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古今医统大全
19600900000029

第29章

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者,望见五色,以知其病之所处也;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之所出也;问而知之者,间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

望闻问切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又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五色篇帝曰:各以其色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两颊,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也。

五脏生成篇曰: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兼有积气在胸,喘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脉紧。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紧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脉要精微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稍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烟煤,赤如 血,白如枯骨皆死。此五色之见于死也。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皆生。此五色之见于生也。

青色见于太阴太阳,及鱼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蓝叶怪恶之状者,肝气绝,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惊病、风病、目病之属。

红色见于口唇及三阴三阳上下,如马肝之色死血之状者,心气绝,主死。若如橘红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仲,有惊悸,夜卧不宁。

白色见于鼻准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残汗粉者,为肺绝,丙丁日死。若如腻粉、梅花、白绵者,只是肺邪咳嗽之病,有孝服之忧。

黄色见于鼻,干燥若土偶之形,为脾气绝,死。若如桂花杂以黑晕,只是脾病,饮食不快,四肢倦怠,妻外家之累。

黑色见于耳或轮郭内外、命门悬壁,若污水烟煤之状,为肾气绝,则死。若如蜘蛛网眼乌羽之泽者,只是肾虚,火邪乘水之病。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如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黄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肾病。此知病之属也。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青,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凡望病患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气短促而冷者,阴病也。病患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鼻息长而皆热者,阳病也。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中死。久病患耳目及颧骨赤者五日死。病患目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四日死。望病患两目有黄色起者,将愈。病患面目俱黄者不死。病患面唇青黑者俱死。望建人及病患面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望闻问切订

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如经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中盛脏满,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因于暑汗,烦渴而喘,静则多言。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病患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病患寻衣缝谵语者不可治。内伤饮食劳倦证,不欲言,纵强言之,声必怯弱而低微,内伤不足之验。

外伤风寒证,言语必前轻而后重,其言高,其声壮厉而有力,乃有余之验也。

凡声嗄,其言响如从瓮中出,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伤风气盛之验也。

痰火咳嗽,久而声嘶哑,而渐至不出声者必死也。闻病患言语无力,甚不欲言,气难布息者,内伤也。病患言语有力,动言不厌者,外伤也。病患阴阳俱绝,失错不能言者,三日死。病患妄言错乱,及不能言,不治;热病者可治。

望闻问切订

经曰: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然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疏五过篇》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形躯,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又曰: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灵枢》云: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慎之至也。

又云:凡诊病者,必问饮食起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凡百病问其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问其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问其昼则恶寒,夜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则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病名阴阳交变。阴阳交变者死矣。

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经》云:所问病者,问所思何也,所惧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问之要,察阴阳之虚实,辨脏腑之寒热。疾病所生,不离阴阳。脏腑寒热虚实,辨之分明,治无误矣。

王海藏曰:常人求诊,拱默,唯令切脉,试其能知病否。且脉,人之气血,附于经络。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之乎?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不可不说其故。

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苏东坡云:脉之难明,古今所患也。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疑似之间,便有死生之异。

士夫多秘所患,以验医之能否。吾平生有疾请疗,必尽告以所患,使医了然知疾之所在。虚实寒热,先定于胸中,然后诊脉,疑似不能惑也。吾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妇科产后,先问坐草难易,恶露多少,饮食迟早,生子存亡。盖形伤血伤之不同,补气补血之有异。饮食失节,宜调中;生子不存,兼开郁。问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热者知为寒,欲冷者知为热;如好静恶动者,知其为虚;烦躁不宁者,知其为实;恶食知伤食,恶风知伤风;好食甘为脾虚,好食辛者为肺病,好食酸者为肝虚,好食咸者为肾弱,嗜食苦者为心病。此皆顺应而易治。若乃心病受咸,肺伤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肾衰嗜甘,此为逆候,病轻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药预防可回生。

五十一难:问病欲得寒,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

东垣《内外伤辨》:问其发热恶寒,寒热间作,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者,内伤也。发热恶寒,寒热并作,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者,外感也。问其口不知味,饮食不下,手足不和,两胁俱热者,内伤证也。

问其饮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非扶不起,外感证也。

问其恶风,居露地,大漫风起却不知恶,惟恶窗隙些小贼风,是内伤证也。

问其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怯不欲言,为内伤证也。

问其小便频数而不渴,初以劳役,得之食少。小便黄赤,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虚坐,常有些小如痢非痢,或泻黄糜,或溏泄,或结而不通,皆内伤证也。

问其心下否,或胸中闭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并出,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四肢不收,无力以动而懒倦嗜卧,皆内伤证也。

问其脐下相火之气,直上冲胸而不可遏,其气无止息,甚则高喘,皆内伤也。

问其头痛常常有之而不间者,外伤也。

问其积痛不移者,血病;走痛不常者,气病也。

问其痛处,按之而已者,虚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实病。

问其走注则为风,拘挛则为寒,烦渴则为暑,重涩则为湿。或好于善淫,或触于惊恐,或伤于饮食,或深居简出而受暑,皆为受病之因,所以贵于问也。

昔人喉间痛痒,诸医不效。一医问其平日好食斑鸠,乃知鸠食半夏苗而贻毒,治以生姜而愈。

又如唐汝正治小儿风热,通身俱愈,惟头顶不痊。问其因,乳母好热酒,知其贻毒。本方倍用葛根黄连而遂愈。

望闻问切订

切脉于寸口而知病之虚实生死。经曰:必审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然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察脉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迟者病,独疾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者病。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肝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命曰逆四时。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之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五阳。所谓阳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实小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而涩者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为疝瘕、小腹痛,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 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沉而坚者病在中,沉而弱者寒热。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诸阴之反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亦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颈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五色脉变,揆度奇常,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

造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阳动阴静,阳明阴晦;阳有知,阴无知;阳无形,阴有形;阳无体,以阴为体,阴无用,待阳而用。二者相合,则物生;相离则物死。微哉!微哉!通于其说则鬼神之幽、人物之着,与夫天文地理、医卜方技、仙佛之蕴,一以贯之而无遗矣。

造化之蕴水火尽之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尽造化之蕴,不如以阴阳统之。予窃以为阴阳者,虚名也,天地水火者,物理也,二而一者也。谓天地水火未足以尽造化之蕴,此特未之察耳。盖人知水之为水,而不知寒凉润泽者皆水也;人知火之为火,而不知温热光明者皆火也。天宰之以神,地载之以形,水火二者交会变化于其间,万物由之而生,由之而死,造化之能事毕矣。自此之外,岂复有余蕴乎?

形神之妙太极分之

周子所谓太极,指神而言。神无所不统,故为太极;神无影,故为无极而太极。朱子所注,亦得其意,但不言神而言理,故读者未即悟朱注上天之载盖指神而言也。殊不知太极乃阴阳合而未分者也,阴形阳神皆在其中。及分为阴阳,则阳为天火,依旧为神;阴为地水,依旧为形。若太极本体止有神而无形,则分后地水之形何从而来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则皆天火之神所为也,其血肉之形则皆地水之形所为也。此理先圣屡有言者,但学人忽而不察耳。盖有形易见而无形难见,固无怪其然也。

调摄之要元精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