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湖行
1968500000072

第72章 高适奉命

段木子在安庆绪的带领下终于背着酒如命的尸体出了燕宫,然后和众英雄在客栈会合。众英雄问其经过段木子如实告知。段木子在洛阳城郊外把酒如命老前辈安葬了,并竖了一个牌子算是立碑了。段木子跪在酒老前辈坟前伤心道:“老前辈,您生性好酒,一生未遇知己,与我父李太白斗酒未成,与晚辈同饮又未分胜负,您怎么就死了呢?晚辈现在就与您痛饮决个胜负。”段木子说罢拿起一坛酒,拨了泥封后,一半洒在酒如命的坟前,一半自己痛饮。众英雄见之无不落泪。

“师兄,前辈已经驾鹤西去了,你如此伤心又有什么用呢?”玄月不停的流泪安慰段木子道。

“玄月,你师兄是为失知己而悲伤啊!就让他和老前辈做最后的告别吧!”襄城王李惕安慰玄月道。

段木子拔剑插于酒如命坟前接着道:“段木子在前辈面前发誓,今生不除安禄山和轧荤雨二贼誓不为人。”段木子说罢再在酒如命坟前烧了纸钱,才起身随众英雄离开。

众英雄由于大闹燕宫,洛阳城肯定是不能再呆了。襄城王李惕决定领众英雄到江夏(今属武汉)其父永王李璘帐下再做打算,众英雄也只好听命,因为其它地方多有燕军耳目。

永王屯兵江夏一带,兵强马壮,军车战船不计其数,粮草兵器库存丰富。然永王帐下近两年来更是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特别是近一段时间江湖豪杰多拥护永王,众英雄大闹燕宫就足见一斑。唐肃宗得知永王在江夏的情况后忧心忡忡,一日早朝,肃宗皇帝问群臣道:“最近前方军情如何?”

“回圣上,前段时间安贼忙于建都称帝之事,所以前线军情稍有缓和。”郭子仪出班道。

“据说安贼登基之时,永王曾派江湖侠士去刺杀安贼,不知郭爱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臣以为,此等大事永王在行事之前应上奏圣上恩准后,方可决断。”

“众爱卿,是否还有不同看法?”唐肃宗目视群臣道。

“启奏圣上,臣以为此次永王之举乃目无圣上,圣上当置永王欺君罔上之罪。”说话者是一位儒将名高适。

“高爱卿,永王镇守江夏一带深得民心,如果因此事而降罪于他恐民心难平哪!”唐肃宗为难道。

“永王在江南一带广招兵马,积草囤粮,而且广交江湖侠士,如果长此以往怕是对圣上不利呀!”高适担忧道。

唐肃宗听后微笑道:“高爱卿多虑了,朕和永王乃亲兄弟,尊太上皇旨意,以南北之势对付安贼,如今安贼未平怎能兄弟之间互相猜忌,否则,怎对得起太上皇和天下子民呢?”

“皇上圣明,但永王驻军江南人富民丰有利军事,且江南少有战火,百姓安居乐业。这些局面百姓都以为是永王之功,因此百姓对永王拥护爱戴,而不知这一切乃是皇上圣明。反之,皇上远在北方,而北方连年战火,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便征不上税,无法扩展军事,且民心涣散,如长此以往将会危及圣上的千秋伟业呀!”高适激动的说道。

“哦!朕倒没有想到这些,高爱卿有如此严重吗?”唐肃宗听了高适这席话眉头紧锁道。

“岂止如此。”

“但说无妨。”

“臣不敢。”高适慌忙叩头道。

“朕赦你无罪。”

“据微臣所知永王早有谋反之心。”

“高爱卿,无真凭实据不可妄断。”唐肃宗吃惊道。

“人称诗仙的李太白想必皇上认识。”高适接着道。

“李太白,不就是曾在翰林院待诏的李白吗?此人才华出众,可惜,心高气傲。”

“李太白现在便在永王幕府,他曾作反诗十一首《永王东巡歌》等,其中有一句:‘我王楼船轻秦汉,却似文王欲渡辽。’这一句便很明显说明永王之师盖过秦汉之时,同时又把永王比做文王欲横扫北方,北方乃京城所在,永王允许李白作此等反诗其意不言自明。”

“岂有此理,朕和永王璘自小一起长大。璘比朕小几岁,朕自小便常照顾璘,没想到现在乘安贼作乱之时,他想坐收渔翁之利,真是孰可忍恕不可忍。”肃宗气得从龙坐上站起来怒道。

“启奏圣上,臣以为,如今之势安贼之乱未平,理应先平外乱而后平内乱,再者,仅凭李太白的几首诗也未必能说明永王就有谋反之心。”郭子仪担心事态严重忙出班道。

“恩,颜爱卿以为呢?”唐肃宗看了看颜真卿道。

“回圣上,臣以为,郭元帅说得颇有见树。”颜真卿出班道。

“臣以为,必定先平内乱而后平外乱。”高适道。

“高爱卿,请讲!”

“如果内乱不平,军心涣散,且我军久经沙场死伤严重,如先平安贼之乱我军必定只剩老弱残兵,而永王驻守江夏蓄势待发,如有朝一日,圣上铲平了安贼,永王乘机谋反,到时候恐怕悔之晚矣!”高适再次进言道。

“如今永王兵力雄厚,想灭永王谈何容易。”郭子仪依然担忧道。

“回圣上,臣以为,圣上亦可广招天下豪杰共同对付永王。”

“好,高爱卿,此事就让你去办如何?”

“臣遵旨。”高适叩头应命。

“皇上,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贸然行事。”

“皇上,事关我大唐安危须三思而行呐!”

“高将军之言,是为高见。”

……群臣发表着不同的意见,反对者居多,赞成者也有。唐肃宗最后道:“此事,朕意已决。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