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070

第70章

抚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显修,许大经纂。显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三十年任抚州知府。大经临川县人,举人。《抚志》于宋景定中郡守家坤翁始成志三十五卷,明弘治中邵宝重修。此志为显守抚之三年,属郡人陈九川,徐良傅、许大经、王铣、白湄、杨诚等修之,文笔出于大经之手。于嘉靖癸丑九月始事,是岁显以奔丧南归,郡贰林垠克终其事。其书为纲者三,曰天文、曰地理、曰人道,为目二十。按抚州沿革,春秋战国时分归吴、楚,由秦汉至宋元,或隶九江郡,或称豫章郡,或名临川郡,后遂为抚州。明始置抚州府,领县七,宜黄、辛梁、东乡析于明,临川、崇仁置于隋,金豁、乐安置于宋。抚州山川,其镇山曰巴山,为临水所出焉,一名临川山。南有军峰,东有螺首,西有华盖,北有蜉蜒,东南有云林,西南有芙蓉。其川大曰临水,其浸曰千金坡,筑于唐时,累石为堤,傍开六石门,可溉田二万顷。

金谿县志九卷明嘉靖六年修,二十四年重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三,卷五至六)

明林初修,王蓂纂。初四会县人,举人,嘉靖四年任金谿知县。蓂字时正,一字东石,号序子,金谿县人,弘治十七年举人,正德六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嘉靖时历官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浙江提学副使。蓂夙慕青田之学,尝与同邑洪范、黄直、吴悌,在翠云山讲学,创致知格物之说;取宋儒二十四人语录,辑为《心学录》一书。金谿自宋淳化五年割临川、安仁、贵溪三县地置县,景定间创修县志,明永乐间重修。此志是取材于《永乐志》,及《弘治抚州志》辑成。其体例分为五十四门,而无大纲,序次尚符编例。自永乐后百三十年之事,记载甚详而赅,建县以来五百六十二年之事,亦皆披载,然于永乐以后记载为略。

宜黄县志八卷清康熙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尤樨章修,欧阳斗照纂。樨章字雯庵,福建晋江县人,举人,康熙元年任宜黄知县。斗照字子进,宜黄县人,举人。宜黄建县始自宋开宝间,迄清数百年间,县名未更。县志于明有嘉靖鲍凤之志,万历王尚廉之志,又有正德间邑人黄漳(濯缨)私纂之《宜黄县志考订》,天启以后未有刻本矣。樨章谓《鲍志》失之冗杂,《王志》分天、地、人三门,体似类书,皆欠志体。乃与斗照斟酌前志,订成体例凡三十余门,均随事标题,而无条贯。惟纪乡都里程民俗,尝亲临访察,较为翔实也。

乐安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二至四)

清杨之琳修,原良纂。之琳号剑华,陕西人;顺治十四年进士,十五年任乐安知县。良字鸣喜,乐安县人。考《乐安县志》,创始于宋淳熙癸卯,元至元戊寅重修,明洪武丁巳黄德民修之,正德壬申穆世杰修之,四志久佚,今之传本则以此志最旧矣。惜此本已残缺,取《同治县志》所录前志序跋,与此书所存卷互参,知全编定为地舆,建设、田赋、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目一百有余,每类前有小引,后有志论。增正德以后之典章人物甚备,体裁庞浩。乐安置县始于宋绍兴十九年,割崇仁之天授、乐安、忠义三乡,及庐陵之云盖乡置乐安县,治于詹墟镇。县南门外有金鳌桥,构结甚巨,为县闻名胜迹;桥一名安浦,跨鳌溪,溪流涌急,建筑不易。桥创建于何时,据本志艺文志,有宋端平间萧崱《安浦桥记》,咸淳间何时《鳌溪桥记》,明成化间吴宣金《鳌桥记》。桥最后重修于万历四年邑人游升汉,升汉先世已经四次重修此桥矣。

东乡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秦镒修,饶文璧纂。镒字国重,锡山(无锡县)人,嘉靖初任东乡知县。文璧字德温,临川县人。东乡于明正德七年分临川县地置县,又割金溪,安仁、余干、进贤地益之。此志为首修,镒官东乡时亲致礼于文璧,属以撰之;又命庠生吴峦来赞厥成。此志脱稿,镒以事将去任,遂亟属峦缮写,鸠工而刻之。通许崔应极以代摄至县,亦为之厘正。其书编次,卷上原县,星分、地分、城池(街巷附)、形胜、山、水利,墟市、桥津、户口、土产,贡赋、力役、职制、公署、祀典、恤典,礼仪、武备,卷下风俗、名宦、仕宦(分进士,乡贡,岁贡、徵辟、援例、椽辟、武功、封赠)、人物(分卓异、忠义、隐逸、名士、死难、勇毅、列女、义民)、古迹、祥异、方外、著述、文类二十八门。东乡物产,据此志土产篇草之属共列数十种,其小序云:“大约东乡所产之草,可供药物者甚多,民不知采用,药则买于市耳,惟外科疡医多用之,往往得师口传,而改易其名,难证以本草也。”又贡赋篇,贡物有野味、茶芽、黄蜡、药材、杂皮、翎毛、弓、箭、弦等。

临江府志十四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管大勋修,刘松纂。大勋字世臣,浙江鄞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历刑、工左右给事中,隆庆初出知临江府知府。松字汝贞,号罗川,新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刑部郎中。时徐学诗劾宰相严嵩专擅,疏稿出松手,嵩颇恨之,以忌引归,年甫三十。遂绝意仕进,以文章诗歌适志,著有《罗川遗稿》。临江郡志据本志大勋序谓:“临江郡自宋淳化肇建,志风几作矣。前此版籍存亡,《洪武志》偶得于民间,缺逸过半。《弘治志》学士世家多藏之,独《嘉靖志》俱完。”按其语临江志书,明洪武时始焉,而未言宋时郡志成于何年,仅曰志风几作矣。《嘉靖志》书只九卷,纪载疏略,不纪天文、艺文、释老、物产。此志虽后作数十年,而纪载详明,考订精密,故选录之。按此志为大勋官临江时所修,松为总纂,同知邓原玉,通判段豸、唐诒,推官陈承勋协辑。咨旧采新,体裁賅实。其书体例,编为十四卷,卷一舆图、卷二沿革、卷三疆域、卷四建置、卷五官师、卷六农政、卷七赋役、卷八秩祀、卷九防圉、卷十选举、卷十一名宦、卷十二人物、卷十三杂志、卷十四艺文。舆图有新刻临江疆域图一、新刻临江郡城图一、新刻临江郡治图一、重刻宋临江军旧城图一、重刻宋临江军旧治图一、重刻洪武己巳志疆域图一、重刻洪武己巳志郡城图一、重刻洪武己巳志郡治图一、重刻弘治壬戌志郡城图一、重刻弘治壬戌志郡治图一、新迁临江郡学图一、清江县图一、新淦县图一、新喻县图一、峡江县图一,图凡十五,其小序云:“临江新辑郡乘,舆图要矣。追刻而编次之者,怀古重始之微也吁。”查志乘之翻刻旧志舆图者,莫若此志之备。沿革谓:宋淳化三年以清江地建临江军,清江为附郭县,并吉之新淦,袁之新喻俱隶之。元至元十三年改军为路,元贞二年升新淦、新喻县为州。洪武初改路为府,属江西省,清江仍之,新淦、新喻复为县。嘉靖五年析新淦之南置峡江县。”所叙概略。

清江县志八卷明崇桢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秦镛纂修。镛字大音,号若水,无锡县人;崇祯十五年进士,授清江知县,官至监察御史。镛明《易》学,著有《易序图说》《周子通书半解》《皇极内篇小衍》。清江建县始于南唐,属筠州,宋于清江地置临江军,清江遂历来为临江附郭邑。邑乘始于何时未可详考,但据本志镛序谓:“志为清江三百年缺典。”按其语意,则此志以前清江无县志焉。此志为邑士杨廷麟、熊化等二十八人采集,镛自总纂成书。其书以记山川、封域、谣俗、土风颇详,所记自万历至崇祯间事物,大抵无缺,万历以前则较疏略。

瑞州府志十四卷明正德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邝璠修,熊相纂。璠任丘县人,弘治六年进士,正德六年任瑞州知府。相字尚弼,高安县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御史巡按。按瑞州府居江西省城之西,明时领州县三,高安为附郭县,上高在府城西南,新昌在府城西。瑞之名自宋改筠州为瑞州始,元为瑞州路,明为瑞州府,历来为江右名郡。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宋史·艺文志》有《瑞阳志》十卷,为雷孝友撰,时郡守周纶。元至治二年学正杨升云又纂《瑞州志》。而据相序谓:“自至治以迄正德,而《瑞志》之修,仅此一见,何其希阔寥绝甚也。”相未考瑞州宋元已有志书矣。此志为相及高安司谏胡镇,节推傅朝,生员刘弘道、朱梦昌共事纂成。其书体裁,首舆地、次建置、沿革表、山川、形势、风俗、学校、书院、宫室、祠庙、丘墓、古迹、名宦、人物、寺观、仙释诸门,为相新裁编例重纂;如天文、财赋、储恤、秩官、选举、恩例、灾祥、遗事、词翰诸门,则仍因旧志,仅增补而巳。而财赋一篇,则件系斑駮,疏注详明,取《尔雅》之例。世谓明修志书颇疏经济物产,但此志所叙物产,可谓深切详尽矣。

上高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陈廷举修,郑廷俊纂。廷举字一贤,湖广省黄冈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上高知县。廷俊福建莆田县人,举人,嘉靖间任上高县教谕。上高为建城县地,唐武德五年更名高安,中和间镇南节度使钟传,奏请以高安置上高镇。五代南唐升元中改为上高场,保大十年升为上高县,属筠州。宋宝庆间改筠州为瑞州,此志修时上高属瑞州府。按此志先为知县朱孔年,教谕杜宗创修,经廷俊数年收集成稿,及廷举仕上高时,廷俊出其稿以示。廷举命训导仁和叶祯,相协校正付梓。其书于秩官一门,宋元二朝,则备载无遗;又于人物诸传,亦详述无漏。后之重修县志者,咸谓此编纪载,具存其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