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沙弥律仪要略述义
19560700000012

第12章

威儀門。

威儀者。威以德顯。非勢力之威也。儀以行表。非詐現之儀也。故如來處世。深達物機。凡所施行。必以威儀為主。內懷獅子之德。外現象王之威。人天敬仰。神龍欽伏。實攝物利生之要務也。又威者。謂有威可畏。折伏眾生。此由嚴持戒行。眾德威嚴。故令人可畏也。儀者。謂有儀可敬。攝受眾生。此由動靜合轍。進退安詳。故令人可敬也。所謂淨行成于道儀。清白圓于戒品。如馬勝雍容行道。感菜菽以信樂出家。鶖子安詳乞食。攝外道而反邪歸正。故曰。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也。又威儀。名為調御。謂調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心不妄想。如是三業調善。則六根自攝矣。葢一身威儀。即是出家相狀。內軌範僧徒。外利益檀護。表後進前修之方法也。不惟受戒時習學。要終身行持。方稱為善。故律云。云何名為威儀。隨順行者。是名威儀。不隨順者。犯非威儀。白雲端禪師曰。夫一切佛法。操之則存。捨之則亡。然非道去人。乃人去道也。雪嶠大師曰。學道如登山。一步不可住。換得草鞋繩。前人過嶺去。華嚴經云。具足守持威儀教法。能令三寶不斷是也。門者。乃一切凡聖所共出入之門也。大師仍恐初受戒人。有志于毗尼者。不知云何習學。故於經律諸書。採取要文。列為二十四門。始從敬大沙門。終於衣鉢等事。令各門各事。皆不離威儀軌則。庶使熟讀行持。臨事調善。不負披緇受戒也。

二釋義(分二)初總序緣起。二別列條章。初中(分五)初遵制問揀(分三)初不應

佛制沙彌年滿二十。欲受具足戒時。若問不能具對沙彌事者。不應與具足戒。

(本)佛制如上。沙彌年滿二十者。謂年限既滿。是丈夫位。則堪忍寒苦。辦比丘事。猶若世間男子。二十加冠。成人立業之時也。欲者。將也。領納曰受。具足戒者。謂五戒。八戒。十戒。未是具足。惟是比丘。比丘尼戒。乃名具足。此謂進受之人。以圓滿心。希求善法。於羯磨言下。得比丘性故。准汝定論中。有四分義攝。一。受具足。謂受戒之人。乞詞無錯。名號不忘。心境相應。運想週徧。先受十戒。今求具戒。耳聽羯磨念不餘覺故。二。隨具足。謂隨受二百五十戒。相中皆無毀失故。三。護他心具足。謂具足四義中有一。分威儀具足。能長他人之信樂故。四。具足守持。謂得戒已後。盡形壽持。始終無犯故。有此四義。故言具足戒也。凡為師者。應當詳問。沙彌本所受持十支戒相。及二十四門威儀。可曾熟讀行持否。如茫乎不知。忽而不學。不能應對者。則不應為授。何也。謂比丘僧寶。最尊最重。非僥倖可得也。

二勉學

(本)當云。卿作沙彌。乃不知沙彌所施行。沙門事大難作。卿且去熟學。當悉聞知。乃應具足戒。

卿者。以上慰下而言。乃貴重之稱也。謂沙彌雖是小眾。皆能紹隆三寶。利益羣生故。又如父呼其子。謂沙彌是比丘之後裔也。不知沙彌所施行者。當云。子作沙彌。尚不諳沙彌所應施為之事。安望行持比丘律耶。沙門事大難作者。謂比丘戒法。律制森嚴。最難行持。故法華云。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莫看容易。卿且去熟學者。謂汝且去精研戒相。熟練威儀。將沙彌所應為事。盡情習學著實留心。果然純熟。方可與汝受具。故曰當悉聞知。乃應受具足戒也。

三珍重

(本)今授卿具足戒。人謂佛法易行。沙門易作。故當先問。

今授卿具足戒者。乃反結遮止之語也。謂比丘是七眾綱領。三乘正因。非是等閒。汝今沙彌之事。尚不曉得行持。如何進具。若先不詰問。便儱侗為汝授具足戒者。則顢頇後學。過在師承。抑顯律法不尊重矣。而世人不知佛道至妙。罪福運行。便謂佛法不難。比丘易作。反令人不信矣。故當先問。

二採集來源

(本)以下條則。於沙彌威儀諸經。及古清規。今沙彌成範中節出。又宣律師。行護律儀。雖誡新學比丘。有可通用者。亦節出。

以下條則者。乃大師序述要略之來源。顯非臆說也。條。是條章。則。乃法則。威儀諸經者。謂沙彌威儀。并十戒經。儀則經等。清規者。乃叢林之綱紀。攝僧之法度也。以此法度。清理叢林。故曰清規。如世間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世間不以法度。則不能攝大眾。故如來說法。不離折攝二門。成範者。謂此書。從十戒經等輯出。披閱行持。能成模範。感發後昆故。然清規。乃百丈大智禪師所著。弘法在唐。年代經久。故稱為古。成範。是笑嵓月心禪師所集。同在於明。相去不遠。故稱今也。節。略取義。謂此威儀。從諸部中略出故。宣律師者。南山律祖也。事蹟如香乳記明。葢佛滅度後。百年之中。西土傳法者。皆具禪法律三藏。因四祖鄔波毱多尊者。弟子五人。各執己見。開張毗尼。分為五部。宗者。殊難。自後傳法。惟授禪宗。及與經論也。從是以後。律燈漸晦。慧命懸絲。盛唐宣祖。撰行事鈔。建南山宗。中興律法。恐新受戒人。不諳行持。又出行護律儀。教誡初學。守護毗尼。其間凡有與沙彌相符者。雲棲大師皆採於此。以補不足。故曰。雖誡新學比丘。沙彌有可通用者。亦節出也。

三隨機取要

(本)良以末法人情。多諸懈怠。聞繁則厭。由是刪繁取要。仍分類以便讀學。

良以等者。慨歎之辭也。如來滅後。法有三時。所謂正法。像法。末法也。正法千年。此時人根湻厚。聞法即證。像法千年。此時雖似正法。而聞法者多。修證者少。末法萬年。此時闘諍堅固。邪見增長。人多於此。見上生情因循懈怠。於世間法。厭簡思繁。於出世間法。厭繁思簡。由是之故。大師於威儀。經。律。清規。成範中。刪去繁文。撮為要略。以逗時機。分為二十四類。令其各不相參。何也。若以理論。戒體是一。若以事推。相有差殊。故須分類。便於初心習學者。得其頭緒。故曰仍分類。以便讀學也。

四義該補入

(本)間有未備。從義補入一二。

間。中也。未備等句。正見大師為人之切也。謂此二十四門威儀之中。凡有事不具足。法不周備處。檢討琅函。從義補入。則理通決例。事法無差。初學行持。盡善盡美。庶使馬勝之威儀復見。而波離之軌範猶存。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也。

五復指全書

(本)其有樂廣覽者。自當檢閱全書。

樂者。欲也。廣覽者。謂非以此而止也。葢由律海弘深。探之莫窮其底。義山高廣。仰之難覩其巔。是以取要刪繁。隨情便用。勿使初機望洋而退也。果能有殊勝念頭。願弘律學者。當檢閱沙彌威儀。十戒諸經。及清規。成範等全部。自悉其詳。不可得少為足也。

二別列條章(二十四則)

敬大沙門第一(凡五事囗分三)初敬遮四法

不得喚大沙門字囗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囗不得轉行說大沙門過囗不得坐見大沙門過不起。

敬者。敬信。是尊重義。謂有言必信。有教必從。不敢輕侮也。沙門者。肇師云。出家之都名也。此云功勞。謂修道有多功勞故。秦言勤行。謂勤修善法。行趣涅槃故。辯正論云。行超俗表。心遊塵外。謂之沙門。今言大者。對小而言。謂沙彌是小眾。受具足戒者。名為大僧。故曰大沙門也囗不得者。遮止之辭。喚。是呼喚。字。是名字。謂不得直呼其名而呌之也。應云某師。律云。沙彌應以生年為次第。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為次第。比丘體是僧寶。故論戒臘。沙彌未入僧數。但論生年。縱是百歲沙彌。亦當禮新戒比丘足。應恭敬住。不得我慢貢高。有違佛制。古人親近師家。不敢稱其名字。以所住之山稱之。葢謂尊重故也。況沙彌小眾者乎囗盜聽說戒者。謂黑白半月誦戒羯磨。及尋常所作一切僧法。佛制沙彌不得預聞。若私往竊聽。則與五逆同科。名為賊住之人。不得受具足戒。謂此具足戒。乃是諸大尊者。大權示現。請佛為末世比丘所制。然旃檀林中。曾無雜木。靈山會上。豈有凡夫。惟恐未受具戒者聞之。不解佛慈。反為不善。而破內外道也。或畏戒法森嚴。或輕緣起等事。因此而退失善心者。如以利劒斬截信根。則失將來佛命。故曰。與五逆同科也。深宜慎之囗轉行說過者。謂展轉相傳而說也。以此告彼曰說。越分之事曰過。謂比丘有過。自有大僧舉罰。沙彌不得背後說其長短。亦不得屏處罵大沙門。及在前戲笑。傚其言語形相行步等。成範云。設有說者。當善遮護。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如誌公噉鴿。羅什吞針。不可以小見而窺大用也。善恭敬經云。謗師毀師。法中大魔。大律云。出家之人。所有言說。皆為利益。不應私忿。道說於他。論云。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則使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不可向外人說比丘過惡也。若說過罪。則壞法身囗坐見大沙門過不起者。謂大沙門。乃佛祖後裔。輕慢沙門。即輕慢佛祖也。然尋常見尊長過。尚應起立。問訊起居。況見大沙門過。豈可肆坐不起也。此句重在見字。孝名為戒。先後當尊。坐視不起。長己傲心。動他瞋念。大悲經云。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凡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母。耆年善友。無不側身讓之。故感成佛以來。山林人畜。皆共欽仰。皈敬於佛也。禮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也。行護云。見須起立。坐須讓位。若路相逢。即當下道。側立於旁。待過方行。凡有教益。當叉手立聽。作禮謝之。若被叱責。不得張目怒視。當軟語悔過。莊嚴寶王經云。若輕慢眾僧者。是人當墮貧賤家生。隨所生處。根相不具。背傴矬陋。捨是身已。而復生處。多病痟瘦。手足攣躄。而有膿血。盈流其身。零落身肉。經百千萬歲。受斯苦報。

二坐開五緣

除讀經時。病時。剃髮時。飯時。作眾事時。

讀經時者。以法為重故。謂對經典如對佛。口讀心思。深入其義。故不須起也。病時者。謂四大不調。身嬰重苦。故不須起也。剃髮時者。謂受持偈呪。利刀在首。動則恐防失錯。故不須起也。飯時者。謂三匙五觀。如法受食。故不須起也。又佛制一坐食故。作眾事時者。謂以常住正務為重。起則妨廢工夫。故不須起也。若非如上諸緣。則不開聽。

三預知師位

行護云。五夏以上。即闍黎位。十夏以上。即和尚位。雖比丘事。沙彌當預知之。

夏。即夏臘。謂受具已後。專精戒律修持。已經爾所夏臘。戒品堅牢。開遮明了。堪任為師接物利生。非謂一槩而言也。若不諳如上法者。尚須依止於人。況能為師者耶。和尚。正名鄔波遮迦。傳至于闐。翻為和尚。到此土。什師翻為力生。舍利弗問經云。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佛門中。受微妙法。葢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或云鄔波陀耶。義淨律師。譯為親教師。由能親教出離世業故。又云。異姓同居曰和。常向佛日安住曰尚。謂傳法利生不絕。戒德清淨普聞也。阿闍黎。正名阿遮梨耶。此云傳授。唐言軌範。謂能軌範後學故。隋言正行。南山事鈔云。謂能紏正弟子行故。大論云。和尚如父。阿闍黎如母。以棄本生父母。當求出世父母。若捨和尚阿闍黎。即名捨戒也。即。就也。尊顯道德曰位。謂受戒學律五載。堪為軌範。故曰。即闍黎位。十年嚴淨毗尼。律准度人。故曰。即和尚位也。又四分律明。五種阿闍黎。一。剃度。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教誡威儀者。四。受經。所從受經。若說義。乃至四句偈者。五。依止。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以十夏者為之。上四師。皆多以五夏者為之。如上所明之法。皆是大僧境界。故曰比丘事。沙彌不久登壇受具。漸次行持。亦入其位。故曰當預知之。問。前大僧說戒。不許預聞。今反令預知者何。答。半月說戒。是宣其罪相。恐生邪見。故不許聞。今言師法。是其名位。謂比丘專修五年十載。即能為人天師範。沙彌尚是小眾。不可輕慢大僧也。

事師第二(二十七事囗分二)初正儀(分八)

初省誡敬作法

當早起囗欲入戶。當先三彈指囗若有過。和尚阿闍黎教誡之。不得還逆語囗視和尚。阿闍黎。當如視佛囗若使出不淨器。不得唾。不得怒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