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潘廷侯修,秦绍襄纂。廷侯字次公,奉天宁远州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浮山知县。绍襄字谦社,浮山县人,庠生。唐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县,四年又改名神山;以县东南羊角山,世传老子降神于此故名。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浮山以老子祠更名。”迄金大定七年,复改为浮山县。按羊角山者,传谓汉羊角哀死于此山故名,山上有羊角哀庙。《崇文总目》著录,龙门王屋《羊角山记》,书久佚;故羊角哀事,于志乘外,实无可考矣。羊角山即浮山,为道教发祥地,故世称黄冠日:“浮山道士。”考浮山县志,有明嘉靖间许安《浮山志》,与此志,均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孤本,惜多残缺,《许志》多断烂残版,字迹不辨;《浮山县志》存二卷。而全书上海图书馆近始入藏为四卷,凡四十六门,纪载浮山事物,大抵无遗。
岳阳县志十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赵温纂修。温字文宗,直隶盐山人,雍正元年进士,九年任岳阳知县。《岳阳志》均毁于明季兵燹,清康熙元年,灵石知县李子实代庖岳阳,采砌残版,订成县志二册,而记载寥落。及温蒞任岳阳,复为采访搜集,延邑人常逊、赵郁宠,分纂而成;其体例,为类者十,为目者七十有七,文辞简朴,始纯志体。岳阳为今山西安泽县,其名始见于《禹贡》云:“既修太原,至于岳阳。”系唐虞畿辅之地也。据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上党、谷远县地,后魏置安泽县,隋大业中改名岳阳。”按岳阳唐宋属晋州,明清属平阳府;民国三年以避与湖北岳阳县同名,而复名安泽。
曲沃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鲁生纂修。鲁生恩县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二十七年任曲沃知县,官至御史。此志之修,据鲁生序谓:“曲沃旧无刻志,嘉靖戊申,巡抚苏舜泽移文来取县志;乃延邑绅李毅轩、仇裴庄、许近泉董其事,两月而集成。遂于公暇披阅三覆,总其纲,则有八,析目四十有六,为卷二。大率从三子之笔,而补偏救弊之论,毅轩手为居多。”按其序言首创之志,仅两月集成,可知其疏略焉。如其叙沿革曰:“沃古封国也,肇自三代;大盛于春秋,至今犹为河东剧邑。”其书记载之简略如此。
沃史二十六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明赵彦复纂修。彦复字微生,杞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宝坻知县,三十六年调任曲沃,任满擢户部主事去。此志为彦复官曲沃时,以嘉靖间知县刘鲁生修《曲沃县志》二卷,事多缺略,遂议重修;乃属邑士王俞萃、閆重光、梁士毅、刘靖国等,分类编纂。增前志为二十六卷,分志、表、考、传四纲,列目若干,名之曰《沃史》。卷前有邑人李尚思序云:“沃自晋昭侯封桓叔,乃有今名。秦为左邑,汉元鼎间为闻喜,而建武又为绛,至后魏而复今名。名何以仍曲沃也,谓高膴犹故也。”李序言曲沃沿革,梗概具备矣。又见其建置沿革篇,引前代著述,称古曲沃在闻喜、新田,在今曲沃坊;以形势推度山川区划,古曲沃当不逾绛山汾漕以南,此说颇当。惜其纪山川,皆失其脉胳原委。其书于表则重秩官,于考则重风俗,于传记人物,均符志例。
翼城县志六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鄢桂枝修,杨汝江纂。桂枝字如一,四川大足县人;由举人选任陕西高陵县教谕,嘉靖二十二年升翼城知县,任满又升云南剑州知州。汝江翼城人,事迹未详。按沿革,翼城为古夏墟,春秋属晋,汉为降县地;后魏太和中置北降县,隋开皇中改名翼,金升为翼州,元改为翼城县,隶绛州,洪武己酉改隶平阳府。按疆域,东至沁水县东坞岭界,西至曲沃县秦岗界,南至绛县大交镇界,北至浮山县坂桥界。广八十五里,袤五十里,自县治西北至平阳府城一百三十里,至山西省城七百二十里。按翼城县志今存者,以此志最古,其体裁悉仿康海《武功县志》例,分为七类。乾隆《翼城县志》凡例,评“其式仿《武功》,殊少眉目。”按此志仅效《武功》形貌而已。
太平县志八卷清雍正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学都纂修。学都字慢亭,顺天府宛平县籍,福建福清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任太平县知县。太平建县,始于后魏太平、真君间,分临汾县地而设;明以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改属降州。县志创修于明初,嘉靖丙寅知县罗潮,取旧志增订为十卷,万历乙未邑人王休复再为纂订。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何炜然重修,二十一年知县吴轸又重修。此志为学都修成于康熙六十年,书未刻而去,雍正二年知县刘崇元,乃取其成稿,径题己名付梓,如同攘夺,以自矜炫。按其书全为学都纂成,惟卷二崇元增自制《御箴楼诗》一首而已。其书体例,分经建志、营建志、赋则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世代志、艺文志八类,以科第封廕均入选举,都邑、古迹二目分隶世代,其体例诡异不经。
襄陵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谢国杰纂修。国杰字祐槐,福建建宁人,康熙五年任襄陵知县。据此志沿革云:“襄陵为古帝尧畿内之地,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后属魏,以晋襄公陵于此,故名曰襄陵。”又据国杰序谓:“襄陵邑乘,旧传有手稿,只载城郭、官寺、田赋之事,不知昉于何时。明成化丙午,知县李咨始成县志十九卷,嘉靖乙丑知县宋之韩,命教谕吕调元又为续志,纂成于隆庆二年。”此志国杰继隆庆《宋志》重修,命崔瀛为之编纂,序例均出国杰手撰。其书体例,分舆图志、建置志、学校志,贡赋志、官师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八类,目七十有五。查此志,《中国地方志综录》未有著录,是为今存仅有之书也。
蒲州府志二十四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周景柱纂修。景柱浙江遂安县人,以举人致仕,乾隆十八年升任蒲州知府。按蒲州之名,自唐武德二年置蒲州总管府始,清雍正六年,升蒲州为府,领县六,曰永济、临晋、万泉、猗氏、荥河、虞乡。其地形势,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汇要。未升府以前州志,创修于明成化丁未知州许鹏,嘉靖己未知州边像再修,万历癸丑知州毕自严三修,清康熙甲辰知州康民四修。府志是编首创,观其发凡义例,颇具史识;考沿革古迹,致力最深。按沿革首列古今郡地表,凡沿革所不可书者,于表著之。表所列者,于秦以上加详;而沿革记载则自汉始。小序谓:“盖自先秦战国,上至夏商,其地虽在,其名或存而无以考。既志沿革,而复著其凡于表,俾览者得以相资。夫志之为体,虽同于史,亦微有分焉。以其不可括之于志,故古者左图右史,史以考其文,图以明其验;表犹图也。”按方志图表并列之体,非自此编始,而加以说明者,始见于此志。古迹考证,征引甚繁,如考杨妃村,引史传纪载为证,谓在雷首山下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元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为唐时村地。又如考鹤省楼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所造,至金明昌时尚存。引征当时名人题詠诗文为证,此二者均为蒲州闻名之胜迹焉。此志于光绪癸卯知府杨树补刊,传本虽多,而志考证翔实,有备参考之价值,故著录之。
王官谷集三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舜辑。舜山东章丘人,事迹未详。是编为舜辑录詠王官谷之歌诗。王官谷在中条山北麓,为临晋县地;春秋时,秦败晋师于此,遂为古书有名之地也。唐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避朱梁之难,尝构亭居此。宋元以来名卿硕士,往寻其胜,而为歌诗,地益重。明丁仲本始裒集其诗,舜重为增辑梓行,编为三卷。首列王官谷图三页,次传记、歌诗、司空图《休休亭记》、宋王禹偁《辨五代史阙文传》;以下宋元明名人詠王谷之歌诗,至吕柟止十数家。按歌诗,始见《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故地方歌诗,久有以为方志之一部,因是著录之。
荥河县志二卷清藏园傅氏传抄明嘉靖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宋纲纂。纲应天府江宁县人,嘉靖间任猗氏县教谕。此志纲纂成于嘉靖初,复谋诸荥河知县唐子囗〈糹容〉、教谕周子晟、生员武思忠等;更搜访湮没未尽之迹,汇入编次,嘉靖十七年子囗〈糹容〉为之付梓,是为《荥河县志》首创。其书体例,分八类,所统目四十有三;八类,曰疆域志、曰山川志、曰田赋志、曰祠祀志、曰建设志、曰古迹志、曰官守志、曰人品志。卷后另列集文、题訪二门,不在八类之内。似章学诚所谓,附文徵之例。荥河战国时魏之汾阴县,汉改名宝鼎,刘宋省入蒲坂,北魏复置。宋大中祥符间,以有荣光之端,改为荥河,置庆成军;金置荥州,元为荥河县,明因之,属山西省平阳府蒲州。《汉书》所谓汾睢,后土祠所在也。宋真宗复祠后土于此,其庙貌历久犹庄严,亦岱庙之亚也。
荥河县志十四卷清乾隆三十四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杨令琢纂修。令琢江西宁都州人,拔贡,乾隆间任荥河知县。荥河自明嘉靖间,宋纲创修县志之后,周有光复修于万历戊戌,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李长庚又修县志八卷,皆草草急就,纪载不详。此志令琢官荥河时,继康熙《李志》重修,纪载较前志翔实;其书体例、分地舆、政事、人物、艺文为四纲,凡二十一门。荥河为古汾阴地,自汉武帝祀后土于兹,灵坛宝鼎,发祥集庆;唐宋以来,祀典炜煌;迄明清每逢庆典,遣官告祭。按此志前有汤陵图、后土祠图,书中纪载,于汤商、汉武故事居多。《坛庙篇》载:“汤庙在县北十里,隋始祀汤于汾阴;然未有庙,庙则宋初所建;庙肖商汤像,以伊尹、仲虺配。后土祠在县北十里,其地即昔所谓睢上;汉文帝时,方士新垣平言:周鼎在泗水中,而汾阴有金鼎气,意鼎出乎,欲治庙而未定。武帝元狩二年,遂立后土庙于汾阴睢上;元鼎元年汾民巫锦,得鼎于祠旁,遂改汾阴为宝鼎县。”《识余篇》载:“鼎高一丈二尺,受十二石,杂金银铜锡为之;四面蛟龙,两耳能鸣,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云图未然之状。其文曰:寿考天地,百行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此铭在底。”又《古迹篇》载:“秋风楼在后土祠傍,有汉武《秋风辞》刻于石,以贮其中。”汉武得鼎之事,见载史籍,而此志所纪得鼎之人,及鼎之形状,未引注见诸于何书,抑或采访相传。然其所记鼎形状铭文颇陋,而使后人不可无疑其伪造也。
万泉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瞿亮邦纂修。亮邦常熟县人,贡生,康熙四十四年任万泉知县,四十七年升任中书科中书去。万泉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三年知县符嘉训,续修于顺治十七年知县郑章。此志亮邦仕万泉时奉檄重修,延邑人范韩度、贾尔著、张星煜等分纂,亮邦总集成编。其志例,自星野迄艺文,凡三十五门;绪次尚合体例。万泉本汾阴县地,后魏时赫连勃侵入;郡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于西距汾阴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薛通城。唐武德二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村庄,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自唐以来,属隶于蒲州。
长治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于公允纂修。公允字公胤,湖广省善化县人,副贡生,顺治十八年任长治知县。长治县志,据本志公允自序言:“新野马君与儒绅李裕州,缀辑未竣厥事,巨野张君(名主敬)于万历戊子续纂成帙。马君名化龙;李裕州者,邑举人李尚实也。”此志公允继万历县志重修,纂成于康熙六年;未之梓而去,越六年,知县姜愃始为刊行。其书凡八类,卷前公允自序外,又有卫周祚、吕和钟、万代尚所撰三序。其书拾摭颇繁,尤详于藩邸幕佐之事,体裁尚为雅正。长治本潞州上党县地,明嘉靖七年改潞州为潞安府,十年增置长治县。
长子县志六卷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徐飏廷修,徐介纂。飏廷字起庵,江南武进县人,贡生,康熙四十二年任长子县知县。介字翔念,武进人,飏廷之族弟。长子之名见称于《尚书》。相传为尧长子伯明封国,伯明即丹朱,帝尧九男,朱其长也,今于经籍无可考,而本志古迹,有丹朱城。周初长子地为辛甲封国,战代其地隶赵,赵据邯郸以长子为障,雄于天下,经传百家,多道其地。长子县志,于明正德间王希贤修《长子志》二卷为最早;其后知县崔尔进,又为《续志》。清顺治间知县王毓恂又修之,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郭守邦重修;越十八载飏廷宰是邑,嘱其族弟介,依《郭志》按类增之,又删前志之蔓词复语,郭清体要。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六类,目五十有七。其编缀排比之法,为清康熙时方志体例之佳者也。