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未解知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760600000061

第61章 世间奇人异事(36)

E.奇妙的章鱼

海洋中的章鱼,是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得最完美的种群。它虽然叫“鱼”,其实并不同于鱼类。它有八只长着吸盘的触手,兼有侦察、进攻、防御、猎食等功能;它的身躯与乌贼差不多,像一个口袋,富有弹性;它的血液呈蓝色,牙齿极小,眼睛奇大,能感受可见光和红外线,在深水底下眼睛会发光,这足以吓阻许多动物。

章鱼已进化到不再需要甲壳来保护自己,浑身连软骨都摸不到。在已知的200多种普通章鱼中,多数个体很小;只有在北大西洋北部才生活着大型的品种,它们的触手长5—10米,体重能达到45千克。有资料说,有人曾见过一头被捕获的抹香鲸,身上有46厘米直径的疤痕——这是章鱼吸盘造成的,由此估计与之搏斗的大章鱼体长六七十米。如此看来,大章鱼拖走渔船的传说,是不足为奇的。

在水族馆里,章鱼是极友善、极聪明的动物,能很快和饲养员混熟,它像小狗一样调皮,有时还主动向观众射水逗乐。章鱼天性好奇、肯学,有着很好的记忆力,对掌握的经验不会忘记。它的脑子如此好使,难怪有些科幻作品把火星人描绘成章鱼形状的生物。

章鱼不喜欢平坦的海底,总是躲在岩石的缝隙里。章鱼武功高强,但在水下与蛙人相遇,它会主动退避的。只有当章鱼被吓着的时候,才会抓住身边的物体,而它抓东西的目的,只是以此作为某种依托而已。人如果被抓,不必惊慌,只要轻轻捉住它,轻轻拍它或抚摸它(不要搔痒),它就会松开触手离去。

在深海,章鱼是聪明的动物,而一旦被捉上岸,它也从不会搞错海的方向,这令科学家费解。它和变色龙一样,有随着环境改变体色的本领。它还与海星一样,能用障眼法逃生,一旦触手被别的动物咬住,能自断其手逃之夭夭。断处不流血,周围的皮会自行合拢,第二天伤口就能自愈,接着长出新的触手来。

章鱼的身体极其柔软而富有收缩性,能穿过窄小的缝隙。美国生物学家贝里尔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的朋友弄到一只长约30厘米的章鱼。这位朋友把它放进篮子里,乘上电车。大约十分钟后,车厢另一头一位乘客大叫起来。原来,这条章鱼居然从只有1.5厘米宽的篮子孔里钻出来,爬到了他的膝上。章鱼如此惊人的缩体能力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于是有人竟怀疑章鱼具有“分身术”——即先将自己肢解,出去后又组合起来。但是人们并没有找到“分身术”的证据。

F.会“硬气功”的动物

非洲的赞比亚有一种会“硬气功”的老鼠,名为“拱桥鼠”。如果有人用脚踩它,它就用锁骨抵在地上,拱起脊背,全身“运气”。体重60千克的人踩在它身上,它像没事一般。就是使劲用脚踩它,它也一声不吭。等到人把脚抬起来时,它才“沉着”地离去。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郊区,生活着一种绿色的“气功蛇”。在酷暑的夜晚,它们喜欢到公路上乘凉。当汽车开过来时,它虽然通过地面的震动已感觉到,但它绝不会惊慌逃命——那会多失风度!而是鼓起肚子,把贮气囊中的气体快速输送到全身。这样,即使是重型卡车从身上辗过,它也安然无恙。

生活在大西洋里的海刺猬,是海洋动物中的“气功大师”。如果它被鲨鱼这类凶猛动物吞进肚子,就会运“气”发“功”,把身上的长刺倒竖起来。这些长刺就像一根根锋利的钢针,在鲨鱼胃里乱刺一通。如果吞下的海刺猬多了,鲨鱼非丧命不可,反而成了海刺猬的美味佳肴。

这些无师自通的“气功大师”,其运“气”发“功”的机理,人们至今还不很清楚。

G.动物的“电子对抗”战

蝙蝠不是鸟,而是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它夜间捕食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喉咙和耳朵——喉咙发出很强的超声波,通过嘴巴和鼻子向外发射;当遇到物体的时候,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听到回声,就能判明物体的距离和大小。

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物体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雷达的工作原理与它相似,只不过是用无线电波替代了超声波。蝙蝠能依靠回声定位准确地分辨食物和障碍物;而且蝙蝠的“活雷达”抗干扰能力特别强,即使噪音非常强,它也仍能有效地工作。

蝙蝠有如此神奇的功能,一般的蚊虫不是它的对手,但是夜蛾却拥有高超的“反雷达装置”,有能力与蝙蝠展开“电子对抗”战。

夜蛾的胸、腹之间有一个鼓膜器——这是一种专门截听蝙蝠超声波的器官。有了这个侦测装置,夜蛾可以发现距离它6米高、30米远的蝙蝠。一旦发现危险来临,夜蛾会不断改变飞行方向,或者干脆收起翅膀落在树枝或地面上装死,让蝙蝠找不到它的位置。

更神奇的是,有些夜蛾还“装备”有“电子干扰装置”。在它们的足关节上,有一种特殊的振动器,它发出的声音对蝙蝠的回声定位能产生干扰作用。有些夜蛾更具备“隐形”的能力——它们浑身长满的绒毛可以吸收超越波,使蝙蝠得不到足够强度的回声。

动物的神奇本领太多了,足可以编出一本专著来。当今方兴未艾的仿生学研究,正是人类向动物的学习。遗憾的是,仿生学侧重于研究动物本领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而忽视了这些本领是如何产生的。也许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吧:造化之精、进化之奇!

不明生物现象

在巴斯德之前,人类对微生物几乎一无所知。时至今日,人类对微生物的系统研究也不过100年的功夫,未知的东西还有很多。

至于怪异生物,是指那些根据目前人类对生物的三类划分法——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尚无法明确定性的生物。它们可能来自未知的世界,也可能是自然界中的未知生物。

微生物之谜

巴斯德(1822—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学的奠基人。他在微生物发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用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晚年,他还在狂犬病疫苗的研究上做出了贡献。

事实上,在巴斯德开创性的工作开展以前,人类对食物变质、酒类发酵、疾病传播这类现象莫名其妙,只能归于“自然发生”。这也难怪,在微观世界生存的小生物,本来就难以被人们发现;连巴斯德的进展,也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

在巴斯德之后,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传染病防治、抗病毒药物的诞生、生化武器的发明……但是没有人敢说,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已经十分透彻。一个事实是:人类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似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不断增强着自身的抗药性,而且品种不断翻新,令人类疲于应付,有些病毒至今仍如洪水猛兽,无以御之。

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可怕的疾病,不是艾滋病、狂犬病、癌症、非典型性肺炎、白血病……因为它们要么可以预防,如狂犬病;要么可以治疗,如非典型性肺炎;要么病程长,病人尚有一个生存期,如艾滋病。被国际医学界列为最可怕的三大疾病都属于病毒性传染病:拉塞病、马尔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热。

拉塞病是于1969年在非洲尼日利亚一个叫“拉塞”的村子里发现的。病人起初背部剧痛,然后扩展到胸部,体温不断升高,口中布满黄色小脓包,白血球大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强,失去循环能力,最后窒息而死。

对病人的血样化验发现,血小板上有许多像衣服被虫蛀了一样的小孔。病毒在显微镜下放大10万倍后,看起来像网球,周围有很细很细的绒毛。病毒的传染能力极强,以至于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刚从事该病毒的研究,研究人员就因感染而全部身亡。

令人不解的是,患拉塞病的多是白种人,黄种人也有少许患者,黑种人却不被传染。该病最先在尼日利亚发现时,死者也是一名美国护士。到目前为止,医学家对拉塞病仍束手无策。

除了拉塞病之外,还有两种令人恐惧的传染病:马尔堡病和埃波拉出血热。

马尔堡病是1967年在德国小镇马尔堡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发现的,病原体是来自非洲的一只供实验用的猴子,至今研究人员仍未对该病毒作出精确的分类。

埃波拉出血热是1976年6月27日在非洲苏丹南部发现的,病原体是老鼠。这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蔓延迅速,病程极短,死亡率高。

所幸的是,以上三种可怕的疾病,由于及时切断了传播途径,没有爆发,但仍是一大隐患。只要人类未能彻底弄清病因,找不到控制这些病毒的办法,潜在的危险依然存在。

微生物领域的谜团还有很多。或许正因为它们“微小”,才更加难以认清其庐山真面目。

“肉团”之谜

1992年8月X日,陕西省周至县尚村乡张寨村的杜战盟,在渭河中打捞浮柴时,发现一堆“肉团”。经品尝无异味,在家里放了三天后,“肉团”竟自行增重十多千克。对这一奇事,媒体曾作了报道。一些专家认为,这是极其罕见的大型粘菌复合体。关于它的历史记载,古今中外也仅有两例:我国唐代《本草拾遗》中谈及的“鬼尿”和1973年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

然而,武汉退休干部周万顺看到有关报道后说:“这种‘肉团’30年前我就培养成功了,现在我家里有几十缸。”记者闻讯前往参观了他简陋的试验室。试验室里摆有几十口缸,室内弥漫着一种酒香,打开一口缸的盖子,可看到“肉团”已充满了整个缸,靠近缸口可以闻到一种似有似无的暗香。

老周从缸中取出一个“肉团”,记者看到,“肉团”呈褐黄色,朝缸口的一面光滑,朝缸底的一面呈钟乳石状。迎着光看,晶莹透明,汁液欲滴,有明显的分层。用手摸,手感柔软而不腻。“肉团”的分层与树木的年轮相似,一年一层,30年前培养的“肉团”就有30层!老周还用“肉团”款待记者,他把“肉团”切成小片烹调,结果放入肉中的有肉味,放入鱼中的有鱼味,单独煎炒的则略带腥味。“肉团”光滑的一面脆如海蜇,其他部分则不太脆。在“肉团”原汁上滴上几滴普通的白酒,做出来的菜特别的香。

老周1933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继承了祖父遗留下来的许多医书和秘方。据老周介绍:一次,他在某个方子的基础上多加了两味药,泡在瓦缸里,一个星期后,发现长了“霉”,细看却是一层“皮”,不久这层“皮”又变成了“肉”。此后,他用了半年时间对配方进行调整,终于摸索出了培养“肉团”的方法。

神奇的是,“肉团”对于治疗多种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同济医科大学为了观察以“肉团”作配方的药物是否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对老鼠进行了肺癌、肝癌、腹水瘤、艾氏腹水瘤的疗效观察,结果,饮用此药的各组老鼠,“肿瘤明显小于对照组,而且差异非常显著”。广州军医武汉总医院也对“肉团”进行了切片观察,他们用具有很强腐蚀性的溶液浸泡,切片安然无恙。经研究发现,切片“对铅、铀无亲和性”。

目前,科学家虽然把“肉团”称为大型粘菌复合体,但大家对它基本上是“一知百不解”。无疑它是生物体,但它是如何生长的?如何获取组成“身体”的物质?它的生物学和化学特性如何?如何开发利用它来为人类造福?神秘的“肉团”可能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又一个谜团。

它们来自另类文明?

地球上偶尔出现的怪异生物,有可能来自另类文明——外星、平行世界、地内和水底。

由于这些文明完全有别于地球人类的文明,因此它们的生物也就具有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怪异特性。

在第七章中提到的“蹦蹦脚杰克”,是历史上最令人困惑的谜之一,有必要详述一番。

“杰克”频繁活动于伦敦、利物浦一带,历时近70年。最早的目击发生在1837年2月。

当时,伦敦拜尔海因大街25岁的珍妮·艾尔索波听到一阵猛烈的敲门声,她开了门,看到台阶上有一个十分高大的黑影。她举起蜡烛看清了它的脸——很丑陋,眼睛像火球,嘴里吐着蓝白相间的火焰。随着一声怒吼,怪物向前撞倒珍妮,并用冰凉的爪子般的双手抓她。珍妮大声尖叫起来,怪物随即跑开了。

同年11月,住在伦敦布莱克斯大街的许多妇女报警,说遭遇到鬼怪的袭击。其中一名受害者名叫露西·斯卡尔斯,她是在一个夜晚刚离开哥哥家回家时遭到袭击的。那个可怕的家伙从黑暗中窜出来,喷着火焰,把她吓瘫在地上。她的惊叫声唤来了哥哥,她哥哥见到一个铁塔似的家伙站在那里,刹那间这个怪物便消失在建筑物的墙体中——看来它能穿越实体行进。

1838年1月,伦敦市政府正式承认市区出现了恶魔,随后,警察局收到了潮水般的举报。报纸也把这个怪物列为头号公敌,并给它取了个绰号叫“蹦蹦脚杰克”。随着袭击案例的增加,政府悬赏捉拿或杀死“杰克”,民众被组织了起来,甚至年迈的惠灵顿大公也骑马出巡,子弹上膛,准备射杀恶魔。这以后,“杰克”稍微收敛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出现的频率明显减少。

1855年2月,迪旺南部地区的雪地上出现了奇怪的脚印。这串脚印绵延数千米,穿过田野,越过墙头和房顶。有些人认为这就是“杰克”留下的。

1877年夏天,两名靶场的哨兵向“杰克”开枪,“杰克”跳跃着逃走了,而哨兵因遭蓝色火焰反击而昏倒。四个月后,新港的居民发现杰克在房顶上,就向它开枪,它再次毫无损伤地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