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760700000054

第54章 历史报告:浪花传奇(2)

“大海的浪花”

西班牙“征服者”抵达时,印加帝国的疆城涵盖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和安第斯山区,从北边的厄瓜多尔,经过秘鲁全境,向南延伸到智利中部的毛尔河。贯通这个大帝国的是一个庞大、精良的道路系统:两条平行的纵贯公路,长达3600公里,一条沿太平洋海岸南下,另一条穿过安第斯山区。这两条通衢大道路面铺得十分平整,无数横向道路贯穿其间。此外,这两条公路也展现出一些设计和工程上的特色,格外引人瞩目,诸如悬空的吊桥和穿过石崖的隧道。创造这个公路网的显然是一个科技进步、纪律严明、格局恢宏的社会。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公路网后来竟然成为侵略者的帮凶:法兰西斯科·皮泽洛统率的西班牙军队入侵秘鲁时,利用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长驱直入印加帝国的心脏地带。

印加帝国的首都是库斯科——在当地的奎楚亚方言中,它的意思是“大地的肚脐”。根据传说,建立这座城市的是太阳神的两个儿子:曼科·卡帕克和玛玛·欧克罗。秘鲁的印加人虽然祭拜被称为“印帝”的太阳神,但他们最崇敬的却是另一位神祗。这位神祗是“维拉科查”;以它为名的那个族群,据说就是纳兹卡线条的绘制者。维拉科查这个名字,意思是“大海的浪花”。

巧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阿芙萝黛是在海中诞生;她被取名为阿芙萝黛。因为“她是浪花形成的”。这当然是纯粹的巧合。在安第斯山区居民心目中,维拉科查一直是百分之百的男性。关于这位神祗的身世和来历,我们所知仅仅这一点。没有一位历史学家知道,西班牙人侵占秘鲁之前,崇拜维拉科查的教派究竟已经存在多久。这个教派似乎一直存在;事实上,早在印加人将它纳入创世神话,并且在帝国首都库斯科为它建造一座大庙之前,种种证据显示,大神维拉科查已经受到秘鲁漫长历史中的所有民族膜拜。

维拉科查的城堡

离开纳兹卡高原几天后,我和桑莎来到库斯科城,寻访那座兴建于前哥伦布时期,奉祀维拉科克神的大庙。这座名为“科里坎查”的庙宇早已消失无踪。更精确地说,它是被埋在后来兴建的几栋房屋下面。西班牙人保留它那异常坚固的印加式地基和围墙下端,在其上建造一座宏伟的、殖民地式的大教堂。迈步走向教堂大门的当儿,我想起那座曾经矗立在这里的印加神庙。据说,整栋庙宇覆盖着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公斤),宽阔的庭院栽种着好几畦黄金打造的玉米。

这使我联想到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殿。根据犹太经文记载,这座庙宇也用金片装饰,旁边也有一座栽种着金树的神奇果园。

1650年和1950年的两场地震,将建立在维拉科查神庙地基上的西班牙“圣多明哥大教堂”夷为平地。这座教堂因此重建过两次。然而,以典型的印加式施工法——将多边形石块相互连锁,形成一个优美的体系——建造的地基和围墙下端,却安然逃过这两场天然灾害。除了那座矗立的长方形大庭院中央,以灰石搭建的八角形高台,这座神庙如今只剩下一些多边形石块,以及依稀可见的整体设计,供后人凭吊。据说,当时庭院铺着55公斤的纯金。神庙的前殿坐落在庭院两边,建筑形式十分优雅,墙壁上端尖细,呈圆锥形,罗列着一座座用整块花岗石精工雕凿成的神龛。

我们漫步在库斯科城狭窄的、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浏览周遭的景物,我发觉,西班牙人强加在古老印加文化上的东西,不仅仅是那座大教堂而已——这整座城市在外人眼里,仿佛罹患了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山坡上耸立着宽敞的殖民地式宅邸,装设着阳台,色彩十分淡雅,有如蜡笔画一般。

然而,这些房子大多建立在印加地基上,有些甚至全盘抄袭科里坎查神庙的多角形设计。在一条名为“哈同鲁米约克”的巷子里,我驻足片刻,观赏墙上一幅用无数个石子镶嵌成、结构十分繁复的拼图。这些石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但全都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角度连锁在一起。雕凿这些石块,将它们组合成如此复杂的形式,肯定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悠久的建筑传统。在一块石板上,我发现12个角和12个边,而这块石板和周遭石板结合得十分紧密,连薄薄的一张纸都塞不进缝隙。

留着胡子的异乡人

16世纪初叶,西班牙人开始强力摧毁秘鲁文化之前,维拉科查的神像矗立在科里坎查庙最神圣的内殿。根据当时的记载,这座神像是用大理石雕成;据说,这位神祗的“头发、肤色、五官、身上穿着的衣服和脚上趿的拖鞋,像极了西方画家描绘的使徒圣巴托罗缪”。根据其他人的描述,维拉科查神的容貌却像耶稣另一位门徒圣汤玛斯。我特地查阅一些有插图的基督教经籍,发现这两位圣徒都被描绘成身材削瘦、留着胡子、年过半百的白种人,身上穿着飘逸的长衫,脚上趿着拖鞋。下文我们会谈到在当时信徒心目中,维拉科查神的长相确实是这个样子。不管他的来历如何,他总不会是美洲印第安人,因为一般印第安男人肤色比较黝黑,脸上毛发稀疏。胡须浓密、皮肤白皙的维拉科查,反倒像高加索人种。

16世纪的印加人也把维拉科查当成白种人。他们的传统和宗教信仰塑造出来的这位神祗长得就是这副模样,因此,当皮肤白皙、留着胡子的西班牙人登陆他们的国境时,他们还以为是维拉科查率领手下的天兵神将回到秘鲁——根据古老的传说,维科科查曾经许诺,总有一天它会回到子民身边。这个有趣的巧合,使率领西班牙军队入侵秘鲁的皮泽洛拥有决定性的战略和心理优势,让他能够在往后的战役中,一举消灭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印加部队。

到底谁是维拉科查人的原型呢?

古远的渡海族群

在前往马丘比丘古城的路途上,火车已经奔驰了两个多钟头,窗外的景观也已经转变。一座座高耸的大山,积雪早已消融,在太阳下黑GFBA3GFBA3地矗立在我们头顶上。火车行驶在阴暗的山谷中,穿过一条GFBA4岩嶙峋的峡道。山中空气凛冽;我只觉得自己那双脚冷飕飕的。我打个哆嗦,又低头翻阅手上的资料。

面对这一堆盘根错节、纠缠不清的神话和传说,这会儿我只敢确定一件事:学者大都同意,在开疆拓土、建立庞大帝国的几百年间,印加人不但征服了许多已经开化的民族,同时也吸收他们的文化传统,留传给后世。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学者们对印加人的历史至今犹争论不休,但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曾经扮演过“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印加人将他们之前的秘鲁古老文化(不论是海岸的或是高原的,为西方人所知的或未知的)全部加以吸收,发扬光大。

至今还没有人敢确定,在遥远的、神秘的古代,秘鲁究竟存在着什么文明。每年考古学家都会有新的发现,将秘鲁的历史根源往更古老的时代推进一步。说不定,有朝一日,考古学家会找到证据,证明在古远的时代曾经有一个族群渡海而来,进入安第斯山区,把文明和教经带给当地的土著,完成任务后才离开。这就是秘鲁的神秘和传说给我的启示。这些传说以无比鲜明的意象描述“人/神”维拉科查迈步迎风,行走在安第斯山的小径上。所到之处,神迹不断显现:

维拉科查带着两个随从,朝北进发……他们走进大山中。一个随从沿着海岸走,另一个来到东部森林边缘……造物主维拉科查一路走到库斯科附近的乌尔科斯,召唤未来的人类走出大山。他在库斯科逗留一阵子,又继续北上的行程,最后来到厄瓜多尔。在沿海的曼达省,他向百姓道别,然后走进海中,脚踏波浪消失在茫茫大海里。

流传在秘鲁民间的神话,凡是跟这位来自外乡、绰号“大海浪花”的神秘客有关的,结尾时,都会出现一个凄凉感人的诀别场面:

维拉科查一路行走,一路召唤百姓……抵达波多维耶荷时,他跟先前派遣到各地的门徒会合。师徒团聚后,维拉科查率领徒众走进海中。当地人说,维拉科查一行人在海流上行走,就像在陆地上行走那样自在。

永远都是凄凉的诀别……经常带着些许魔法意味。

开创黄金文明

传说中的维拉科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给秘鲁印第安人带来文明和教化。据说,他来临之前,“人们生活在混乱的状态中,赤身露体,有如一群野蛮人。除了洞穴,他们没有别的居所;每天他们从洞穴中爬出来,到野外寻找食物充饥”。

维拉科查改变了这一切。根据传说,他替秘鲁印第安文化开创一个黄金时期,为世世代代子孙所怀念。所有的传说都强调,维拉科查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展开教化百姓的工作,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使用武力。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百姓,为他们建立一个文明的生活方式。人们永远记得,他把文明社会所需的各种技艺引进秘鲁,诸如医疗、冶金、农耕、畜牧、文字书写(据印加人说,维拉科查倡导文字的使用,后来却被子孙遗忘)。他引介给秘鲁人的还有一套精深的工程和建筑知识。

库斯科城中的印加式石造建筑物,施工品质之精良,已经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这座古城中仔细查访后,我却惊异地发现,这儿的所谓印加石造建筑,以考古学的标准来衡量,绝非全都是印加人的作品。这个族群的确善于使用石头;毫无疑问,库斯科地区许多纪念碑确实出自他们之手。但是,城中一些比较出色的建筑物,看来似乎是印加之前的文明所建的。种种迹象显示,印加人的主要贡献在于修复古建筑,而不在于兴建。

同样地,贯穿庞大印加帝国全境,设计十分精美的公路网,也可能不是印加人修建。上文提到,两条平行的干道自北向南穿越印加国境:一条沿着海岸,一条通过安第斯山区。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印加帝国总共有15000多英里路面平整、经常使用的道路,而我一直以为这些全都是印加入修建的。经过仔细查访后,我现在敢断定,这个公路网极可能是印加人从更早的文明继承下来的。他们的贡献在于修复、保养和统合一个早已存在的交通体系。事实上,专家们到现在都不能确定(虽然他们不愿承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公路究竟有多古老,负责修建的人到底是谁。

本地的传说更加深了这些公路的神秘色彩。根据这些传说,秘鲁的公路网和优异的建筑物,不但“在印加时代早就已经存在”,而且,两者都是好几千年出现在这儿的“赤发白种人的作品”。

根据本地一个传说,伴随维拉科查前来秘鲁的是两种“使徒”:一种是“神兵”,一种是“天将”。他们的任务是将主上的讯息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其他传说还提到:“孔恩·帝奇在一群随从簇拥下返回……”;“孔恩·帝奇召集他那群被称为维拉科查人的徒众”;“孔恩·帝奇差遣全部徒众前往东方,只留两个在身边……”;“一位名为孔恩·帝奇·维拉科查的主公,率领一群徒众从湖中走出来……”;“于是,维拉科查徒众奉主上之命,分头前往各个地区……”

魔鬼的杰作

古老的萨克赛华曼城堡,坐落在库斯科北郊。一天晌午,天空满布铅灰色的云层,我们结伴来到城堡中。一股阴冷的微风刮过荒凉的高原。我爬上阶梯,钻过一座门楣高耸、为巨人建造的石门,沿着一排排迂回曲折的高墙走进城堡。

我昂起脖子,望着头顶上那一块巨大的花岗石。这块12英尺高、7英尺宽的大石头,重达100多吨,肯定不是天然的产物,而是人工雕凿成的。经过一番雕琢(工匠的手法看起来极为轻巧流畅,仿佛在揉搓一堆蜡或石泥似的),石画上呈现出各种形状的棱角,和谐得有如交响乐一般。跟这块花岗石井然不紊地并列在一起的,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多角形大石头,有些安置在它上方,有些在下方,其他则竖立在两旁。

这些精心雕凿的大石头中,有一块高达28英尺,重达361吨(约相当于500辆家庭用轿车)。望着这块石头,我心中禁不住涌起一连串疑问。

印加人(或者更早的其他民族)如何有能力从事规模如此庞大的石头工程?他们怎么能够将这些巨大的石头切割、雕凿得如此精确?他们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从数十英里外的采石场搬运来这些大石头?他们采用什么方法,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些石头挪来挪去,悬吊在半空中,组合成一道道壮观的石墙?根据一般学者的看法,这个民族连车辆都还没有发明,更不必说能够举起数十块奇形怪状、重达100吨的大石头,将它们排列成迷宫样三度空间图案的机械。

我知道,早期的殖民地史学家目睹这些巨石时,也跟我一样感到困惑。例如,备受敬重的16世纪西班牙史学家维加探访萨克赛华曼城堡时,就曾惊叹不已:

探访这座城堡前,实在很难想象它的奇特设计;亲眼目睹这座城堡后,才发现它在整个建构上的确称得上鬼斧神工,使人怀疑它是魔鬼的杰作,绝非出自人类之手。整座城堡使用无数巨大的石头构成,令人不禁惊叹:当初印第安人如何采集,如何搬运这些石头……如何以无比精确的手法雕凿这些石头,将它们堆叠成一座城堡?当时的印第安人并未拥有足以穿凿、切割、打磨这些石头的钢铁器械,也缺乏能够搬运它们的牛和车辆。事实上,当时全世界都找不到能够搬运这些石头的牛和车辆,因为这些石头体积实在太庞大,而当时秘鲁的山路也委实过于崎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