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未解知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760600000059

第59章 世间奇人异事(34)

在印度,曾有一只大象在街上散步时,出于好奇心,它把鼻子伸进一家缝纫店的窗口,工人顺手扎了象鼻子一针,大象急忙缩回鼻子走了。没料到几个月之后,这只大象在街心喷水池吸足了水,又来到这家缝纫店窗前,把那个工人淋成了落汤鸡。在印度,还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猎人杀死了两只还未断奶的小豹子,两天后,母豹叼走了猎人年仅两岁的儿子;三年后,猎人在山里打死一只母豹,在豹穴里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他已成了一个“豹孩”。

较低等的动物也有报复心理和复仇行为。

驰名中外的雁荡山,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然而这里的山蛙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蛇类把它们当做可口的佳肴,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它们。

此仇不可不报!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游人发现溪边有一只山蛙“呱、呱”地放声长鸣,不远处,一条两尺长的五步蛇正口吐红舌,想扑向山蛙。关键时刻,山蛙潜入溪水,复又在另一处上岸,“呱呱”长鸣。不一会儿,几十只山蛙闻声而来,将蛇团团围住。众蛙齐鸣,那蛇左顾右盼不知所措。突然,一只雄壮的山蛙凌空跳起,准确地扑到蛇头上,一泡蛙尿,淋得蛇两眼昏花。其余的山蛙趁机猛扑上去,蛙尿接二连三地射向蛇头,蛇没有半点招架之力。紧接着,山蛙们咬头的咬头,咬尾的咬尾,更有奋不顾身的,用四肢紧紧匝住蛇心所在的七寸处。不一会儿,这条“血债累累”的毒蛇就死了。

这次“战役”,山蛙这种不起眼的小动物,竟然运用了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首先在复仇时机上,选择了深秋,这时蛇即将冬眠,行动趋于迟缓;其次,山蛙有着自己的情报侦察传递方式,同时注重在开战之初就进攻对方的情报与指挥机关——眼睛和大脑;再次,总攻开始后各有分工,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且无喘息之机。区区愚虫,如此狡黠,可畏哉!

在利川市狮子乡漆树坪村,发生过一起罕见的蛇报复人的事件。1986年4月17日,当地一个叫程地明的青年农民,与同乡青年上山,打死了一条野鸡颈蛇。在下山的路上,他们遭到100多条蛇的追咬,好不容易打死了70多条,才得以脱身。

此后,从1988年7月至1990年底,程地明先后五次被蛇咬伤,所辛无大碍。1991年7月15日,程带着妻子和儿子到田里劳动,在妻子回家取午餐时,突然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群毒蛇,径直向程发起攻击。经过一场惨烈的人蛇大战,毒蛇被打死17条,程地明也因中毒太多当场死亡,而他身边的儿子却安然无恙。

程死后被葬于田角,这座坟多年来犹如新坟,不长草和树。每年都有一次群蛇聚会,它们来坟上爬行缠绕,好像在纪念什么。

令人不解的是,在程地明打死70多条蛇之后的五年中,蛇是靠什么来记住程地明的特征?又是靠什么来进行联络和组织,发起群体攻击的呢?这里面的奥妙实在令人困惑。

有些动物还有着惊人的利他行为,海豚就是一个典型。但不知这种行为是出于本能还是出于智能。

海豚具有惊人的游泳速度,时速可达70千米。据研究,这得益于海豚特殊的流线型体形和它特殊的有弹性的皮肤结构。海豚还是“不眠的动物”。它大脑的两半球每隔十多分钟轮休一次,始终有一个大脑半球处于睡眠状态,另一个处于清醒状态。海豚的上述两个特点,均为人类所不及。仅凭这两点,就足以使人们对海豚刮目相看;令人吃惊的是,海豚还有许多救生的“义举”,这似乎说明它确实是海洋动物中的智者。

海豚助人为乐的事,历史上早有记载。1871年盛夏的一天,一艘名叫“布里尼尔”号的帆船正要穿越惠灵顿附近的狭窄海峡,由于新西兰的海面上浓雾弥漫,船员们一筹莫展。在焦急等待中,船员们忽然发现一只蓝灰色的大海豚来到船头前方。它欢快地跳跃着,竟然在前方引起路来,帆船跟着它,在朦胧的迷雾中,奇迹般地穿越了危险的海峡。

不可思议的是,从那以后,这只海豚总是徘徊在这个海峡,认真地为过往船只领航。人们给这位自愿“领航员”取了一个昵称叫“戴克’。1903年春,“戴克”正为一艘名叫“企业”号的巨轮领航,谁知船上一名喝醉酒的船员,竟然拔出手枪向它射击。“戴克”负伤离去,几周之后,它才又在这一水域出现,继续为过往船只领航——但不再为“企业”号领航了。几个月后,失去海豚领航的“企业”号,在这个海峡触礁沉没了。“企业”号是自从有“戴克”领航以来,唯一在海峡里失事的船只。这次海难使得新西兰政府特地颁布了保护“戴克”的法令。

1912年4月,“戴克”永远消失了。它为人类服务竟达41年之久!为了纪念这位最优秀、最无私的“领航员”,人们在惠灵顿海岸为“戴克”修建了纪念像,让它的功勋彪炳史册。

海豚救生的事例也不少。它施救的对象,不仅限于人类,它还救过鲸这种庞然大物。

1984年1月24日,法国的“丹布马斯”号客轮在印尼爪哇海域失事。一个名叫华兰杜的11岁男孩和他的两个弟弟,掉进了海里。尽管他们拼命挣扎,但还是沉下去了。这时,一群海豚向他们游来,把他们托出水面,并一直送上救生艇——这种行为无法用“本能”来解释。

1988年夏末的一天,新西兰渔检局的工作人员,忽然发现有一群鲸正飞快地向奥克兰海滩游来。很显然,一场新的自杀事件就要发生。为了拯救这些鲸,工作人员急忙驾驶快艇,企图阻止鲸群前进。但无济于事,很快就有几条鲸开始撞击岸边的礁石了。正在这时,忽然出现六只海豚,它们飞快地拦住鲸的去路,并引导这些巨大的动物,游向深海。随即,有40多条鲸尾随海豚,游回深海。这个事例给人的印象是:海豚的智能远在鲸之上!

海豚为何具有如此美德和富有人性的行为,迄今仍是一个谜。这里不妨注意一下海豚和人的比较,由这个比较得出的惊人结论是:人与海豚的亲缘,比人与猿的亲缘更近。换言之,人类与海豚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若是这样,海豚有着令人吃惊的智能,并不足怪。

动物亦知“兵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法则,弱肉强食是动物界的现实。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有些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竟然能够完美协作、优势互补;在为获取生存资源而进行的斗争中,不自觉地运用了人类总结出来的兵法。

在东非,猎豹经常捕食角马。由于角马的个头庞大,而且两只角十分厉害,单个的猎豹绝不是它的对手,于是猎豹便采取了群体协同进攻的战术:往往三只猎豹同时出动,分别撕咬角马的脖子、腹部和屁股。如此,角马虽欲反击,怎奈多处受敌,全无还手之力。

在非洲的众肉多食动物中,鬣狗和黑背豺是完美的搭档,它们专门尾随在狮子、金钱豹、猎豹之后,拾取剩余骨肉,分一杯羹,鬣狗行动迟缓但力大凶狠,黑背豺动作敏捷但瘦小乏力,它们协同行动就叫取长补短。每当夜幕降临,黑背豺就成群地四出侦察,一旦发现有猛兽捕获猎物,它们就会嗥叫起来,似乎是在通知鬣狗们:“这里有吃的,快来哟!”一会儿,几只鬣狗闻讯而来,由于鬣狗的凶狠有力在肉食动物中仅次于狮子,因此许多捕猎者只得放弃猎物,怏怏离去。然后鬣狗与黑背豺共享美食。如果遇上的捕猎者是更凶猛的狮子,行动迟缓的鬣狗是不会贸然上前的——它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敏捷的黑背豺则会尾随狮子,乘其不备,抢夺猎物的一条大腿后,迅速逃离。若狮子不追,它们就会停下来撕食腿肉,而将腿骨留给鬣狗——鬣狗是最爱咀嚼骨头的。

开普猎狗的协作捕猎方式,更是娴熟地运用了“兵法”。开普猎狗,在发现成群的角马时,会自动分成几队,一部分静候在旁边,以逸待劳;一部分迅猛出击,冲散角马群。一旦马群陷于混乱,在一旁观战的猎狗即会突然扑向惊惶失措的角马。有时,猎狗们也会运用“伏击战术”,即由几只猎物先埋伏于草丛中,另一部分出击,将猎物赶到布有伏兵的地方……以上战术堪称百战百胜。

狼的狡诈不亚于开普猎狗,狼会运用“车轮战术”。狼群会轮换追逐一只体型较大的猎物,使这只猎物疲于奔命而耗尽体力,最后被赶到一直在以逸待劳、养精蓄锐的几只狼面前。我国清代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狼三则》的文章,讲到“一狼假寐于前,一狼洞其中,欲以攻其后也”的故事,看来狼也懂“诱敌麻痹,攻其不意”的道理。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有棕褐色的哈利斯鹰,它们具有不凡的协作捕猎技能。它们常在傍晚袭击北美大耳野兔。有时,野兔会躲在植物的枝叶下,猎鹰们则埋伏在附近等待时机。其中一只鹰会突然鸣叫,把躲藏的动物惊起,其他的鹰就俯冲过去。——人类中的扒手也会用这种欺诈的战术,在公共场所,一名扒手惊呼:“我的钱被偷了!”周围的人们会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钱袋,别的扒手便看清了目标。冬天,当小型猎物短缺时,哈利斯鹰更得依赖集体的行动去捕获较大的猎物。科学家发现:一些鹰在吃食物时,另外一些鹰就去守卫捕获到的猎物,整个群体平均分配食物,共渡难关。

由此可见,动物的确会自发地运用“兵法”,也“懂”“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这至少说明它们能在生存斗争的实践中学习经验,培养出一些生存的技能。虽然至今仍无一部动物们撰写的兵法问世,但是人类可以扪心自问:就野外生存能力而言,我们会比动物强吗?

动物的数学、语言、绘画与理解能力英国科学家兴斯顿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只死蚱蜢切成三块,第二块比第一块大一倍,第三块比第二块大一倍;在蚂蚁发现这三块食物40分钟后,聚集在最小一块蚱蜢处的蚂蚁有28只,第二块有44只,第三块有89只。后一组差不多比前一组多一倍,蚂蚁的计算本领如此高超,令人惊奇!

蜜蜂在每天上午太阳高出地平线30度时,飞出去侦察蜜源,回来后用“舞蹈语言”报告花蜜的方位、距离、数量,于是蜂王便分派工蜂去采蜜。奇妙的是,它们的“模糊数学”相当准确,派出去的工蜂不多不少,恰好都吃饱,保证了尽可能多地酿蜜而又不浪费“劳动力”。

美国有只黑猩猩,每次从箱子里取出十根香蕉吃。有一次,饲养员只放了八根香蕉,黑猩猩吃完了,继续在找。饲养员再给它一根,它仍不肯走开,一定要吃够十根才离开。看来,黑猩猩能数数,而且至少能数到十。

动物有语言吗?事实表明,动物有语言能力。我国台湾省新竹县竹东镇的青年农民徐锦梅,自幼就能听懂台湾地区各种鸟类的语言。有一次,他听到一只百灵鸟说:“台风要来啦!”他急忙把谷仓的门窗关紧钉牢。果然这夜台风来袭,由于他采取了预防措施,所以免遭损失。徐锦梅还经常到山区和鸟类互通信息。他说,现在玉山有15种鸟类,35种声调,他都能听懂,并能用鸟语与鸟类交谈。徐锦梅以这项特殊本领,成为全世界唯一精通鸟语的专家,并被国际生态组织聘为驻台观察员。

徐的事例表明,鸟类有语言。当然这些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它表达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远不及人类语言。不过鸟儿这种小动物竟有语言,已够神奇的了。

美国波士顿市纽·因克莱特水族馆里养着一只名叫古维尔的海豹。它会以客气的语言问候游人:“您生活得怎样?”如果游人讲出了自己的姓名,它便立即重复游人的姓名。虽然古维尔的词汇量太少,但它男低音般的发音却十分清晰,有时它还能自言自语。

住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郊区的动物学家潘妮·帕特森博士,对大猩猩进行了十多年特别的研究。她和她那两只通晓手语的大猩猩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雌猩猩名叫可可,13岁,已受潘妮教育12年,学会了500多个手语词汇。雄猩猩名叫迈克尔,11岁,从学时间稍短。

它们每天随潘妮博士上课学习,听她讲故事。

他们每天都进行“交谈”。比如有一次可看见一辆马车,车夫鞭打马匹狂奔;它对潘妮打手语:“马苦。”

一天,可可用手指按在腮上,比划成胡须的样子——它是用手语告诉潘妮:它想要一只猫。潘妮并不感到惊奇,因为她在日常功课中常常提到猫,讲过一些关于猫的儿童故事。

可可要了一只没有尾巴的小猫,并把它称作“皮球”。可可对潘妮说:“我喜欢皮球。”从此,它经常和“皮球”玩耍。

动物对绘画也并非一窍不通。波兰一只3岁的狗,名叫“荷姆”,在经过主人训练后,懂得了15种动物图形和26个英文字母。荷姆曾经在主人的带领下,应邀到日本东京表演,并作了电视现场转播。荷姆用右前爪握住黑色蜡笔,画出猫的图形并在下面写出英文单词“cat”(猫),最后用汉语和拉丁语写出“日本”二字。主人表示:这只狗从小便接受特殊训练,最初是画线条,接着画几何图形,并逐渐学会了画画;荷姆每天的学习时间均在两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