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蚀疮(六十五)
陈氏曰: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复,被风邪所搏,则津液涩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大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术散,更佐以九味芦荟丸。
万氏曰:凡痘后疳蚀疮,至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者,此毒在脾经,甚为恶候,乃不足之证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绵茧散贴之。疳蚀出血者,难治。
痘药正品(六十六)
人参 益元气,生精血,复元神,补五脏。凡痘疮表散、起胀、灌浆、收靥,始终皆赖之。
黄 固腠理,补元气,内托陷下皆用之。
当归 生血、养血,活血止血,痘疮赖以调血,凡虚者能补,滞者能行。欲其升散,当佐以川芎;欲其敛附,当佐以芍药。
熟地黄 痘疹之病,形质之病也,形质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浓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浓之药。凡痘疮起发灌浆收敛之用,以参 配之,其功乃倍。且其得升、柴则能发散,得桂、附则能回阳,得参、 则入气分,得归、芍则入血分。今见痘家、伤寒家多不用此,岂亦古人之未之及耶?抑不知四物汤为何物耶?生地黄 凉血,行血,养血,治痘疮血热血燥,凡吐血衄血,痘疮红紫,及解毒药中皆宜用之。
芍药 可升可降,能清能敛,治痘疮血散不归,赖以收之使附气分。能泻肝脾之火,故止腹之热痛,亦能止汗。
川芎 能升能散,能引清气上行头角,以起头面之痘;能佐参、 以行阳分而解肌表之邪,此可为引导通行之使。但性多辛散,凡火在上而气虚者当避之。
白术 健脾利水,燥湿温中。能补气故能发痘,能固脾故能止泻。
甘草 味甘平,得土气之正,故能补中和中而兼达四脏,佐理阴阳。惟其甘和而润,故能解刚暴之毒,泻枯涸之火。
麦门冬 生津止渴,清肺滋阴,除烦热,解燥毒。痘疹阴虚而多火者宜之。
糯米 善滋脾胃,益中气,助血生浆,能制痘毒,不能内攻。
扁豆 健脾和中,养胃止呕。
柴胡 发散热邪,泻肝胆之火,解肌开表,退往来寒热。
升麻 升阳气,达肌表,散风寒,善走阳明。
防风 散风热,解表邪,举陷气,佐黄 能托里祛毒。
干葛 解肌清热,凉散表邪,故能止渴。
荆芥穗 解风热,消疮毒,利肌表,退肿清咽,亦散头目之风邪。
白芷散 风邪,逐寒湿,止头疼,除搔痒,化痈毒,善走阳明,故能起头面之痘,亦托肌肉之脓。
麻黄 阴寒沉滞之邪,非此不能散,亦痘家之要药,而人多畏之,由不能察也。
薄荷 散风热,清头目,能利咽喉,亦能解毒。
羌活散 肌表之毒风,利筋骨,走经铬,故能止周身之痛。
官桂 味甘辛,能养营解表,性温热,能暖血行经。凡痘疮营卫不充而见寒滞者,必用此以导达血气,且善行参、 、熟地之功。
附子 脾肾虚寒,元阳大亏,凡泄泻呕吐不能止,寒战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生姜 辟恶气,散寒气,温中气,开脾胃,止呕吐之要药。若欲理中寒,止腹痛,则炮干姜尤胜。
陈皮 和脾胃,达阴阳,开痰行气,和胃消胀,可降可升。
山楂 消食快胃,解利宿滞,开导六腑,无辛香之耗,故可为参、术之导引。
木香 调诸气,和胃行滞止泻,除胸腹痛,亦能温中。若气虚烦热者不宜轻用。
丁香 暖胃逐寒,顺气止呕,且除腹痛寒滞者不可少也。
肉豆蔻 固肠温中,行滞止泻,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茯苓 利水益脾去湿热,故能止泻除烦以通津液。
泽泻 利水下行,能去湿热以消肿,亦导诸药以降火。
木通 大利小水,善泄心与小肠之火,能使痘疮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凡内热毒盛者宜之,若热退中虚者不可概用。
桔梗 性味轻浮,能载药上升,清火解毒,故治喉痹。
鼠粘子 性味清凉,能润肺散气,利咽退肿,欲解痘疹热毒,此不可缺。
紫草 味苦性寒,能凉血活血,制热邪,解痘毒,滑利大便。程氏曰:大抵凡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其冷性,庶不损胃气而致泄泻,惟大热便秘者不必糯米也。
蝉蜕 散风清热疏邪气,故能解痘疮之毒风。
僵蚕 散风消痰解毒,尤利咽喉。
穿山甲 性窜而利,善通经脉,直达病所。凡痘有毒盛而郁遏不能出者,宜此达之,然必藉血气诸药为之主,而以此为佐引则可。
犀角 解心火及肝脾之火,凡痘中血热吐衄,及焦黑惊搐,烦躁不宁等证,皆可用之以解热毒。
蜂蜜 益脾生津润燥,可结痂亦可落痂。
朱砂 镇心气,除热毒,坠痰涎,安惊悸,定神魂,凡心经痘毒,及痰火上壅有余之证,皆宜用之。
琥珀 安神定志,利水镇惊。
玄参 能解血中之热,清游火,滋肝肺,除痘疹之热毒。
黄连 解诸热毒,泻心肝大肠之火。
滑石 甘凉下降,利水道,清解六阳之烦热。
石膏 清肃大寒,善降阳明之火,凡属阳明实热,而为头痛目肿,口疮咽痛,身热烦渴,狂躁便结者,非此不能解。
连翘 清三焦浮游之火,解痘疹痈疡之毒。
栀子 利小水,降脾肺膀胱之火,使从小便中出。
龙胆草 性寒而降,大清肝肾之火,上退眼目之赤痛,下清足膝之热肿。
黄芩 性味轻浮,能清肺金大肠之火。
大黄 通壅滞,逐瘀血,退热攻坚,非有大实证,则不可轻用。
痘家药忌(六十七)
人参、黄 ,皆补气助阳之剂,凡痘色白陷者宜用之,若红紫壮实者,用之则愈热而毒愈炽,红紫者转为枯黑,反甚矣。
白术能燥湿,专补气分,亦能闭气,多用则润,气不行,痘难成浆,助阳生火,亦难收敛。
茯苓、猪苓、泽泻渗泄燥湿,能令水气下行,多服则津液耗散,凡阴虚于下而精血不足者当避之。
川芎性升气散,凡气虚者不宜多用,火浮于上而头痛浮肿者忌之。
生地性寒,肠胃虚寒者慎之。
升麻提气上冲,凡下虚上实,气壅烦躁者忌之。
柴胡清散而润利,汗多者不宜用,脾泄者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窍,多服成泄泻,脾气虚者忌之。
鼠粘子通肌滑窍,多服恐内损中气,外致表虚。
蝉蜕能开肌窍,多服恐泄元气以致表虚。
麻黄开窍,大泄肌表,妄用恐表虚气脱。
干葛,性凉解肌,多用恐致表虚。
枳壳,下气宽肠,多用则损中气。
山楂,散血解结,多则伤血陷气。
砂仁,散气动气,气虚者不宜用。
乌梅,酸敛,宜散宜行者不宜用。
穿山甲,锐性有余,补性不足,若任用攻毒而不以王道为之帅,则无异追穷寇而出孤注,能善其终者鲜矣。
人牙,性烈,发表太过,若妄用之,则内动中气,外增溃烂。
诃子、龙骨、枯矾皆能阻塞肌窍,欲通利者宜避之。
大黄,耗削力雄,血气中虚者不可轻用。
黄连,大苦大寒,原非浓肠之物,泄泻无火者大忌之。
山栀、黄芩、黄柏、石膏、龙胆草、滑石、远翘、前胡、天花粉之类,皆大寒之物,非有实火热毒者,不得妄行滥用。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性皆温热,凡烦热、紫黑、便结、毒盛者,皆不可轻用。
栝蒌仁开结陷气滑肠,凡虚痰虚火及中气不足,而为喘促胀满,大便不实者,皆大忌之。
桑虫,亦名桑蚕,不知创自何人,用以发痘,今浴医以为奇品,竞相传用。余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惟其有毒,所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且发痘者,不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何异?矧以湿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前之既覆,后可鉴矣。其奈蒙蒙者,率犹长夜之不醒何?盖其但见痘之死,总未知败在虫毒也。余欲呼之,用斯代柝,而并咎夫作俑者之可恨。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保元汤(痘一) 调元汤(痘二)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调中汤(小三)五福饮(新补六) 五味异功散(补四)养中煎(新热四) 七福饮(新补七)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温胃饮(新热五)三阴煎(新补十一) 九味异功煎(新因二二)胃关煎(新热九) 五阴煎(新补十三)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佐关煎(新热十)理中汤(热一) 七味白术散(小七)六气煎(新因二一) 理阴煎(新热三)人参白术散(小七) 六物煎(新因二十)四君子汤(补一)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四物汤(补八) 六君子汤(补五)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六味丸(补百二十)五君子煎(新热六) 人参建中汤(补二六)贞元饮(新补十九) 小建中汤(补二二)黄 建中汤(补二七) 生脉散(补五六)大补元煎(新补一) 人参麦门冬散(痘二三)胃爱散(痘十九) 酸枣仁汤(补八四)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团参散(小十)大和中饮(新和七)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参姜饮(新热八) 小和中饮(新和八)《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益黄散(和十九)大厘清饮(新寒五) 加减参苏饮(痘三四)养心汤(小五九) 小分中饮(新和十)升麻葛根汤(痘二六) 宁神汤(小五七)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葛桂枝汤(痘三六)茯神汤(小六十) 柴胡饮子(痘四二)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止汗散(小十一)大连翘饮(寒七八) 葛根麦门冬散(痘一四一)抑扶煎(新热十一) 紫草饮子(痘六七)解毒防风汤(痘五六) 苏葛汤(痘二七)大芜荑汤(痘五六) 前胡枳壳散(痘九四)柴葛煎(新因十八) 肉豆蔻丸(小五六)仙方活命饮(外一) 五积散(散三九)疏邪饮(新因十六) 连翘归尾煎(新因三二)柴归饮(新因十五) 败毒散(散三六)荆防败毒散(痘三一) 双解散(痘四一)羌活散(痘三八) 十味羌活散(痘三八)二陈汤(和一) 羌活汤(痘四十)十三味羌活散(痘三九) 橘皮汤(痘九二)白虎汤(寒二) 人参白虎汤(寒三)惺惺散(小二三) 化斑汤(寒三)人参石膏汤(寒三) 十宣散(痘十四)化毒汤(痘五七) 黄连解毒汤(寒一)和胃饮(新和五) 排毒散(痘九八)葛根解毒汤(痘五三) 六安煎(新和二)消毒散(痘四七) 托里消毒散(痘六)清膈煎(新寒九) 抽薪饮(新寒三)四味消毒饮(痘四八) 黄芩汤(寒百五)退火丹(痘八四) 六味消毒散(痘四九)生犀散(小二八) 益元散(寒百十二)玄参地黄汤(痘八六) 二妙散(寒一三四)天水散(寒百十二)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泻黄散(寒五七) 导赤散(寒一二二)导赤通气散(痘八八) 二仙散(痘二十)神香散(新和二十) 五苓散(和八二)射干鼠粘子汤(痘七七) 五德丸(新热十八)四苓散(和一八七) 《御药》大半夏汤(和十一)保和丸(小三五) 八正散(寒百十五)九味芦荟丸(小百十五) 抱龙丸(小八五)甘桔汤(因一七五) 甘桔清金散(痘八九)百祥丸(痘九六) 承气汤(攻一)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万氏夺命丹(痘八二)赤金豆(新攻二) 桂枝大黄汤(痘四三)琥珀散(小八一) 三黄丸(攻六八)《良方》龙胆泻肝汤(寒六二) 梅花饮(小八三)香连丸(寒百十三) 加味龙胆泻肝汤(寒六四)泻青丸(寒一五一) 当归丸(痘九五)七味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通关散(痘八五)洗胆散(痘百七) 洗肝明目散(痘百六)通神散(痘百十二) 蒺藜散(痘百九)芍药清肝散(寒六一) 蝉菊散(痘百十)密蒙花散(因三十) 仲景竹叶石膏汤(寒五)秦皮散(痘百十一) 茵陈熏法(痘百十九)六味竹叶石膏汤(寒六) 雄黄散(痘一三三)胭脂涂法(痘一二五) 《局方》犀角地黄汤(寒七九)荞麦散(痘一二四) 败草散(痘一二六)《良方》犀角地黄汤(寒八十) 百花膏(痘一二三)黄柏膏(痘百十三) 《拔萃》犀角地黄汤(寒八一)红绵散(痘七二) 绵茧散(痘一三四)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 金露散(新因四四)救苦灭瘢散(痘一二八) 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万氏牛黄清心丸(小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