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084

第84章

续修光州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讱修,黄囗〈釒冉〉纂。讱字果行,号慎旃,直隶大兴籍,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光州知州。囗〈釒冉〉字再学,光州人,雍正七年拔贡,任通许县教渝。光州为春秋时光、黄、弦、蒋诸国,汉为汝南、江夏二郡地,魏分置弋阳郡;梁始置光州,元以州属汝宁府,明改属凤阳府,旋复故。清雍正二年以巡抚石文焯请与禹、陕、许、郑俱升直隶州,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四县。州志肇自宋时,《宋史·艺文志》载有徐自明《浮光图志》三卷,李棣《浮光图志》二十卷,其书久佚。于明有万历丙子张辉之《光州志》,清有顺治十七年知州庄泰宏修州志,康熙三十一年知州缪发重修。此志为光州升直隶州后,因一讱署置多属往昔所未有,旧志有宜增改者。乾隆十一年光州诸绅创议修志,后经知州高鉴、李讱相继修成,所纪以本州为主,而略及属邑之事。其书体例凡十类,曰舆地考、曰建置考、曰图籍考、曰典礼考、曰职官考、曰选举考、曰人物考、曰丛纪考、曰艺文、曰备遗,各系子目。查此志今存者甚少,据《光绪州志》序谓:“书成后未几板毁于火。”故其书传本今稀矣。

光山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沈绍庆修,王家士纂。绍庆昆山县人,嘉靖三十三年进士,翌年任光山知县。家士光山县人,修有《临朐县志》已著录。按此志为光山县志首创,其书体裁,据凡例谓:“取法山东《临朐志》。”按其书分风土、学校、建置、田赋、官治、科贡、人物、人品、杂志九门,子目六十,书成于嘉靖三十五年。其书意在简要,事罕确稽,建置则略其岁年,纪职官有遗其籍贯,以见其疏略如是。光山为汉江夏、西阳县地,宋元嘉十五年以豫州土民立光城等县;隋开皇中改今名,大业初弋阳郡治于此,唐改郡为光州,迁治定城县。县境有浮光山即弋阳山,郡及州县,皆以山名也。

光山县志十二卷清顺治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六至卷十二)

清管声骏修,孟俊纂。声骏直隶清苑县人,拔贡,顺治十一年任光山知县。俊事迹未详。《光山县志》自明嘉靖沈绍庆修志后,万历己丑知县牛应元,壬子知县施尧化,先后续修,己丑志撰于县人蔡光,故习称《蔡志》,二志久佚,有未付刻,无可稽考也。此志为俊纂成于顺治己亥,今仅见此残帙,存六至十二卷,为典礼、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外纪六门,选举志则止于顺治十六年,纂修人系考乾隆《光山县志》著录。

固始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南埛草堂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梯修,葛臣纂。梯字南坰,阳曲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任固始知县,任满升任户部主事。臣字子良,号寝野,固始县人,嘉靖戊子举人,仕通判。《固始志》创修于明成化己丑知县薛良,据本志所载薛良旧志序有云:“《固始志》虽屡经修纂,所存者只不过二十余幅,遽为虚文而已。”则成化前已有志矣。此志创修于嘉靖十年,时知县吴周延葛臣编纂;稿未就而吴去,其事亦寝。及张梯来仕,复延臣总纂志事,继而成之。其书例订为十志,曰图象、曰舆地、曰建置、曰民物、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典礼、曰杂述、曰艺文,系以子目,事无巨细,悉录无遗,后之修志者,每称其书编次得宜。卷首列张梯、刘士逵、葛臣、朱冠、李磐诸序,而李序列于最后,阮元编《天一阁书目》注为李磐修,磐实仅作序而已;据本志建置云:“固为夏、殷时之蓼国,春秋时为期思与寝丘地,东汉光武始名固始。”但据乾隆《固始县志》谓:“夏、殷时蓼国,在今南阳属邑,不在固始,县地可知,今止以周初为断。”则其沿革有误矣。按固始于明洪武间改隶河南汝宁府。固始沿革历修县,皆仍旧志沿误,迄乾隆间洪亮吉纂县志始为考实。洪氏专于志乘之学,其所纂诸志,撰沿革,必先纲后目,独《固始志》不以沿革为篇,而以山川位置以定疆域,再证沿革,别制新裁,果不愧为名手。

商城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许全学纂修。全学石门县人,贡生,康熙二十八年任商城知县。《商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年知县万炯,再修于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高材。此志继《高志》重修,书凡八卷,分舆地志、建置志、典礼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七类。《嘉庆县志》谓其书迫于宪檄,止取备文,未加考订。兹观其书以灾祥怪异入艺文志,殊非体例。

汝州志八卷明正德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雄修,承天贵纂。雄字世杰,直隶顺天府永清县人,弘治进士,任行人。尝抗疏言事,谪云南浪穹县丞,升直隶太平知县,弘治十七年升任汝州知州,再升南京中军都督府经历。天贵字性之,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弘治十一年由监生任汝州训导。按此志先为州同知,及儒学学正编辑未遂,及雄任儒学训导承天贵又踵而编辑之,雄又延致仕同知姚纶,知县何让及本学学正徐资训,训导罗祐,与天贵会而采遗言拾故事,复纂成于正德元年,五年继任知州安世贤为之刻成。其书体例,卷首州境、州城、郏县、鲁山、宝丰、伊阳诸图,卷一沿革、分野、形胜、疆域、城池、乡保、村店、军屯、桥梁,卷二山川、古迹、街坊、铺递,卷三户口、田赋、课程、物产、风俗、景致,卷四州治、公署、学校、坛壝、祠庙、寺观、陵墓,卷五名宦,卷六人物、流寓、孝节、仙释,卷七诗,卷八文,凡八卷,三十三门。沿革云:“汝州《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王畿地;春秋时戎蛮之邑,后为楚郑之境。战国属韩,秦属三川郡, 汉为河南、颖川二郡,始名梁县;后汉因之。三国、魏、晋属河南、午阳二郡,后魏属汝北、鲁阳二郡;东魏置北荆州,后周改和州,属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炀帝初始名汝州,寻改襄城郡,治承休县。唐初复为汝州,改承休为梁县;天宝改为临汝郡,乾元初仍为汝州。五代梁为防御军,周废为县;宋为辅州,后复升为军。金废军州县仍旧,元为汝州属南阳郡,领梁、郏、鲁山三县。明洪武初省梁县,成化六年升直隶州,领鲁山、郏县、宝丰、伊阳四县。”汝州形胜,面环汝水,背负嵩山;左控襄、许之饶,右联伊、洛之秀;盖古为中州名郡也。人物英华,据本志所载,汉有贾复、冯异臧、宫铫期、张宗、郑众、延笃,唐有孙处约、孟诜、王虔休、马燧、元结,五代有张仁谦,宋有冠瑊、吴几复、牛辠,金有宗端修,韩禋子、赵良,元有邓顺、王守贞、孟由义、弋毅、李式,明有安德、王政、王本、李希颜、张叔廉、王佐、张汝立、陈立,诸人皆名传史籍者也。而本志人物则仅登姓名,姓名以下以小字注明简历,非传记体例,如人名录然,殊不免简略。卷七诗,首列《汝坟》诗三章四句,以《诗经》《汝坟诗》为州之事迹,无据也。次以唐杜甫、李白、胡证、刘禹锡,宋梅尧臣、庄公岳、晏殊、韩琮、李公以,张谷、胡宿等,元程明德、王尧敬、韩彦礼等,明以知州彭纲诗最多,姚纶、徐衍、承天贵诗亦收之,则不免于滥。卷八文,以唐杨植《许由庙碣》,卢贞《广成宫记》,元次山《大唐中兴颂》,宋范纯仁《秋风吹汝水赋》,欧阳修《汝瘿歌》,王安石《汝瘿歌》收之,实非皆为汝州之文献也。

汝州全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王登魁修,李在兹纂。登魁字阶三,辽东广宁人,贡监,康熙二十八年任汝州知州。在兹字澹园,归德府雎州人,康熙二年举人,二十七年任汝州学正。《汝志》创修于明正德元年承天贵,嗣后万历间,平江艾穆游汝州,时知州杨三聘敦请修志,成《汝州志》四卷,颇简核,与康对山之《武功志》,颜汉东之《隋州志》,时称三史。后十五年知州方应选重修,清康熙二年知州金先声又重修。此志为续增康熙二年后,三十二年之事,述及领邑鲁山、郏县、宝丰、伊阳四县,故称曰全志。其书体例,凡八类,四十有七目,悉仍旧志例。卷前有李在兹序,为骈文二千余言,对仗颇工,琅琅可诵。

鲁山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姚卿修,孙铎纂。卿字汝章,号锦川,山东夏津县人,贡生,嘉靖二十八年任鲁山知县。铎江西饶州安仁县人,监生,嘉靖三十年任鲁山县儒学教谕。按此志助纂辑者,有县训导蒋希周、刘璧,邑生周茂、李佃等,助采摭者,有邑生贾章、马世安。其书质实醇切,浑涵尔雅,足为一邑之信史也。其体例分疆域、田赋、祀典、建置、官师、人物、选举、古迹、艺文、杂识十类,凡六十七目。沿革谓:“鲁山周鄙甸之鲁县,春秋初属郑,后为楚所侵,战国属韩。秦属颖川郡,汉置鲁阳县,属南阳郡。迄魏改置樊州,后周置三鸦镇,属齐城,隋初复为鲁县,属襄城郡,炀帝时始名鲁山县,县东有鲁山故名。元元贞八年还属南阳路,明属南阳府汝州。”按物产条,谷类有黍、稷、稻、粱、粟、米、大麦、火麦、小麦、荞麦,豆类,有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豌豆、小豆等;帛类,有丝绵、绢棉花、花布紬、黄麻等。山川条附桑园,谓县有二处,在城之东西各一,皆官蓄桑苗,岁给民种植。人物志载元鲁山、元次山为二元传,推为鲁邑人物之最显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