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未解知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760600000034

第34章 世间奇人异事(9)

此外,在这个装有冷冻冰块的实验室的一个旧写字台中,还发现一些与这一被冷冻的克柳盖尔一家有关的文件记载。文件中写道:“克柳盖尔向一位叫阿里贝尔循·勃鲁赫的科学家支付了20万美元,要求把他们一家3口一直冷冻到二战结束。”

看来,克柳盖尔非常憎恨希特勒等纳粹分子,他在被冷冻前曾向那位为他冷冻的科学家嘱咐道:“一定要等到盟军彻底战胜法西斯德国之日,再让我们一家复活。”那么,为什么克柳盖尔决定将他们全家冷冻呢?显然是不愿遭受二战之苦。现已查明,那位为克柳盖尔一家冷冻并许诺二战结束后再使他们一家复活的科学家,已于1944年下落不明,也许已故或失踪。因此,他已不可能履行“二战结束后使他们全家解冻复活”的诺言了。因而,迄今为止,克柳盖尔一家仍在冰块中冷冻着。也只能这样猜测,或许这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知道他们迄今仍冷冻在那里。

彼·霍伦博士说:“据调查,在克柳盖尔的亲属中已没有一个活在世上,这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扰情况下,我们可在近期内开始所谓‘解冻复活’工程。”

研究人员在对处于冷冻冰块中的克柳盖尔一家进行仪器扫描检测表明,尽管他们3口人的心脏自1943年起就已停止跳动,但他们目前的状况非常好。

低温冷冻专家彼·霍伦和他的助手们计划用3~4个月的时间使他们处于冷冻状态的身体慢慢解冻,一旦使他们的体温升至68,便可借助电休克疗法使他们的心脏起动。当使冷冻人复活的第一步一解冻成功后,再将他们的身体继续加热使其体温保持不低于人体正常温度,只有进入这一阶段,克柳盖尔一家才有完全恢复知觉而苏醒过来的可能,从而达到使冷冻人复活的目的。届时,专家们将开始对这3名冷冻复活者的体力和智力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

在世界低温科学研究领域里,曾有过首次使冷冻人复活的先例:1936年,一个美国富豪曾接受冷冻实验,1990年科学家们使他解冻复活。遗憾的是,他复活后只活了4年,于1994年12月14日故去。

会看唱片的人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赖德尔镇有一位以特异功能而闻名的医生林特根,能在蒙住曲目标识的密纹唱片上,看上一眼,就能说出灌的是哪首乐曲;再看上一眼,甚至能说出乐队和指挥的名字。林特根的特异功能引起了内行人的极大兴趣。美国著名管弦乐团两位素负盛名的音乐家亲临观看并当场测试。测试中,林特根观察每张唱片只需15~30秒,就能认出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拉赫曼尼诺夫的《钟》与《第二交响曲》、圣桑的《管风琴交响曲》。有一张唱片,他看了一眼,便说出是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并且还说出是斯特劳斯本人指挥的。

林特根自称并非百猜百中。他只认得贝多芬时代到现代的古典音乐,而且只限于听过的乐曲。当然超过这一范围,他就无能为力了。人们询问他的特异功能是人何而来的?林特根却否认他具有什么心灵感应或透视能力之类的特异功能。他说他是凭唱片表面的密纹分布来辨别乐曲的,从不同的纹路可以看出乐曲的雄壮和婉转,看出用哪种乐器演奏。在美国《发现》杂志对林特根的一次测试中,他表现得非常出色,辨认出了所有的古曲音乐唱片,还说出演奏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的是德国管弦乐团。他是根据什么看出这点呢?原来他发现,只有德国唱片公司出品的唱片边缘向上翘起,德国管弦乐团演奏的乐曲都是由这家公司灌录的,因此,他推断乐曲是由德国乐团演奏的。在测试中,有两张是用作实验对照的唱片,一张录了会话,一张录了流行音乐。他说前者“莫名其妙”,后者“乱七八糟”。人们不知道他是看出来了,还是没有看出来。目前,林特根只能识别用乙烯基塑料制成的唱片,但是他自信可赶上科技的发展,辩别镭射唱片上的纹路。不过镭射唱片的刻纹极密,他或许要借助于显微镜,才看得清楚。

敢尝电流味道的人

2600年前,古希腊流行琥珀装饰品,尤其是里面包藏昆虫蜘蛛的金黄色琥珀价值连城。

采集到的琥珀要用树木、毛皮打磨光亮。公元前585年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会吸引碎草、谷屑这样的轻小物体。我国西汉时期有人发现海里的玳瑁的甲壳经摩擦也会吸引碎草之类的轻物,并在古书中留下了“吸”的记载。东汉时,著名学者王充的《论衡》中有“顿牟掇芥”之说,“顿牟”就是琥珀,“掇”是吸引。

琥珀吸褡、顿牟掇芥是为什么?长达2000年中无人知晓。

到公元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宫廷医生吉尔伯特观察研究多年,发现丝绸、呢绒与玻璃、火漆、宝石摩擦都有吸引作用。他指出这是“电”的作用,并给“电”取名“electron”,意思就是琥珀浪。1650年法国人格利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摩擦起电机。此后各种各样的摩擦起电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欧洲各国实验室的重要设备。有些魔术师用它进行表演,使自己的头发一根根直立起来,形如狮子,惊得围观者瞠目结舌。

人们探索电的奥秘,寻找获取电的种种新方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把“天电”引了下来,证明“天电”与“地电”原来是一家。而他和他儿子却差一点成为雷电的牺牲品。在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同时,英国商船在非洲和南美洲海域捕到一种会发电的鱼——电鳗。很快,电鳗便身价百倍,变成电学实验室中的“活电源”以及科学研究的好对象。

摩擦起电也罢,电鳗发电也罢,都不能稳恒不变,长久保持。围绕这一难题,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有的主张用畜力代替人力摇动电机;有的提出使用风力驱动;有的制造贮存电荷的瓶子;有的试图去多捉一些电鳗……1786年11月的一天,意大利波伦亚大学解剖学教授伽伐尼正在解剖青蛙,一边解剖一边记录。当他偶然摇动了实验室中的一架起电机时,噼啪一声,电极闪闪出一道蓝光。就在同时,伽伐尼看到一个惊人现象:吊在铁架上的两条蛙腿突然跳动了一下。伽代尼抓住这一“怪事”做了大量试验,一次他用钢丝刺穿蛙腿肌肉,当铜丝碰到铁板的刹那间,蛙腿抽动了一下,换用木针、骨针穿刺,蛙腿不动。试验说明钢铁加蛙腿能产生电流,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电池——青蛙电池。

科学上不乏求梨得桃的事例,解剖学家伽伐尼的发现使他在电学界名声大振,青蛙电池被命名为伽伐尼电池。伽伐尼在发表的论文中宣称:电流是来自青蛙体的“动物电”。许多生物学家、解剖学家都赞同他的观点。意大利帕维大学物理教授伏打,重复做了青蛙实验,于1787年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他认为青蛙不是电鳗,不会产生“动物电”,电流的起源是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蛙腿肌肉不过起着验电器的作用,出现的电流应称为“金属电”才对。

以伽伐尼为首的生物学派与以伏打为首的物理学派各持己见,论战不休。为了证明“金属电”,伏打用舌头接触连通的银币和锡片,尝到特殊的酸味,用金和银做实验时是苦味。

而单独舔这几种金属则没有味道,可见只有当两种金属接触时才有电流。

伏打“吃电流”的实验轰动了科学界,人们给他一个雅号“品尝电流滋味的人”。随后,伏打又用实验证明“金属电”还能引起视觉的变化,伽伐尼终于心悦诚服,放弃了“动物电”的观点。大论战以科学的胜利结束,伽伐尼于1798年逝世。

经过近5000个日日夜夜,到1800年,伏打终于如愿以偿,用60块铜片和银片堆积产生电。这标志着静电时代的结束,动电时代的开始。3月20日他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瑟夫,宣布已发明一种能产生持久稳定电流的“人工电器官”。

在帕维大学的报告厅里,除了学生,还有政府官员和大批新闻记者。伏打在桌上用银币和锌片小心翼翼地“堆积木”,当堆到60组时,流出的电流使导线接触处产生蓝色火花,如果用手碰圆柱两头,人会有明显的麻酥感。第二天各报头版都以最显著位置作了报道。

法国对伏打电堆的反应最强烈。法皇拿破仑将军亲自邀请伏打到巴黎演示他的发明。1801年12月21日晚8点,伏打在法国科学院演讲,大厅座无虚席,除科学院全体院士及其他听众外,拿破仑皇帝和外交大臣、军事大臣等政府要员都在场。伏打讲电学的发展史,接着拿出一块灰鼠皮用力摩擦带绝缘座的钢球,然后用手指慢慢靠近钢球,蓝色的火花僻僻拍拍打到手指上,伏打泰然自若,观众掌声不绝。演讲快结束时,一个伙打电堆矗立在讲桌上。“请一位勇士上来!”伏打提高嗓音说,一位身穿军装的男爵跳上讲台,两只手捏住正负极引线,立刻,他的双手颤抖不止,眼睛直冒金花,耳朵隆隆轰鸣。“电的威力真大啊!”拿破仑皇帝离开专席走上讲台将一枚金质勋章奖给伏打,然后对大家说:“天才揭开了伟大的大自然的神秘帷幕。天才是很少的!应该给他们勋章!……今天我还要给伏打提供20万法郎的研究基金……”拿破仑的话音刚止,听众就鼓掌欢呼起来。“伏打,伏打!”

“陛下万岁!”的呼声此起彼落。伏打没有辜负法国科学院的支持和期望,不久又发明了验电器和储电器,有力地推动了电学的发展。神奇的伏打电堆吸引了英国大化学家戴维。他停下手中的化学研究,花了一年多时间,制作了一个比人还高,有2000组元件的伙打电堆,正负极各接一根碳条,在碳条接近到1公分时,强大的电流穿透空气放电,刺目的弧光照亮了半个伦敦。1820年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做科普报告,观众对他精彩的讲话和形象的演示热烈鼓掌。突然,一个怪现象跳入他的眼帘,助手约尔根接通伏打电堆的同时,铂丝上方的小磁针猛地转了90度,电流的磁效应就这样被发现了。

为了永远铭记伙打和他开创电气时代的伟大发明,英国科学进展协会建议电压单位叫“伏特”。1881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电学大会,各国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英国的建议,并作出在全世界推行“伏特”电压单位的决议。伏打之后,英国电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研制出用电磁感应原理的圆盘发电机,1860年法国科学家勃兰特发明了一种可以充电的铅酸蓄电池。科学家惠斯顿1892年发明了一种非常稳定的硫酸镉电池,稳定度高达500000年才变化1伏特制成的。从1800年至今,电池早已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了。有小巧价廉的干电池;有方便适用的空气电池;有新颖高效的银锌蓄电池;有状如纽扣的氧化银电池;有见光发电的太阳能电池;有寿命特长的原子能电池……它们正以各自的特色,为人类提供动力,发光发热。

巨翅老人

这里是哥伦比亚濒临大西洋的马孔多香蕉园附近的一个小镇。大雨接连下了三天,警官贝拉约夫妇的婴儿正在发烧,小屋里到处是从海滩上爬过院子的矮篱笆而进来的沙蟹。

镇上的人认为沙蟹是传播瘟疫的不祥之物,贝拉约把沙蟹打死了许多,扫在一起,不得不走出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大海和苍天连成一个灰蒙蒙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平时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今夜却变成一片掺杂着臭贝壳的烂泥塘,使贝拉约扔完死蟹回来,好不容易才看清院子里有个东西在蠕动。这东西还发出一阵阵呻吟声。贝拉约走近一看,那是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死命挣扎还是站不起来。原来他的背上有一对巨大的翅膀妨碍他的活动。贝拉约吓坏了,急忙跑去拉了妻子埃丽森妲出来。她望着那老人,穿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一束短发,嘴里只剩3、5颗牙齿,那对翅膀已脱掉一半羽毛。夫妇俩过了一会儿才镇定下来,问老人:“哪来的,来干什么?”但对方回答他们的虽然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却是一种无法听懂的方言。这使他们初步断定老人是在外国轮船上遭到台风袭击的遇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