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19550000000007

第7章 总志(2)

大元大一统志一千三百卷影抄元刊本(收藏者及存卷著录见以下提要)

元孛兰肹、岳铉等纂。据常熟瞿氏编《铁琴铜剑楼书目》,著录旧抄本《元一统志》七卷云:“题集贤太学生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上进案秘书监志。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世祖命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剌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辑《大一统志》。成宗大德初,复从集贤侍制赵忭请重修,书成,藏之秘府。至正六年始刊行之,全书一千三百卷。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其书分县编次,记载分明,不同《明一统志》之府县合并也。”钱大盺《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跋元大一统志残本》云:“考元时《大一统志》凡有两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刺丁言:方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世祖嘉纳,即命札马刺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府。此初修之本地也。成宗大德初,复因集贤侍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元史》载: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岳铉等进《大一统志》,赐赉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元一统志》凡二修,今存皆残本耳。案元官修总志,始于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成书。其后云南、甘肃、辽阳皆纂成图经,因是倡议重修,延孛兰肹、岳铉等主其事,至大德七年纂成,名曰《大元大一统志》,至正六年刊成于杭州。《四库全书》开馆时,其书已佚,惟见《四库提要》著录《明一统志》中有云:“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统志》,最称繁博。《国史经籍志》载其目,为一千卷,今已散佚无传。虽《永乐大典》各韵中颇见其文,而割裂丛碎,又多漏脱,不复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二卷,颇可以考见其体例。”近人赵万里辑《元一统志》,已见版行,序称全书共一千三百卷,据常熟瞿氏著录所称之卷数焉。赵氏又称其书于各州各县史迹,承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等书成例,列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类。凡大江以南,大率取材于《舆地纪胜》及宋元旧志。以北则取材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赵自序略云:“《元一统志》明以后久无全帙,近年内阁大库出元至正刊本残帙七卷。此外常熟瞿氏旧藏抄本九卷,别有嘉庆间吴县袁廷梼家抄本三十五卷,未见于瞿氏藏本者,有二十八卷。”查赵氏《元一统志》序所述之书,今见于《台湾善本书目》著录:《大元大一统志》存三十五卷、四册,清袁氏贞节堂抄本。《大一统志》存五卷、二册,元刊本,存卷七百三十一,卷七百九十至九百九十二。《大元大一统志》存九卷、二册,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乌丝栏精抄本。阅诸家藏书目,书名不一,疑为传抄或著录之误焉。因是余问之常熟瞿君凤起,瞿君出其所藏影抄元刊三页,称:“非其铁琴铜剑楼旧藏乌丝栏抄本之馀,为借得嘉兴沈寐叟先生所藏,出于大库档案之元刊本而影抄也。”三页为卷六百三十四、第九页,卷七百九十、第九页,卷七百九十一、第一页。板框书品之大,伟为历代修一统志之冠。而所珍贵者,为第七百九十一卷、第一页第一行,题书名为《大元大一统志》。于是元一统志书名,据此可以确定矣。赵氏所辑之书,自称历经二十年,搜集轶文,于《永乐大典》《玄览堂丛书续集》《辽海丛书》中所存残卷,辑成十卷。其篇目卷一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卷二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卷三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卷四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卷五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卷六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卷七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卷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卷九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卷十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赵氏之书不能尽括元之疆域,幸犹有《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一书存,其书用《大元大一统志》疆理制为例,可以参览也。

圣朝混一方舆胜览三卷元明间刊《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另本(上海图书馆藏)

元缺名纂。此篇叙元朝方舆胜迹之书,用《大元大一统志》疆域为纲。《元一统志》久佚,考元朝疆理之制,则惟赖此篇矣。《元史·地理志》序云:“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按《元志》载,元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元志》叙述简略,仍不可以考览元朝疆理幅员之广阔也。元朝疆理制,省以下有道、路、府、州、县五等,大率道下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于行中书省者。其省,如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与所统其他省路,行政制不同。元职方,与唐宋以前仅以郡领县又不同。《元一统志》久佚,《元史·地理志》又叙述不详,《新元史·地理志》序虽言《元史·地理志》缺略,而仍用其旧。故今欲研究元朝疆理制度,此篇篇目犹保存较为完备。此篇总目,上卷:直隶省郡,四路、三府,共二十二州(即《元志》所谓“腹里”之地),是为京畿地也。又,畿辅之地,有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领一路、二府,共五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领十二路、一府,共五十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东东西道廉访司,共领六路,凡二十一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管辖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领三路、一府,共十四州。辽东道宣慰司,领三路、一府。镇东行中书省,管辖安抚高丽总管府,领十五州,沈州高丽总管府,新罗国军民安抚司,合兰府水达达田地(镇东即《元志》所谓征东)。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陕西中道肃政廉访司,领五路、一府,共十三州。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设巩昌路,领四府十六州。中卷: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管辖西蜀四川道廉访司,领成都路,十州、一军。嘉定路二州,潼川府路二州,顺庆路一府、二州。四川南道宣慰司,领四路、二府,共二十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河南江北道廉访司,领三路、三府、二十州。淮东道宣慰司,领二路、二府、四州。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领五路、一府、七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廉访司,合管二路、三府、二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直领四路、十一州。罗罗斯宣慰司,领三路、一府、十八州。乌撤乌蒙等处宣慰司,领四路、一州。曲靖道宣慰司,领三路、二府、十州。临安道宣慰司,领三路、一部、六州,又领元江路十六部。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领大理路二府,五州,金齿百夷诸路,共二十五处,五州。下卷: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江南浙东道肃政廉访司,领七路、二府、十三州。浙东道宣慰司。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合领七路、八州。江东道宣慰司,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合领八路、七州。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福建闽海肃政廉访司,合领八路、二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领十一路,十四州。广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广东道肃政廉访司,合领八路、七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管辖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领七路、一府、十州。播州军民宣抚司,领蛮夷长官二。恩州军民宣抚司,领蛮夷长官一。婺川县蛮夷洞官一。叙州等处宣抚司,领二路、一府、七州,蛮夷宣抚司十五。湖南道宣慰司,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合领九路、十州。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合领十路、六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海北海南道宣慰廉访司,合领五路。琼州安抚司,领一路、三军,左右两江溪洞。田州上思等处军民宣抚使、都元帅府,合领四路,共六十三州。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领六路、六州。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即和林,管西域诸小国部落,鄯善、且末、高昌、龟兹、波斯、大月氏、小月、钵和、波知、安目十小国部落。按《元史·地理志》所列行中书省,与此篇所列省顺序不同。

广舆图二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补辑。思本字本初,临川人;博学多闻,足迹遍海内。尤精绘舆图,其绘图划开方网格,以计里数;明代之舆图学家,大抵渊源于思本,称为“朱图”一派。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嘉靖己丑进士第一,官至赞善。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卒谥文恭,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洪先为学,宗姚江良知之说,著《冬游记》一卷。此篇思本自序略云:“予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史记》,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由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川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不刊禹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谬,思构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皇大一统志》,参考古今,量校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迄延祐庚申而功始成。其间山河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番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观其序言,思本之成此图,颇劳心跋涉之力;而有遣憾者,西北辽远之域,未有毕载。按此图原本,明时犹存,为洪先偶得之。而图有计里画方之法,形实可据。于是洪先增其所未备,因图广至于数尺,历十余载始成。据洪先序言:“朱图长广七尺,不便舒卷;今据画方,易以编简。”按是篇为二卷,分八目,四十二图;其诸沿革考证,不可尽载者,成其副纸,又为图副六十八,即图说也。今朱氏原目则无考,见《贞一斋文集》,有题此图序一篇,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补》,倪灿《补辽金元艺志》,及《千顷堂书目》,均有著录也。

元史地理志末附西北地名释一卷附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清洪钧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洪钧纂。钧字文卿,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第一,由修撰累官兵部左侍郎。光绪间出使俄、德、荷、奥、钧采访亚西历史地理,由是熟于西北舆地;于元朝历史,效力尤深。著《元史译文证补》,光绪间广雅书局刊本,为三十卷,而原缺十二卷。上海图书馆藏其稿本二册,一册即为此篇;前有小序,言元史书法,凡国名、部族名、地名,皆高一格。又言元之译名,与西方诸国译名音有异。小序约二三百言,以下叙途鲁吉、柯耳鲁地、迄塔里于、巴里黑;凡八十余国名、部族名,地名、各为文一篇,叙其地域风土情况。刻本《元史译文证补》,以是编列入卷二十六《地理志》,分上下二卷,名曰《西北地附录释地》,而删去小序,每节记载比稿本简节,故稿本犹有附考之价值也。附《元经世大典地图》一幅,即是篇记载之境域。《大元大一统志》《元经世大典》已久不可征,未详钧觅得于何处,按《元史》最难考者《地理志》,《新元史·地理志》小序略云:“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员尤广;其后皇孙旭烈兀,建国波斯,与术赤、察合台之后,并为三大藩。职方之志,宜考其山川与其疆域之沿革;十一行省之后,不应如旧史《地理志》之褊狭也。然旧志本于《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征,甚局于褊狭宜哉。今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旧;订其舛讹,补其夺漏而已。”按《新元史·地理志》,仍因《元史·地理志》之旧;今欲详悉元于西北之地,则是篇可足征也。

寰宇通衢一卷常熟瞿氏影抄明洪武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洪武时官修,此本共一百四十五页,起辽东都司,终于广西府,凡马驿站名及道里之数,以类编为书,所纪道里方隅之数有八焉。案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寰宇通衢》一卷,洪武二十七年九月书成。先是太祖以舆地之广,不可无书以纪之,乃命翰林儒臣纂成。此本序目皆无,但首页至终,中无缺页,是为全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