉的水手已来不及了。他最后一次看见属下的船员时,只见他们的田野中手脚爬地,在牧人看管下像牛群一样吃青草。
据薛弗林研究所得。食人习俗在中古时代印度尼西亚群岛并非罕见。在这个直接与苏门答腊岛有关的故事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用药物麻醉受害者。薛弗林报道说,在苏门答腊北部地区,大麻至今仍是烹饪时采用的一种香草。他认为苏门答腊是前往附近一个香料港口的必经途径,而当时阿拉伯人又经常到那个港口交换阿拉伯人制药普遍采用的樟脑。
所以他们一定曾经接触过食人族及食人族使用麻醉药。这些经历极可能成为构思“食人岛”故事的素材。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从前有位国王,对婚姻生活感到悲观失望,因为生怕妻子不忠,所以决定每晚娶一个新娘,到第二天早上把她杀掉,以免她红杏出墙。莎拉赛达有天晚上不幸被选中,她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当晚就给国王说故事,一直说到第二天早上还没有完,国王由于想听到故事的结局,次晨没有杀她。第二天晚上她虽然说完第一个故事,但第二个故事到天大亮时才说了一半,于是国王再次让她活下去。如是者一夜复一夜,总共说了一千零一夜。
这些据说是由莎拉说的故事即包括神仙故事,也有爱情故事,从此便一代传一代,听故事的人听到这些故事中的奇异情节,都觉得津津有味,整个故事的背景,其实是中古时代的巴格达社会。辛巴德的故事也是从巴格达开始的。
巴格达是762年由回教阿拔斯王朝建立的城市。为一个从埃及伸展至印度的旧教王国首都。当时的统治者哈伦·阿拉悉是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君主,亦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哈伦在位23年的光辉事迹和浪漫行径,就是《一千零一夜》中许多故事的主题,哈伦是音乐与诗的行家,对文学艺术活动常常慷慨资助。《一千零一夜》中有关他的故事,多把他描写成一位公正、贤明和宽大的理想君主,并说他常常带几名亲信微服出巡,晚上在巴格达城四处漫步,为被压迫的人的主持公道,惩罚恶徒骗子。诚然,有些较为刻薄的故事把这位君主说成一名酒徒,但由于《可兰经》明确定不准饮酒,这种说法很可能是诽谤,而不象是一位虔诚回教领袖所为。
哈伦统治下的巴格达城是《一千零一夜》中许多故事的背景。巴格达是一个富庶城市,积聚了与东方贸易赚来的大量财富。据说巴格达太富庶了,城中不大能找到穷人,就如在无神论者的家里找不到《可兰经》一样。巴格达的上层人物,尤其是他们的妻妾,都过穷奢极侈的生活活,竞相铺张浪费,建造华美房舍,以及花大钱寻欢作乐。国王在宏伟的“金宫殿”里,过着非常讲究,丰盛富足的宫廷生活;神学家,学者和哲学家尽献精神食粮,弹唱者,说笑者和歌女则供声色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